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屏東報導】1月19日下午,屏東中會教育部舉辦「牧者及兒少青同工座談會」,本次沒有邀請講師主講,而是請各教會的兒少青牧養同工與輔導們交流經驗、點明問題與提出建議,希望集思廣益,讓中會教育部更清楚能夠為地方教會做些什麼。同時段也是教育部「以利戈」聯盟開課首日,青少年們分組進行團體認識。
屏東中會教育部部長李亦然牧師開場直言,「來這裡不是要學什麼,而是來要成為怎樣的人。」提醒青少年們參與以利戈課程無關乎自己的興趣與喜好,而是為要成為教會與眾人的祝福。「你來這邊不是偶然,是上帝揀選。」為能成上帝器皿,所以要裝備自己,「不是自己想要什麼,而是上帝想要自己成為什麼。這就是呼召。」勉勵後,以利戈青少年們各自帶開,座談會也分成青少年組和兒童組展開。
座談會參與者有牧者、輔導、課輔班老師,也有國高中青少年來見習。青少年組討論中,新埤教會提出困境:同工多是外來的,流動性高、教學不易延續;另青少年出席率不穩定,有些氣性較高、族群不同難融合,故整體下來沒有辦法確定長期教材與課程。而溝仔墘教會反應,青少契為禮拜六聚會,但禮拜日好像是「被迫」坐在教會裡,因為主日禮拜是以大人為重心,因此青少年無法融入。
對此,大鵬灣教會說明,社區青少年進入教會主要是課輔班。教會主日禮拜會安排青少年服事,例如學習音控和招待,另請已經帶起來的青少年們去邀請其他人,因世代接近更好對話。內埔教會也善用同儕關係,歡迎青少年們廣邀朋友參與教會活動,與青少年互動也會留意保留適當空間,避免過度熱切反而嚇到他們。
新埤教會牧師李亦然分享曾經執行的辦法:接送青少年來主日禮拜時,在車上先說明今日證道內容,後來享愛餐、送回家時都抽時間與其分享。但這很考驗牧者的專注與體力,小型教會缺乏同工,不易維持。而潮南教會牧師陳佳佳談到,邀請社區青少年進入教會前,希望先建立地方對教會的認同與信任,故教會規劃邀請到外地發展的青年回來,擔任志工、幫助社區,藉此強化地緣關係。
兒童組討論中,內埔教會牧師李鳳嬌指出,帶領年紀小的孩子確實辛苦,但他們就像白紙,其實是更好教育的一群;另未信家庭的孩子因為課輔班等事工進入教會,若孩子有成長,家庭會看見;故雖然投入兒童事工可能遭遇困難,但其實也都有開花結果的時候;也強調每個教會各有特色與資源,無法複製他人經驗,但都以有限能力、盡可能服事。
佳冬教會傳道師林芝茹提醒,很多時候教會沒有把兒童看成「要牧養對象」,只是當成「事工」,不是「建造」;例如主日學校長只是轉交教材給老師,沒有更多提攜與關心,而老師也只是傳遞知識給孩子,沒有更多帶領與代禱。雖說有少子化影響,但社會上的孩子還是很多,例如佳冬教會於去年聖誕節到四間國小辦活動,前後接觸近千名兒童,可見是孩子沒有進到教會,且教會沒有看見社區。
林芝茹盼望每個老師能更多關心,哪怕只是ㄧ、二個孩子,也多多為他們禱告,這些被照顧的孩子可能會再去邀請別人。李鳳嬌認同並補充,兒童事工不只是接觸孩子本身,也是和家長、家庭連結,故也要為孩子的家人們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