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出界線,看見美好

劉炳熹(東部中會新港教會牧師)

福音不會被隱藏,亦不會被限制住,
有一股力量早就在我們的生命裡,
推動每個人去看見
新的知識、新的經驗、新的可能,
最終歡然體會到,自己成為神蹟的一環。

馬可福音7章24~37節

每當假期到來,家長們紛紛安排眾多活動讓孩子們參加,聽見越多家庭的安排,不免令人感到瞠目結舌,只覺得今天的孩子「超級忙」!當有一個家庭如此做,就會開始影響周遭的家庭接著做,然而當我們去問,究竟大家想把孩子塑造成什麼樣子的時候,其實背後答案非常空洞,可是絲毫沒有辦法改變。事實上,這改變需要從跨出有限的眼界開始。我們很容易被整個社會給予的答案限制住,彷彿被關在一個圓圈裡,好像很忙碌,卻始終轉不出一條活路,可是要跨出去,又豈是那麼容易呢?

耶穌的時代,信仰表達容易被限縮

耶穌與從耶路撒冷來的法利賽人及文士對話,嘗試要讓信仰生命走出中心的疆界,看見隱藏於傳統背後的真諦,馬可通過另外兩則神蹟故事的敘述,把「跨出去」的意象傳遞給每個人。耶穌的名聲在經歷一而再再而三的神蹟顯現之後,無論去到哪裡都已然成為人們注視的焦點,就算祂再怎麼想要低調,去到了外邦城市,都仍舊隱藏不住。一個外邦婦人因小女兒被汙靈附身,前來俯伏在耶穌面前,期待耶穌能醫治、趕出那鬼。

正當大家期待另一個神蹟故事的發生時,耶穌卻給了截然不同的答案:「讓孩子們先吃飽,拿孩子的餅丟給小狗吃是不妥的。」這是一句表達自己的傳道事工必然以猶太人為優先的格言。朝向外邦的宣教,聽來似乎前所未聞,好像也不是耶穌關注的焦點,然而,一個人的生命,難道會因著他的種族與血統,而被隔絕於恩典的門外嗎?這是那婦人內心難過,且不能接受的事情。耶穌對抗來自中心的法利賽人與文士,嘗試要從中心走向邊緣,可是這「走出去」的範圍究竟有多大,就沒有人能夠知道了。

婦人不想要放棄任何的希望,沒有被耶穌一時片刻的拒絕止住行動,她勇敢的做出回應:「主啊,桌子底下的小狗也吃小孩的碎屑呀!」哪怕猶太人具有領受福音的優先權,婦人爭取著外邦人有同得恩典的權利。先前耶穌作為挑戰者,向握有權力的耶路撒冷中心發出抗辯,要求他們走出自我設限的範圍;此刻宛若角色互換,耶穌成為了被挑戰的那人,外邦婦人發出了抗辯,詢問耶穌,難道外邦人的孩子就該被排除在外嗎?

在今天,我們的信仰表達也同樣易於限縮在狹隘範圍裡

有一週主日禮拜結束後,因著要前往新竹服事,很迅速的開車前往台東機場,飛行1小時後抵達台北轉乘捷運、高鐵,最終在下午6點前抵達目的地。人們活動的範圍,隨著交通便利以後大幅度的擴張,以前可能需要耗費一整天、甚至兩三天的地點,如今短短幾小時內就可以到達。活動範圍的提升,是否帶動著我們視野的提升?我們信仰的眼界,又是否隨視野提升後,能夠看見不同的風景,看見不同世代人們的生命,看見每一個需要福音的邊緣呢?

日前英國媒體BBC獲准前往新疆採訪所謂的「再教育營」,此為中國政府限制人們自由,改造人們思想的「中心」,他們宣稱這是培訓學校而非監獄。然而隨記者越深入採訪,內心的疑問不僅沒有得到解答,反倒越多疑惑,他們發現所有獲准拍攝的地方都經過改造,受訪人員與表演活動也被刻意安排,旁邊還有多位官員盯著看,學員一講錯話就會被指正。長時間硬學普通話,研讀嚴格限制宗教的法律,用效忠共產黨的口號改變原來的宗教與文化認同,同時住居也被限制,毫無疑問的,這是「洗腦」而非教育。

此等畫面看來怵目驚心,但大家可別忘記,從媒體報導裡,在台灣處境下,我們仍舊看見非常多的「宗教導師」,吸引了大把群眾彷彿失去理智般的跟隨,想要勸說這些崇拜者回頭也不是件易事。信仰表達若限縮在一個範圍裡,宗教就成為了限制人思想與生命的偶像,當大家不再與外界互動對話的時候,信仰實踐就成為了一場空。若教會的存在只為滿足自己的需要,只是提供自己人好處,那我們又與這些人有什麼差別?很遺憾的,我們正走在築牆的道路而不自知。

耶穌開闊了宣教的境界

外邦婦人的反駁,看似令人覺得有些唐突,甚至不怎麼禮貌,可是卻扭轉了耶穌的想法。耶穌答應了她的懇求:「憑著這句話,妳回去吧,鬼已經離開妳的女兒了。」是什麼讓耶穌起心動念,把焦點從猶太人身上轉移,揭開朝向外邦宣教的契機?很顯然的,打從祂與法利賽人們爭辯關於行動與傳統時,有一股動能正慢慢醞釀著,連接到此刻這麼一位外邦婦人,毫無身分地位,卻能為子女不顧一切的懇求,喚起耶穌的憐憫之心,應許要施行拯救。隨著婦人回家一看,小孩子躺在床上,鬼已經被趕出,她們已然獲得新的生命。

離開推羅地區,經過西頓,就從低加坡里境內來到加利利海,有人帶著一個耳聾舌結的人來見耶穌。雖是住在不潔淨的低加坡里地帶,又是一身分種族不明的男子,但就從那外邦婦人的懇求開始,耶穌的宣教行動已經向新的領域展開。耶穌領著這男子離開眾人到一邊去,就用指頭探他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頭,望天嘆息,對他說:「以法大!」忽然間,他的耳朵立刻開了,舌結也解了,說話也清楚了,這麼一則神蹟的顯現,再次震撼著眾人的心。

即便耶穌不斷囑咐著,不要告訴別人關於醫治神蹟的事,但祂越是囑咐,他們反倒越是傳揚,眾人大感驚奇:「祂所做的事樣樣都好,祂甚至使聾子聽見,啞巴說話。」上帝的大能不斷向外展開,沒有任何的力量能夠限制福音,通過一個外邦婦人的懇求,耶穌開闊了宣教的境界,更從那位被鄙視耳聾舌結的人身上,使人看見新的作為。信仰不會被限縮在中心,相反的,從每一個邊緣處,耶穌的行動留下恩典的痕跡,教導人們跟隨,教導人們宣揚福音。

我們的境界已被開展

人與人之間,因社會、文化和經濟等因素,造就一個由種族、貧富、城鄉打造出來的界線。哪怕是教會在談論宣教工作,都很容易被限縮在一個大家想像的範圍,只看自己設定的目標,只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要擺脫「洗腦」教育,唯有隨著耶穌的腳步走,去跨越自己的境界,打開視野看見事物背後所「不可見」的價值,投入行動去改造那看似不可能的結構。然而,硬邦邦的結構要能改變,除了正確的論述與策略外,另一層更為要緊的,是如何讓「美好」的感受進入人心,感知耶穌如何跨越種族、貼近弱勢,並從故事裡看見自己的使命。

過去幾天恰好在神學院與老師對話,談到台灣思考事情都非常注重理性與邏輯,宣教工作在新世代恐怕需要「美感」的提升,沒想到幾個小時後,到了一間小學同學開的餐廳,又再一次聽到類似的話。一別快30年的同學,聊著自己的故事以及關於這間店的理想,他提到過去曾經很不愛讀書,沒想到偶然的機會裡,忽然對哲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再從哲學思考裡,轉向了「美學」。分析台灣的餐飲現況,老闆追求翻桌率,客人追求的是最低價值,在一種惡性循環裡,雙方都感知不到一種「美」的感受。因此他期待大家進到店裡就好好坐下來,觀察、感受其中的氛圍,再從食物的視覺、嗅覺、味覺體會何為真正的享受。

從追求速率、標準化的刻板印象走向「美學」,顯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從過去到現在,新港教會通過「小新星夏季學校」,跨越了一部分的界線,搭起與社區小朋友及家庭的橋梁。今年的教案,為的是要幫助大家多走一步,以新的眼光看見生活周遭的人事物,有新的認識,帶出新的行動,培養新的想像力,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更多美好的感受。無論是認識故鄉,或是保護環境,或是照顧他人,當我們能夠跨出自己的限制,成為轉化環境的樞紐時,整個社群將更加美好,述說令人感動的故事。

×   ×   ×

耶穌「出口傷人」的敘事,點出了當代社會裡現實無法跨越的隔閡,卻在上帝巧妙的安排下,成為跨越有限疆界的起點。福音不會被隱藏,亦不會被限制住,有一股力量早就在我們的生命裡,推動每個人去看見新的知識、新的經驗、新的可能,最終歡然體會到,自己成為神蹟的一環。我們的耳朵會被打開,我們的舌頭會被釋放,大膽向外宣揚那美好且充滿恩典的作為。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