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淡水古蹟博物館喝采

圖片取自淡水古蹟博物館

李道勇

日前,《自由時報》一則報導〈滬尾礮臺終於有砲了 7米巨砲霸氣外露〉,讓我這文史工作老者不禁拍手叫好。我曾去過滬尾礮臺,只見礮臺內部空蕩蕩的兵房,但如今淡水古蹟博物館歷時2年,以玻璃纖維(FRP)打造出模型砲,擺放在視野絕佳的北砲座上,儲彈孔也復刻多個砲彈,重現當時的樣貌。

我去過澎湖西嶼西臺,偌大的礮臺內部所見,也是空蕩蕩,任憑史蹟解說員,說得如何天花亂墜,總是覺得隔靴搔癢。滬尾、西嶼兩處的英製阿姆斯脫朗後膛砲,都曾在二戰後期被日本拆除銷熔另製武器。

參觀台南億載金城、基隆海門天險時,雖然看到英製阿姆斯脫朗後膛砲,但砲口與砲膛又不成比例;一開砲,豈不炸膛?而後膛砲也沒有拉柄,可打開裝彈。到基隆槓子寮,看到砲位頂著山壁,也沒有說明牌,指它是曲射臼砲,一般民眾看了豈不傻眼?

也許我這文史工作老者多嘴,我覺得上述這則報導標題也異乎常理,為什麼編輯下標題要以砲身長度取代巨砲口徑?

淡水古蹟博物館,除了複製阿姆斯脫朗砲,還把滬尾礮臺內部的兵房劃為四大展區,以「清法戰爭」「滬尾之役」「清法戰爭的船艦、兵器、火礮及兵員」與「滬尾礮臺的興築」為主題,來重現戰爭的場景氛圍。

今年適逢滬尾之役打敗法軍135週年,淡水古蹟博物館也安排系列展演活動,雖然滬尾礮臺是在清法戰爭之後設立,但現下卻結合古蹟場域與歷史故事,呈現清法戰爭滬尾烽火的歷史情境,倒是台澎諸多礮臺展區的典範。

台澎金馬礮臺古蹟,應該列為民族精神教育的基地,但願各地文化局、文資單位能向淡水古蹟博物館看齊,以激發民族意識,增進台灣民眾的國家認同。
(作者為文史工作者)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