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漸漸光,責任更重大
鄭仰恩(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
2020年是最關鍵大選?
2020年的台灣大選,被稱為最重要、最關鍵的選舉。(當然,每一次選舉都很重要、很關鍵)
有人說,有鑑於香港近半年來的情勢,「一國兩制」的神話破滅,中國必然會加強對台灣的文攻武嚇並積極介入選舉(事實上已經是如此)。因此這次大選不只要為台灣而選,也是為香港、為東亞及南海情勢而選,台灣的主權一定要顧好。也有人說,台灣位居中美貿易戰的關鍵樞紐位置,是全球貿易戰的前哨戰,加上近日國際社會逐漸認知台灣被孤立的事實並轉而表態支持,這場選舉將是台灣國際地位的一大考驗。另有人說,歷經三次的政黨轉移,台灣鞏固主權與國格以及深化民主的工程一再延宕,若不加速腳步,將失去落實轉型正義的時機。
當然,也有不少人是看到一個公然落跑、到處「練肖話」的草包竟然代表最大在野黨出來競選,深感憂心。加上這個過去在台灣長期倒行逆施的政黨,不但不力求反省且進行民主轉型,反而變本加厲,處處阻撓改革(反年金、反促轉、主張重啟核四、甚至推出親中反改革的不分區立委候選人等),成為民主進步的絆腳石,因此有人主張應在此次大選中將之下架,終結台灣的惡勢力,重啟台灣的民主體制,開創新機。
上面這些論述其實都有道理,也呈現了台灣政經情勢及民主改革的複雜面向,不過,可能更讓人納悶不解的是,為何台灣的民主之路如此漫長、艱辛,而且似乎遙遙無期?為何每一次大選都要探討相同的困境與議題?2016年大選落幕後,我曾經寫了一篇〈天色漸漸光?百合開花時〉的文章,文中剖析台灣近70年來的歷史經驗,其中有些片段仍值得深思:
◆經過漫漫長夜,台灣人渴望自由、追求公平正義、堅持守護民主,以及想要成為自己國家主人的願望真的能夠實現嗎?台灣在歷經1970年代民主化及解嚴的過程後,儘管社會不斷進步,但台灣還要經歷另一個30年的民主震盪期,才能邁入新政局。
◆為何改變如此困難且緩慢?我們明顯察覺到台灣社會長期以來在本土教育以及民主教育上的困境與缺失。事實上,經過全國高中生遍地開花的「反課綱微調」運動後,我們才猛然發現,許多目前仍掌握政經大權的台灣老一輩社會精英(不分出身、黨派),因深受70年來中國化教育的禁錮與毒害,其實對這塊土地既疏離又冷漠,嚴重缺乏台灣主體性的思維和人文關懷。
◆相對的是,在解嚴後出生的新一代台灣年輕人,因為有機會接受本土化教育、人權教育,以及帶有台灣主體性思維的獨立思考方式,改變的種子逐漸發芽、茁長。儘管過程緩慢,這樣的能量累積下來,終於在近幾年開始激發真實、無懼的新公民運動。從陳雲林事件,到大埔事件、洪仲丘事件、太陽花學運、柯文哲現象、反課綱微調運動,一路走來,真是長路漫漫!
在黑暗之後,必有光!
面對台灣的大選,以及背後世界各地很微妙地以憤怒與不耐展現的新公民運動,我們要如何回應?身為加爾文的後代,承接他「在黑暗之後,必有光!」(post tenebras lux)的理念,以及近代改革宗追求宗教自由及民主法治的美好傳承,我想,當年加爾文在日內瓦以心靈重建為基礎,並在全人教育、社會正義、關懷弱勢、政治革新等層面落實上帝主權的信念仍值得效法,因為它象徵教育啟蒙帶來的良知覺醒及建立公平社會的理想。毫無疑問的是,民主之路是緩慢而需要持續投入且耐心等候的!
期待此次大選不只能提升台灣的主權、國格及國際地位,更讓台灣人深刻認識並體認各種社會議題的重要性,不管是青年貧窮、貧富差距、族群、生態、性別或綠能等當代議題。至於那些重視影響未來重大議題的本土小政黨,期待它們能夠得到更多注目與支持。有候選人只關注單一議題或試圖以自身宗教信念強加於社會大眾,也期待人民不要被誤導。台灣社會要進步,必然是全面的進步和改變。同樣的,不管大選結果如何,有鑑於對人性易受權力腐化的深刻體認,基督徒仍需繼續扮演監督者的角色,持續為台灣的新政治文化帶來更新與轉化。
天色漸漸光,我們的責任更加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