讀者回應:香港教會處境反思與解放神學

2014年9月26日,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和學民思潮發起衝入公民廣場,揭開雨傘革命序幕,突圍抗議現場群眾高掛「希望在於人民,改變始於抗爭」標語。 photo credit: wikipedia

張名揚

10月9日晚在古亭教會舉行的「香港街頭煙硝中的教會」座談會中,我提出香港教會在當下的處境中,可以以解放神學作為借鏡。在講座中,雖然提到南美有神職人員參加游擊隊,但只是舉出個別例子,說明歷史上基督徒對武力抗爭手段的接受度,在不同的處境下有很大的不同,可是就我個人來說,我絕不鼓勵教會去學習和使用暴力。可惜在3529期《台灣教會公報》的報導中,礙於篇幅記者並未能清楚表達我的意思,甚至可能引起誤解,所以我覺得有澄清必要,並希望在這裡對我當天提出的一些看法作出比較詳細的解釋。

解放神學(Liberation Theology)於1970年代在中南美洲的基督宗教(包括基督新教和天主教)興起,以回應當時社會處境。在神學內容上,解放神學提出現已為人所熟悉的「以貧窮人優先」等議題,回應社會存在普遍貧窮和不公義的實況;在神學方法上,它提出「以實行為優先」的神學精神,對傳統的神學方法提出批判和改革。而我在10月9日當天的建議主要是基於後者。

解放神學重視在行動中作出神學反省,而不是單向的先有神學理論,再以行動把理論實踐。行動並不是一時衝動,而是先因著信仰願意與受苦者同行,察看不公義的事實,判斷可以改變這事實的可能,然後作出回應的行動,並持續基於信仰對事實和行動的結果作出評估和反思。解放神學更強調,作神學反思的人,必須與受苦者有所接觸才能真正了解上帝在具體情況中的心意和作為。最後,神學反思必然導致行動——經過分析計畫並合乎道德及信仰要求之行動,而行動同時又回到神學反思的起點。

香港教會現在遇到從來沒有遇過的情況,面對當前處境,也沒有一套預先建立好的神學可以讓信徒牧者知道如何去行。很多過去作為信仰基石的信念和教義,如「上帝的公義」,也受到嚴重的考驗。對著這些信仰的疑問和掙扎,就算是受過神學訓練的牧者和神學工作者亦無法給予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因此,我認為基督徒可以學習解放神學,從具體情況及回應行動來作信仰反思。解放神學強調,信徒需要在已培養了深厚的信心裡行動,但信心也需要在行動和反思中建立和成長。現在香港參與在社會運動中的信徒,無論以哪種角色參與,也許都會遇到不能立刻以信仰來衡量行動的緊急情況,這時一方面需要先按已有的信心和基本道德良知去改變不公義的具體實況,一方面再從這行動及其後果作出神學反思,從而進入行動和反思的循環,透過具體經驗下的反思加深明白上帝的心意,也使下次行動能更清楚如何切合信仰。這種神學方法可以為香港教會提供其中一個出路。

解放神學重視自我檢討和因實況不斷演化,有豐富的歷史和內容,並非此短文所能涵蓋。有興趣更深入了解的讀者可閱讀武金正所著兩冊《解放神學》及龔立人著《解放神學與香港困境》等書。 (作者為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助理教授)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