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原住民傳統遇上生態保育

借鏡美國印地安保留區經驗  需與原住民學習生態永續知識  方能解決問題

【陳逸凡高雄報導】今年10月初,花蓮縣政府開放原住民狩獵穿山甲等保育類動物,引發動保團體譁然,太魯閣族銅門部落也隨即發表聲明回應,表明穿山甲不是原住民族的傳統獵物,拒絕狩獵穿山甲。此案顯見政府及國人對原住民傳統文化的陌生,為此,10月7日晚上,南之洛馱思論壇邀請台裔美國環保署物理學家John T. Lin假南社專講「當原住民傳統遇上生態保育?從美國印地安保留區談起」。

John於11歲就移居美國,但全程仍以台語演講。他表示美國環保署不是只有管污染而已,水源、空氣、健康都有研究,如此在制訂法規時才能周全。在加州、內華達州、亞利桑那州,有148個美國聯邦政府承認的部落,雖有大片的保留區及傳統領域,但是其實大部分都是沙漠,甚至橫跨美國與墨西哥的領土,裡面有基本的法律與組織來管理,地位與美國政府對等。

美國原住民在傳統領域生活的幾千年,早有一套生態永續的概念與知識,其中大部分都與水資源有關,也有關於狩獵、採集等獨特的文化。例如派憂族(Paiute)又被稱為「割喉鱒魚食者」,表達出其生活方式。John表示自己主要做河川的研究,如何讓河川周圍的文化與生態能夠正常運作?當擁有健康的生態,才能維持系統的完整。

John表示,河岸正常運行的條件包含水文、植物、土壤、生物、地方傳統知識。若以建設發展的思維對自然環境進行人為介入,破壞只會越來越多,問題也無法解決;若是以自然生態的思維,則會思考如何改善自然條件,讓生態永續。植物、土壤、水源,是健康河川的三大要件,光是重視水質,其實無法確保河川的健康及穩定性。例如美國熊溪,養殖業長期讓牛群到河邊喝水,造成河岸植批的破壞,生物多元性也消失,若能在管理上改變,讓牛群輪流到不同地方喝水,則情況就能獲得改善。

John在回應現場聽眾提問時說,當美國專家與當地原住民意見衝突時,則會分析雙方意見是否真的相左,並討論出共識。例如工程署想要移動當地巨石,原住民傳統則是不能移動巨石,其背後的原因可能是石頭讓土壤不至於流失,研究後專家便會採納原住民的意見,不移動巨石。

與台灣不同的是,美國原住民能夠自行評估保留地是否開發,除非影響保留區外的生態,否則美國政府不會介入。因此有案例是原住民自決建設賭場,財團便介入與原住民合作,使用保留區土地建設賭場。另外也曾有原住民想開放土地放置核廢料,但州政府拒絕,雖無權干涉原住民土地運用,但州政府拒絕開放道路讓核廢料進入,此案因此告吹。

John認為,面對原住民傳統與生態保育問題,並非以教導者的姿態介入,而是跟原住民學習當地知識,了解原住民的需求,才能共同解決問題。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