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攜手同工 跨國傳好福音

國內外宣道奉獻主日 台灣宣教師支援各國需要 看重傳承幫補打破插旗為王

【陳逸凡專題報導】每年1月第三個禮拜,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訂定的國內外宣道奉獻主日,總會傳道幹事陳澤胤牧師表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是「教派」而不是「差會」,所注重的是整體普世教會的發展,期盼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差派到國外的宣教師,都能夠成為雙方教會合作的橋梁,透過參與當地教會事工、牧養教會等方式,能夠促進教會的連結與互動,建立彼此的夥伴關係。

面對「長老教會為什麼國外宣教師這麼少?」「為什麼每次差派事工都要經過這麼久的事前準備?」等質疑,陳澤胤表示,這是為了讓整體教會能夠形成共識、尊重當地教會實際宣教需求等考量,才會進一步促成雙方的正式合作,因此按照現行體制,需通過中會、傳委會、總委會等審查認定,並且對方教會也表示同意,才會正式進行差派。

陳澤胤表示,這種做法背後的神學思想,是因現代宣教師的差派,已非早年殖民時代的差派模樣。差派宣教師不是插旗幟搶地盤,而應該是轉型成為「夥伴宣教」的概念,雙方的關係不再是「母會」與「子會」,而是「合作教會」與「夥伴教會」的關係。他說,雖然效率看似較差、速度較慢,但是卻能凝聚雙方共識與認同,建立長期夥伴關係,促成當地宣教健康生根發展。

透過雙方各項行政確認及正式合作,也能夠在面對急難狀況時,能夠提供緊急的醫療協助。例如2014年總會普世青年交流計畫(EYEP)前往紐西蘭參訪時,車輛在高速公路翻覆,造成與會青年嚴重受傷,甚至出動直昇機緊急救援,但因雙方有正式合作關係,紐西蘭教會很快就能介入,提供及時幫助並持續追蹤關懷。

目前長老教會差派到國外的宣教師分為甲類、乙類、丙類,其區別在於:甲類是因我方教會事工需求而差派並由我方支付謝禮;乙類是因雙方教會共同需求而差派並由雙方分攤謝禮;丙類是因對方教會需求差派由對方教會支付謝禮。

「一個人走,走得比較快;一群人走,走得比較遠。」陳澤胤表示,一個人的開拓方式或許效率較好,但是穩固建立教會根基則需有更多的配搭與合作,這也是目前總會在差派宣教師時採用現行方式的主因。陳澤胤認為,差派至國外的宣教師更類似於「外交官」,可以促成雙方教會合作與發展。

本期新聞專題將介紹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差派至英國、新加坡、日本、緬甸等地的宣教師,見證在普世教會合作下,類型各異的宣教合作模式,共創普世宣教的合作與成長。

陪伴異國青年持守信仰

【林婉婷專題報導】2019年9月14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派駐宣教師陳郁分就職禮拜在英國倫敦之律門聯合歸正教會(Lumen United Reformed Church)舉行;這是倫敦光鹽團契經歷1年多的等待後,終於有新任牧者到來。

2010年,歷經服事20多年歲月,陳郁分暫別台灣,赴法國就讀新教改革宗神學院,這一待將近8年。當自己也成為「移民」,親身接觸當地台灣移民與留學生,陳郁分看到他們的需要,尤其是學生族群,年輕氣盛的他們正在確定人生方向,特別需要信仰與價值觀方面的陪伴;也因此,國外宣教的感動在陳郁分心中萌發。

當時她雖然還不是國外宣教師,但仍會去關心移民與學生,例如社會融入困難者、甚至有自殺念頭者等等。2016年年底陳郁分回台灣處理戶籍問題,看見《台灣教會公報》刊登招募英國宣教師訊息,便投遞履歷,後續安排面試直至確定錄取,全在短短2個禮拜內完成,「我相信這有上帝美好的旨意。」

由於是三方合作的宣教計畫,除了PCT,還必須取得英國聯合歸正教會(URC)與世界傳道會(CWM)接納;期間又因為脫歐,移民英國需要通過許多關卡,故直至2018年4月才真正確定國外宣教師工作。

來到倫敦並接觸團契後,陳郁分觀察到新挑戰。首先,倫敦地區的台灣移民多居住在邊陲地區,要趕來參與團契其實並不容易;再來,團契雖已有10年歷史,但因為成員來來去去,各自背景與信仰程度也不同;故最開始的事工,著重在整理、聯繫既有的人員和資源,也要適應期待與現實的差異,例如她曾經使用台語祝禱卻遭勸阻。

對於類似情況,陳郁分表示自己會找尋適當機會溝通,希望能確認彼此的想法,也開放討論的可能性,不過她強調,國外宣教師身處他鄉,要非常謙虛,且國外團契不是「組織」領導,而是「人」組成,成員來自不同教派,對台灣處境、政治參與、社會關懷與文化傳承的認同自然不見得都相同;例如日前團契邀請牧師謝文義(John McNeil Scottt)從神學角度分析脫歐議題,吸引許多關心文化的知識分子來參與,但也有人覺得這是「政治活動」而產生不同意見。

雖有挑戰,但也有優勢。其中一個優勢是歷史因素,陳郁分談到,英國過去就曾派許多宣教師到亞洲國家,包含台灣;以過去歷史情感與信仰傳統相似為基礎,URC願意協助宣教師關懷在英國的台灣移民與學生;而PCT成為少數被CWM選中合作「宣教夥伴方案」(Partner in Mission, PIM)的亞洲國家代表,同樣與這段宣教歷史有關。

另一個優勢是陳郁分的「個人意志」,她在法國就嘗試開始宣教與關懷的福音工作,深深明白這份事工對移民很重要,也很有意義,法國的未盡之志在英國得以實現,讓她更加珍惜這個機會;此外,她在法國讀書時更深入認識改革宗的重要人物與事蹟,也相當激勵她的宣教意志。

當前國際局勢較為複雜,對陳郁分在英國宣教也有些影響。陳郁分說明,倫敦有許多中國留學生,而中國政府透過不同形式繼續監視他們,因此宣教時要有足夠警覺並保護參與的中國學生,例如只能使用英文名、不能使用中文名等。另一方面,脫歐使移民門檻提高,台灣移民減少很多,大部分是打工度假者,且多從事邊緣工作,參與團契時間受限。

陳郁分點出,英國教會其實也正遭遇困境,10年來損失四分之一的人數和奉獻,且教會不斷關閉,但要澄清迷思,這是世代問題而非只限於某個國家。對年輕世代而言,追求經濟可能更勝過信仰,台灣也可能正面臨這個問題。

對牧者而言,牧養學生族群最大困難在於學生的流動性高,隨著學期與畢業離開,服事久了容易產生無力感,「感覺做很多,但只在他們需要的當下才有幫助,整體卻又沒有留下什麼。」陳郁分提醒,這時候就要不斷去反思團契存在的目的為何?雖然只是陪伴當下,但期許這群年輕人們不論是繼續在倫敦或是回到台灣,都能持守信仰;不斷讓自己認清這個實況,才不會失去服事動力。

陳郁分也分享國外宣教的感動,在於她和URC牧者們相處。從其他牧者與同工身上,重新認識自己的使命,學習方法與技巧,討論彼此的困境,不但是很豐富的交流過程,也得到滋養與堅固。陳郁分補充,英國牧師們不論資歷與工作多寡,都是同酬,證明牧者服事是為了信仰,而不是為了金錢;雖然正處教勢變動危機,但其中有許多人才且非常努力,能得到他們的接納,會是很好的挑戰。

農曆新年將至,陳郁分提到團契會與台灣駐倫敦辦事處合辦火鍋大會,此外也正籌劃新事工;新的一年,團契將與更多非基督徒團體合作,例如駐倫敦辦事處、中文學校等,希望能藉此更豐富活動內容,也吸引更多非基督徒進入團契。

運用宣教經驗跨國傳承

【林宜瑩專題報導】在世界傳道會(CWM)支持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派遣退休牧師李孝忠,前往基督教新加坡長老大會(PCS)擔任丙級宣教師,2019年12月15日於台南中會口埤教會完成差遣感恩禮拜。合作交流方案由CWM全額支持,為期3年;李孝忠會在新加坡三一神學院任教,並擔任PCS顧問,負責培育訓練牧傳如何投入社區宣教事工。

「教會能不能成為社區的見證與祝福,這是我們的使命,也是PCT能成為普世夥伴教會的貢獻。」幾年前李孝忠受邀前往PCS分享社區宣教,引起新加坡牧者濃厚的興趣,加上新加坡政府也積極推動宗教交流與對話,才促使李孝忠這次擔任宣教師,將台灣社區宣教事工的豐富經驗帶到新加坡。

PCS在全新加坡有40間教會,依英語與華語分屬英文中會與中文中會,每間教會有長老議會,兩個中會之上設有長老大會,目前大會會正為黎志強牧師。

新加坡政府在推動以英語為主要語言多年後,發現年輕人漸漸失落講華語的能力,甚至很多人連華文都不會書寫,對文化傳統也不重視。為因應新加坡社會實況,這次李孝忠擔任PCS顧問,特別著墨於福音與文化連結,在新加坡三一神學院擔任兼任講師會傳授宣教學以及處境化的講道,以及他在口埤教會10年牧會的社區宣教經驗分享,包括如何進行長者、青少年及弱勢家庭的關懷。

李孝忠表示,這次前往新加坡除了分享台灣社區宣教事工,同時要向PCS學習傳福宣道奉獻的熱心。PCS真理堂每年會募集約新台幣700萬元的關懷基金,除了用在東南亞的宣教外,也投入在新加坡國內泰國移工的關懷上,PCS真理堂也開放教會讓泰國移工穩定聚會,經過10年的努力,已引領200人信主、培育出14位泰籍傳道人,李孝忠認為,這都是台灣教會可學習、甚至一起合作的事工。

2012年,城市豐收教會牧師康希與同工疑以建堂基金購買債券,又挪用部分款項贊助何耀珊的「跨界計畫」,最後挪用公款罪名遭判刑確定,失信之舉造成新加坡教會界信譽嚴重遭受打擊。為此,新加坡教會界痛定思痛、致力於宗教對話,期盼能獲得普羅大眾的諒解與重新接納。

李孝忠表示,看到新加坡教會努力化解教會與社會的歧見與衝突,反觀台灣教會卻在公共議題上,因意識形態與社會站在對立面,甚至內部也因此產生嚴重分裂危機,相對於新加坡教會界勇於面對文化流失、社會對教會失去信任感等緊急應變、正面積極處理的態度,這是台灣教會要反省、學習、改進。
李孝忠目前正在等新加坡政府的工作簽證下來,很可能在2、3月會即刻啟程赴新國述職,屆時會住在三一神學院教職員宿舍。

看見日本是福音的大市場

【陳逸凡專題報導】牧師郭世宗2019年初受派前來日本神戶基督教改革宗長老會牧會,至今即將屆滿1年,對於台日兩地社會形態與教會生態差異有許多深入的觀察。

郭世宗表示,日本聖誕節的商業氣息十分濃厚,街道布置得十分有氣氛,日本教會則會在聖誕夜舉辦聖誕禮拜,並舉行聖餐。他去年帶著幾位會友前往日本基督教團(UCCJ)大阪教會參與燭光聖誕禮拜,400多人在100多年歷史、古色古香的教會裡禮拜,感受到莊嚴氣氛後,會友決定明年也在自己的教會舉辦聖誕禮拜。

在新曆過年期間,日本人習慣前往廟宇拜拜,包括神戶基督教改革宗長老會附近的森田神社,每年都有好幾萬人在過年期間前來參拜,神社也會設計許多文創商品販賣,儘管要價不斐卻銷路良好,廟埕也會搭起夜市街亭供民眾逛街,市政府也會配合封路,好讓市集順利舉行。

「相對來說,新年期間日本教會卻冷冷清清的,沒有在元月一號舉辦活動。」郭世宗感嘆,雖然教會不需要模仿廟宇祈福收費,卻值得深入思考民眾的需求到底是什麼?面對民眾的心理需求,教會是否視而不見?如何能夠提醒信徒神人之間的關係,提供民眾另類選擇,前來教會解決心中的徬徨,在新年期間提供支持與幫助。

提到日本與台灣牧會形態的差異,郭世宗表示,華人的社會很喜歡牧師到家裡探訪,然而日本社會卻不是如此,十分注重個人隱私,牧師頂多只是電話探訪與關心。陌生人之間也不會談論宗教信仰,甚至是一種禁忌。日前教會建築整修,工人要進入地下室的廁所,甚至不願意從教會的大門進入,寧願從廚房後面的小樓梯進出。

郭世宗某日邀請久居當地的台灣人前來教會,其中一位陪同前來的友人也是如此,情願在教會外面等候,也不願意進入教會。郭世宗認為,這個行為反映當地人對教會的誤解,日本社會普遍認為「基督徒才能夠進入教會」,對於這一點則需要透過中性的活動才能夠突破,建立「教會為所有人存在」的觀念。

郭世宗也觀察,若是平日教會大門緊閉,就算有心前來的人也不得其門而入,變成自己獨立於社區之外的國中之國,無法與居民有任何互動。因此,他今年與會友提議,在平日就打開教會大門,並安排信徒輪班,在教會提供適時的解說與幫忙。

「雖然日本是福音的硬土,但是相對來說則代表大多數的人不認識耶穌基督,就看你站在什麼樣的角度來看問題。」郭世宗分享,很多時候我們看到表象就裹足不前,然而若能看見日本是福音的大市場,則能夠有不同的宣教心態。

連結教牧團隊不孤軍奮戰

【邱國榮專題報導】「2011年是緬甸軍政府採取開放,這是契機。」受派駐緬甸的宣教師廣福說,當時台灣基督精兵協會與台灣神學院認為緬甸走向開放,趁開放之際進入緬甸宣教是重要時機點,所以廣福畢業後與薇依一起前往緬甸展開宣教。

廣福曾在德雷莎修女的「垂死之家」當志工,他回憶,一次受派處理認識收容人的屍體,他感嘆沒有及早分享福音給眼前的離世者,認知到傳福音的確有迫切性的時候,「死亡後的靈魂是最大的失落,如果在死亡前接受主,死亡不會是恐懼。」從「垂死之家」回國後,當時台灣神學院院長林鴻信牧師邀請他到精兵協會籌劃緬甸短宣,也組了探勘隊伍前往緬甸。一趟探勘行程,廣福與當時還是女朋友的薇依,心中有了對緬甸宣教的感動。

畢業後,廣福與薇依落腳在在緬甸北方的果敢族(華人)村落,夫妻兩人搭配當地教會,針對學校老師與孩子傳福音,而也受到當地的領導邀請,進入學校授課,教中文、電腦、音樂。一段日子後,廣福考慮到自己兒子的健康因素,搬到1小時半車程外的城鎮臘戍,並在當地學校展開宣教工作。廣福還帶中學生組籃球隊,拿下了臘戍一年一度校際盃的冠軍。

看似上帝祝福的時刻,卻遇到來自當地教會的挑戰,夫妻倆被認為是「會念經的外來和尚」,原本分工合作互相連結的教牧團隊,就此分裂。面對當地教會誤解,廣福感到難過挫折,也反思自己是否缺失,沒能完成上帝使命,萌生了回台灣牧會的動念。廣福說,在反思過程,他再次從聖經領受「不是孤軍奮戰」「對未來的擔心都是不存在的假設」「該擔心的是有沒有將生命獻在祭壇上給上帝」,然而確據是什麼?他也不清楚,宣教總不能天馬行空。

正當精兵協會與台神正苦思著宣教工作的下一步時,海外基督徒使團(The Overseas Missionary Fellowship,OMF)出現,協會與OMF開啟合作,使隻身在緬甸宣教的廣福與薇依的背後有了專業輔導,並且有資深宣教師帶訓,不再孤軍奮戰。有了OMF的協助,夫妻倆與協會、台神一同達成共識,調整宣教禾場。廣福說,翁山蘇姬政府完成了升學教育改革政策,未來大學生人數將會激增,因此將宣教對象放在大學生,「被栽培過的青年,未來會是國家的祝福。」

緬甸族是緬甸最大的族群,也是受小乘佛教影響最深的族群,OMF協助廣福與薇依釐清目標,首先是需要3年時間的語文訓練,需要知道他們的文化、想法及價值觀,接下來要鎖定宣教族群。在不久的未來,廣福與薇依完成在仰光的語文及文化等訓練後,一家四口將搬到緬甸的第二大城市曼德勒,那裡也是緬甸大學生人口最多的都市。

另外,精兵協會也擴大地方教會參與,廣福說此舉使得「經濟與禱告等方面的力量都大為提升,幫助我們更有信心往前跨出異國異文化的宣教之路。」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