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香港反送中運動談「不服從」與社會責任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不少香港學者來台觀察大選,其中香港恆生大學社會科學系講師戴遠雄,受邀於1月9日演講,從香港反送中運動談「不服從的權利」;該講座主持人是前《新使者》雜誌主編、現任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林淑芬,她介紹戴遠雄是哲學學者,研究領域是歐陸哲學的現象學。

戴遠雄指出,「不服從的權利」與「反抗的權利」經常讓人混淆,他不會用「反抗」去描述「不服從」,原因是避免跟革命、武力、流血劃上等號。他說,不服從權利的來源是出於責任感,為了彰顯基本權利不容遭受限制,因此必須盡責任去要求權利,「儘管被我被社會排斥了,我仍然有權利去要求我的權利」,這種責任感牽涉到的是「未來向度」與「人的向度」。

不服從的權利會產生行動,行動是為了訴求;他表示,在香港反送中運動期間,香港有高中學生穿黑衣上學表達立場,就是很清楚的政治訴求,在道德上也具有重要意義;雖沒有說出來,但行動成為純粹表達態度的「反抗語言」。有人抨擊衣著黑衣的「勇武派」破壞公共設施、商家或銀行,是非法行徑,失去抗議政府的正當性,他說明,勇武派所破壞的都具有針對性,都是參與壓迫結構且有中資介入者,並非隨機,也因此勇武派的「反抗語言」有很清楚的政治訴求,也是香港人民所共識的訴求:「五大訴求、缺一不可」乃至於「光復香港、時代革命」。

勇武派與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不分割彼此,使運動能夠延續到今天;運動策略轉型,從過去有大台(組織帶領)卻失敗的經驗,發展出反送中運動是沒有大台的社運行動;而勇武派成為這次反政府運動能夠延續至今的一環要素,到處有機動性的勇武派,隨時保護上街遊行抗議的和裡非,能夠執行不服從的權利,向香港政府表達抗議。他點出,勇武派或和理非,都是看到「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不安全感,因而產生出各自的責任感,推動出都具有道德意義的行動。

面對新學期即將開學,他感慨可能會有教過的學生「永遠見不到了」;他沒有做最壞推測,是猜想學生應該已經逃離香港,也坦白自己對香港的未來只有悲觀,談到香港過去是殖民地,而殖民地就是賺錢的地方、沒有哲學思考,不重視民主與人文思想,現在香港年輕人控訴上一代都是沒有考慮到這一代年輕人的「老屁股」,這也是年輕人對「殖民地」的控訴。此外他也提到,勇武派裡很多是沒有機會進入大學的年輕人,此現象對他來說是社會不平等的階級問題,但香港反送中運動犧牲了這些人,這點令他感到非常無奈。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