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語無法在家學

圖為排灣中會舉辦兒童族語歌謠比賽,家長在賽前幫孩子打理服飾。(攝影/林婉婷)

Umav

「凡是政治認同受到威脅的地方,文化都是一種抵抗滅絕和抹拭的方法。文化是『記憶』抵抗『遺忘』的一種方式。」──愛德華.薩伊德(Edward Said)

近日某總統候選人拋出「母語在家學」這個口號,更以此為號召向原住民族人示好,造成不少輿論。筆者認為,若是家裡就有健全的母語環境,讓我們耳濡目染,左鄰右舍都跟我們說母語,就太好了。但事實是,有心學習族語的年輕人,要像學習第二外語一般,額外花時間上族語課、背單字、還要考試;即使如此,許多年輕人還是沒有機會學好族語,更別說是原汁原味的「口音」。

「母語在家學」固然是美好理想,但現階段這是一種安慰大過於實際效應的口號。時代變遷,每個人家庭情況不盡相同,更存在著「有人無法在家學母語」的事實。肇因於過去政府以單一語言政策扼殺多元族群的母語,禁止教授羅馬字、衝進教堂沒收族語聖經、給人掛上「我要說國語不說方言」的狗牌‥…,帶來的影響是整個世代對非「國語」族群的歧視和無數的噤聲。加上主流教育採用華語,學生另外要競爭可能還要學個英語外語之類的,大環境內外部影響都促成了母語斷層。

筆者曾經聽一位青年說,他出社會後漸漸發覺文化的重要性,回到部落想學族語,但祖父母已經過世,爸媽也不會說族語,意識到自己「無法在家學母語」,最後他去長老教會,藉著族語聖經、聖詩來練習族語。

當討論母語教育的時候,請不要一味指責年輕人不會母語,或指責大人怎麼沒有在家教孩子母語,卻忽略過去國民黨政府鑄下「母語無法在家學」的原因。學習母語是一種建構認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應該忽略思考威權時代的歷史因素和及至現今存在的結構性問題。除了鼓勵年輕人認同族群文化,也要正視歷史中的錯誤,提供正義的措施與返還權利。 (作者為原住民青年)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