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國榮專題報導】「2011年,緬甸軍政府採取開放態度,這是契機。」人在緬甸宣教的廣福說,當時台灣基督精兵協會與母校台灣神學院,都覺得應趁走向開放之際進入緬甸宣教,所以廣福畢業後1年,就與妻子薇依一起前往緬甸,並落腳在緬甸北方的一個小村莊裡。
延伸閱讀:濟南教會講座 分享跨族群與文化的宣教事工
廣福在台神道碩2年級的暑假期間,去到德雷莎修女在印度加爾各答所創建的「垂死之家」擔任志工,當時接觸人群與所見所聞,都對他的信仰帶來「震撼教育」。他回憶,一次受派處理之屍體是認識的收容人,當下他感嘆「死亡後的靈魂是最大的失落,相反的,死亡前接受主,死亡不會是恐懼」,他也遺憾自己沒有及早分享福音給眼前的離逝者,並認知到傳福音的確有迫切性的時候。
廣福回國後,當時台神院長林鴻信牧師向他發出邀請,到精兵協會籌劃緬甸短宣計畫,於是同協會組了探勘隊伍並出發前往緬甸。一趟探勘行程下來,廣福與當時還是女朋友的薇依,心中都有赴緬甸宣教的感動,尤其是北部的自治區小村莊。
遭遇挫折 上帝開啟新路徑
到了緬甸,廣福與薇依落腳在緬甸北方的果敢族(華人)村落;夫妻搭配當地教會,向學校老師與孩子傳福音,也受到當地領導邀請進入學校授課,教導繁體中文、電腦與音樂。一段日子後,廣福考慮到自己兒子的健康因素,搬往距離小村莊1小時半車程外的城鎮臘戍,夫妻就在當地學校展開宣教工作;特別的是,廣福還帶領中學生們組織一支籃球隊,拿下了臘戍一年一度的校際杯球賽冠軍。
看似上帝祝福的時刻,卻遇到來自當地教會的挑戰。夫妻被認為是「會念經的外來和尚」,原本分工合作、互相連結的教牧團隊,就此分裂。面對當地教會誤解,廣福感到難過、挫折,也反思自己是否缺失;因認為沒能完成上帝使命,也萌生回台灣牧會的想法。廣福回憶,反思過程中他再次從聖經領受「不是孤軍奮戰」「對未來的擔心都是不存在的假設」「該擔心的是有沒有將生命獻在祭壇上給上帝」等安慰。然而,確據又是什麼?總不能天馬行空。
緬甸宣教遇到挫折,精兵協會與台神正苦思著宣教工作的下一步,這時「海外基督徒使團」(The Overseas Missionary Fellowship, OMF)出現;協會與OMF合作,使在緬甸宣教的他們有專業輔導,帶領資深訓練,不再是孤軍奮戰。也因為有OMF協助,夫妻與協會、台神達成共識,調整宣教禾場。
廣福指出,翁山蘇姬政府完成升學教育改革政策,未來大學生人數將激增,因此將宣教對象放在緬甸族群的大學生,「被栽培過的青年,未來會是國家的祝福。」而緬甸北方自治區是異國「近文化」,相對於向緬甸族宣教是舒適圈,而異國「異文化」宣教需要做足完善準備;為此,精兵協會擴大地方教會參與,「使經濟與禱告等方面的力量都大為提升,幫助我們更有信心往前,跨出異國異文化的宣教之路。」
緬甸族是緬甸國民當中人數最多的族群,也是受小乘佛教影響最深的族群,該如何在他們當中進行宣教工作?廣福說明,OMF協助他們釐清目標:首先需要3年時間的語文訓練,學習他們的文化、想法及價值觀,此階段時間已進行1年半;接下是鎖定宣教族群。廣福與薇依在不久的未來,將完成在仰光接受語文及文化等訓練,一家4口會進入緬甸第2大城市曼德勒,那裡是緬甸大學生最多的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