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自我身分

康進順

何為「政治的自我身分」?人的身分認同都與政治有密切的關係嗎?的確如此!台南神學院前院長黃彰輝牧師身為台灣人,經驗不同政體的統治,一生擁有四個不同的名字,對於如此的遭遇,他道出心中「不甘願」的感慨。這句話刻印在黃彰輝紀念館前的石碑上,道出台灣人身分認同的悲哀。

猶太人亡國二千多年,四散各地,統治者和主流文化引誘他們忘記自己的身分,但是他們沒有忘記,他們是上帝的選民,和上帝對他們的期待。所以,猶太人的身分認同不是來自政治,而是來自他們的信仰傳統(參申命記26章1~11節)。

猶太人的經驗給台灣人什麼啟示呢?台灣人要建立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我們應該要有怎樣的自我認同?在政治的認同上,或許絕大多數都贊同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但是在文化的認同上,我們是否已建立起台灣人獨特歷史經驗,形成命運共同體,或是仍然認同殖民者的價值,失去台灣的主體性呢?在語言的認同上,這是殖民歷史所造就的悲哀,大多數的台灣人,看不見母語的重要性。看看以色列建國,為何要把已經不再使用的希伯來語恢復成為他們國家的生活語言,我們能天真地以為,語言的認同不重要嗎?語言的改變,端看我們的決心。

為何教會要談論政治?宣教師來台宣教,經歷清帝國、日本帝國統治時期,都沒有談論政治,為何面對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教會就要談論政治?這是教會回應時代挑戰的必然現象。基督信仰重視受壓迫者的處境:在舊約,摩西帶領以色列人脫離埃及的奴隸統治;在新約,無論是從馬利亞的尊主頌(路加福音1章46~56節)或耶穌所宣布的禧年的上帝國福音(路加福音4章18~19節),這些都告訴教會,福音與政治密切關係。因此,問題不是教會該不該談論政治,而是教會要如何談論政治。

今天台灣的眾教會如何面對政治上的議題?一群跨教派的牧師,在群組上談論政治選舉的議題,談到最後氣氛變得很緊張,再也無法談下去,只好協議,在聖誕節之前不再談論此議題。為何牧師們談不下去?我們不是讀同一本聖經嗎?不是對三一上帝有共同的信仰嗎?為何基督信仰無法使我們超越政治的局限,看見台灣人該有的身分認同與希望呢?

我們如何讀聖經呢?例如:耶穌談論納稅給該撒的問題(馬太福音22章15~22節)或保羅論及教會順服政權的問題(羅馬書13章1~7節)。對於經文,我們是帶著自己的偏見(政治意識型態),找尋需要的答案?或是,謙卑在上帝的面前,重視文脈,細讀經文,反覆思考,祈求聖靈的感動,傾聽上帝藉著經文對我們台灣的處境的啟示呢?後者是我們應有的讀經態度,也是新眼光讀經小組努力的方向。 (作者為新眼光讀經作者,台北中會尊賢教會牧師)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