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黑暗之後,必有光明!從2020大選談基督徒的政治關懷

相片提供/SANADA、林婉婷、總會教社

天色漸漸光,責任更重大


◎鄭仰恩(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

  2020年是最關鍵大選?  

2020年的台灣大選,被稱為最重要、最關鍵的選舉。(當然,每一次選舉都很重要、很關鍵)

有人說,有鑑於香港近半年來的情勢,「一國兩制」的神話破滅,中國必然會加強對台灣的文攻武嚇並積極介入選舉(事實上已經是如此)。因此這次大選不只要為台灣而選,也是為香港、為東亞及南海情勢而選,台灣的主權一定要顧好。也有人說,台灣位居中美貿易戰的關鍵樞紐位置,是全球貿易戰的前哨戰,加上近日國際社會逐漸認知台灣被孤立的事實並轉而表態支持,這場選舉將是台灣國際地位的一大考驗。另有人說,歷經三次的政黨轉移,台灣鞏固主權與國格以及深化民主的工程一再延宕,若不加速腳步,將失去落實轉型正義的時機。

當然,也有不少人是看到一個公然落跑、到處「練肖話」的草包竟然代表最大在野黨出來競選,深感憂心。加上這個過去在台灣長期倒行逆施的政黨,不但不力求反省且進行民主轉型,反而變本加厲,處處阻撓改革(反年金、反促轉、主張重啟核四、甚至推出親中反改革的不分區立委候選人等),成為民主進步的絆腳石,因此有人主張應在此次大選中將之下架,終結台灣的惡勢力,重啟台灣的民主體制,開創新機。

上面這些論述其實都有道理,也呈現了台灣政經情勢及民主改革的複雜面向,不過,可能更讓人納悶不解的是,為何台灣的民主之路如此漫長、艱辛,而且似乎遙遙無期?為何每一次大選都要探討相同的困境與議題?2016年大選落幕後,我曾經寫了一篇〈天色漸漸光?百合開花時〉的文章,文中剖析台灣近70年來的歷史經驗,其中有些片段仍值得深思:

◆ 經過漫漫長夜,台灣人渴望自由、追求公平正義、堅持守護民主,以及想要成為自己國家主人的願望真的能夠實現嗎?台灣在歷經1970年代民主化及解嚴的過程後,儘管社會不斷進步,但台灣還要經歷另一個30年的民主震盪期,才能邁入新政局。

◆ 為何改變如此困難且緩慢?我們明顯察覺到台灣社會長期以來在本土教育以及民主教育上的困境與缺失。事實上,經過全國高中生遍地開花的「反課綱微調」運動後,我們才猛然發現,許多目前仍掌握政經大權的台灣老一輩社會精英(不分出身、黨派),因深受70年來中國化教育的禁錮與毒害,其實對這塊土地既疏離又冷漠,嚴重缺乏台灣主體性的思維和人文關懷。

◆ 相對的是,在解嚴後出生的新一代台灣年輕人,因為有機會接受本土化教育、人權教育,以及帶有台灣主體性思維的獨立思考方式,改變的種子逐漸發芽、茁長。儘管過程緩慢,這樣的能量累積下來,終於在近幾年開始激發真實、無懼的新公民運動。從陳雲林事件,到大埔事件、洪仲丘事件、太陽花學運、柯文哲現象、反課綱微調運動,一路走來,真是長路漫漫!

  在黑暗之後,必有光!  

面對台灣的大選,以及背後世界各地很微妙地以憤怒與不耐展現的新公民運動,我們要如何回應?身為加爾文的後代,承接他「在黑暗之後,必有光!」(post tenebras lux)的理念,以及近代改革宗追求宗教自由及民主法治的美好傳承,我想,當年加爾文在日內瓦以心靈重建為基礎,並在全人教育、社會正義、關懷弱勢、政治革新等層面落實上帝主權的信念仍值得效法,因為它象徵教育啟蒙帶來的良知覺醒及建立公平社會的理想。毫無疑問的是,民主之路是緩慢而需要持續投入且耐心等候的!

期待此次大選不只能提升台灣的主權、國格及國際地位,更讓台灣人深刻認識並體認各種社會議題的重要性,不管是青年貧窮、貧富差距、族群、生態、性別或綠能等當代議題。至於那些重視影響未來重大議題的本土小政黨,期待它們能夠得到更多注目與支持。有候選人只關注單一議題或試圖以自身宗教信念強加於社會大眾,也期待人民不要被誤導。台灣社會要進步,必然是全面的進步和改變。同樣的,不管大選結果如何,有鑑於對人性易受權力腐化的深刻體認,基督徒仍需繼續扮演監督者的角色,持續為台灣的新政治文化帶來更新與轉化。

天色漸漸光,我們的責任更加重大!

最終目標是榮耀上主,見證基督


◎姚孟昌(輔仁大學學士後法律學系助理教授)

基督徒該不該關心社會,參與政治?我認為信徒應該根據改革宗信仰的精神,從聖經中尋求耶穌的教導,在聖靈引導下順從良知行事。而最終目標在於榮耀上主,見證基督。

  政治的目標是追求至善  

何謂政治?從廣義的角度來看,政治指在社會國家中的生活以及公民對於彼此的責任。從狹義的角度,政治是由各種團體發展、形成集體決策的過程,在國家的層面就是建立法制、執行公共政策、透過強制力量維持各種秩序。簡言之,廣義政治指眾人之事;狹義政治則是指管理眾人之事。

在古希臘的城邦傳統中,參與政治是所有公民的責任與權利。因為政治很重要,所以公民必須以個人智慧與德行確保在政治社會中實踐集體良善與公義。誠如亞里士多德說:「政治的目標是追求至善。」政治的良窳取決於每一位公民的品格、素養。

舊約時代,構成以色列的12個支派成員依據律法與先知教導,參與平時治理,更要執干戈捍衛國家,保護人民。新約時代,耶穌教導門徒作鹽作光。鹽須進到食物中才能防腐調味,光要置於高處方可照亮黑暗。而基督徒必須進入人群,始得展現行義好善的行動。使徒保羅教導教會:「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在在都教導基督徒不可逃避公共責任,必須積極參與社會事務。

耶穌也提醒信徒參與各種社會行動時,不能違反信仰的本質。基督徒參與公共事務不應出於追求自己榮耀與權位的動機,而是懷抱成為眾人僕役的虛己之心。耶穌批評將禱告當作公開表演的教會領袖,痛斥利用社會服務謀取私利的教會組織。聖經更要求信徒自我省察,究竟求的是成全上帝旨意,還是滿足個人野心?政治權力有如魔戒,無人能抵擋其腐蝕人心的力量,因此民主政治強調監督與制衡,透過定期改選限制人擁有魔戒的時間,不叫掌握政治職位者最終變成咕嚕。

從狹義政治角度來看,耶穌與門徒並未參與政治。他們未組成政黨、沒參加公民抗命行動、沒有遊說政策法案。耶穌甚至背離粉絲請求,拒絕爭取政治職位。可是從廣義政治來看,耶穌宣揚禧年的自由真諦、力倡平權、反對歧視,所言所行都有高度政治性,目標是見證神國。

  基督徒的目標是作光作鹽  

台灣基督徒若要實踐耶穌的教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政治參與,就是在大選中審慎地、負責任地投下手上這一票。絕不容許政客用賭盤、送禮、請客、買票的方式換取我們的支持,絕不容許媒體、耳語或群組內散播的假消息影響我們的判斷。要倚靠上帝賜給人的良知與理性,竭力抵擋這些邪惡的力量。

基督徒要更積極用選票敦促政治人物落實各種公平正義原則、扶持社會弱勢、增進多元民主與人性尊嚴。同樣地,因為認同生養我們的土地,我們投票給支持生態永續與本土價值的政黨。因為希望台灣能貢獻於普世和平與國際秩序,透過民意表達爭取加入國際社會,也支持其他國家人民爭取民主、人權與自由的行動。

同時,我們知道每四年一次的投票,不是讓我們選出完人,更不可能一次投票就能克盡全功。必須時時用禱告扶持選出的人,更需要認真監督他們的作為。做得好,我們支持連任;做不好,就下台換人。這是公民的權柄,是主權在民原則的實踐。

因此,基督徒絕對不能夠鄉愿,錯以為藍綠白紅一樣爛,投誰都一樣。更不能以為高掛基督徒招牌的候選人或政黨就比較好,而要細細查驗他們的所行以及他們的訴求是否符合公義人權的普遍法則。

基督徒也不能犬儒。千萬別以為自己手上的一票改變不了什麼。40年前發生美麗島事件、林宅血案、陳文成事件時,是台灣最黑暗的一刻,可是台灣人民後來用自己的選票,一票一票讓台灣走出威權,走向民主。固然基督徒在台灣是少數,可是當我們根據信仰啟迪的良知投出神聖一票時,這些選票就如撒下的鹽粒與火柴般一樣發出亮光,為主所用。

最後,讓我們彼此相互提醒,每次投票都要當作是人生最後一次投票。這無關亡國感,而是因為我們不曉得明天將會如何,當我們盡到自己本分,就能坦然無懼來到主面前,求主使用這次大選來成全祂對台灣美好的心意。

政治參與是愛鄰舍的表現


◎鄭超睿(主流出版社社長)

第15任總統、副總統及第10屆立法委員選舉已經落幕,民進黨在激烈的選戰中獲勝,繼續未來四年執政。

根據最後兩、三個月民調,蔡英文總統遙遙領先對手韓國瑜至少20個百分比,所以選舉結果,尤其正副總統的部分,應不會過於意外。

這次大選中,國民黨提名的韓國瑜形象爭議頗大,雖然一直到投票日為止,都仍然有一群「鋼鐵韓粉」對他不離不棄,但韓國瑜的個人能力、品德、嗜好都備受批評。自1996年台灣可以直選總統以來,主要政黨從來沒有出現形象如此受到質疑的總統候選人,加上過去一整年,抗中與香港反送中議題成了台灣政治的主軸,從這兩點來切入,蔡總統的勝選劇本,幾乎早已寫好。

  不同政治神學  

SAMSUNG CSC

身為一個基督徒,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選舉結果?應該如何關心台灣的政治?如果基督徒也是從「統獨」「藍綠」「左右」這些世俗的觀點來評論或關心政治,基督徒的政治關懷和台灣一般公民的政治關懷有什麼不同?

在台灣提起「政治」二字,一般人的反應大多搖頭嘆氣,大部分基督徒也差不了多少。雖然有不少教會要求會友記得常為台灣的政治及政治人物禱告,但許多問題像是統獨、貧富差距、青貧等,卻不是短期內可以解決的。台灣的基督徒雖然都讀同一本聖經,但對於政治的關懷與參與卻呈現兩個極端。

在上個世紀台灣的民主發展過程中,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長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相對於長老教會的政治關懷,隨著國民黨政權來台的基督教各宗派及地方召會,對政治普遍存在不參與的冷漠態度,甚至認為政治是骯髒、不屬靈的。從表面來看,長老教會受到加爾文神學的影響,「華語教派」強調的是「順服執政掌權者」的教導。但如果仔細觀察幾十年來台灣政治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教會或基督徒大多是先有政治立場,再從聖經中找到經文為自己的政治立場背書。

因此,當兩位蔣總統執政時,對於政府各項作為,甚至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犯下的錯誤,華語教派總是引用聖經強調要順服權柄,從不出聲反對。但到了民進黨執政時期,這些教會就很難維持一貫絕對順服的態度。

強調監督政府、先知角色的長老教會也有類似情況。國民黨執政時,對政府打壓人權、民主,長老教會敢於表達批判,但陳水扁執政時,不少牧長和會友將民進黨看為自己人,監督力道自然比國民黨執政時小。

  實踐對鄰舍的愛  

不論是長老教會或是華語教派,都很欠缺參與政治的完整論述與神學觀,因此特定社會議題興起時,就更加突顯上述問題的嚴重性。不少華語教派出於對同性婚姻的擔憂,放棄原本順服政府的神學觀,開始投入政治遊說與立法,甚至參與反政府示威遊行,在2015年還組了「信心希望聯盟」投入大選。由於選舉結果不理想,信望盟目前的粉絲專頁已經鮮少更新。一向重視民主、人權的長老教會,也因為同婚議題在內部出現很大的立場分岐。對教會而言,這幾年的政治參與幾乎就是一場災難,沒有帶給社會盼望,反而讓基督的身體更加分裂。

雖然我無法提供一套放諸各教派皆準的實踐神學,但對於個別基督徒而言,筆者願意提出幾個重點作為彼此的勉勵與提醒。

首先,基督徒應該「用一致的標準來討論政治」,不應該因為藍綠而有不同,當基督徒加入政治或社會議題的爭論時,不能為達目的而犧牲誠信。其次,不論面對任何問題的挑戰,都要保持「剛強、仁愛、謹守的心」,無論遭遇什麼樣的挫敗,都不能忘了起初的愛心。

儘管教會在關心政治上還有許多需要省思的地方,也需要提出參與政治的公共神學,但對個別基督徒而言,積極把光與鹽滲入社會與政治裡頭,積極把耶穌的教導傳遍台灣,都是理所當然的事。除了愛鄉愛土、積極參與社會、以輿論監督政府之外,基督徒應該要提供盼望給對台灣政治失望的人,因為,政治參與就是愛鄰舍的表現,當我們實踐對鄰舍的愛,別人就能從我們的政治參與看見上帝的愛。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