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逸凡台南報導】11月20日,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舉辦「福爾摩沙的巴克禮」講座,邀請台南神學院老師王貞文導讀由萬榮華牧師撰寫的《福爾摩沙的巴克禮》,透過書信、日記等,來看教會對台灣的影響。
王貞文指出,當年書名取「福爾摩沙的巴克禮」,是為了跟同名的「中國的巴克禮」區別,同時釐清巴克禮來台時並非電氣學博士,而是後來因翻譯聖經的貢獻才獲頒博士學位。巴克禮當年在台主要事工,包括神學教育、白話字運動、南部教會的開拓、完成白話字聖經翻譯等,都具有跨時代的意義。
王貞文說,巴克禮個性謙卑,正好能協調個性強烈外籍宣教師,同時他也與台灣一起經歷動盪歲月,包含1885年的清法戰爭、1895年台灣割讓日本等。其中南部客庄土地衝突,村民不願讓教會蓋在庄內,巴克禮在二崙被潑糞,竹田教會至今仍有紀念碑;1895年,因澎湖基督徒被迫為日軍領路,麻豆爆發殺基督徒事件,但巴克禮仍甘願作和平使者,受眾人之託前往與日軍交涉,使台灣進入新時代。
另外,王貞文也講述包括巴克禮在16歲寫下的獻身文,及巴克禮夫人伊莉莎白受護理訓練來台協助醫療傳道,1907年因頭痛宿疾返英治療,稍癒便急著回台,家屬都知道依她的病況將不可能再次安然返回故鄉,來到格拉斯哥車站感傷送行,果然於旅途中去世。
台史博館長王長華除全程聆聽,更表示台史博多年來到世界各國蒐集逸失的史料,呈現世界眼中的台灣,其中一部分就是在台灣深刻耕耘的長老教會,第一本與台南神學院合作出版《福爾摩沙的巴克禮》,未來第二本將會是李庥牧師傳記。(攝影/陳逸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