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環保+行動

(相片提供/公報社)

不鏽鋼聖餐杯解密

每年台灣教會公報社賣出超過100萬個塑料聖餐杯,長老教會使用的部分疊起來長度大約2公里,等同於4座台北101的高度。然而,塑料聖餐杯因材質不同,耐熱、耐酸程度亦不同,劣質塑料更有溶出塑化劑的風險。

早年台灣教會普遍使用玻璃聖餐杯,具有容易打破的缺點,後來擔心共用聖餐杯會有傳染B型肝炎疑慮,已逐漸停用。經科學證實,B肝不會透過空氣、食物、水以及共用餐具傳播,不鏽鋼餐具透過煮沸等方式,更可以達到殺菌消毒的功效,使用起來安全無虞。

台灣教會公報社選用304食品級不鏽鋼製作聖餐杯,耐熱、耐酸、耐腐蝕,百分百台灣製造,不僅碳足跡較低,且有多種樣式選擇,可為教會客製化雷雕,精緻又美觀。

【陳逸凡專題報導】聖餐,是每個基督徒信仰生活中都會經歷的重要儀式。然而在重新經驗耶穌寶血洗滌人性罪惡的時刻,一個又一個用完即丟的塑膠聖餐杯,卻成為環境的沉重負擔,甚至可能危害其他物種的生命。

台灣教會公報社社長方嵐亭牧師表示,在「信仰即生活,生活即信仰」的理念中,信仰不是只有停留在禮拜天的禮拜堂裡,而是必須落實到每一天之中。其中一個部分,就是必須關心受造界,扮演上帝的好管家來管理世界,與所有的受造物一起共同生存。包括印尼的大水、亞馬遜雨林和澳洲的大火、北極的融冰,都顯示人類沒有好好維護環境。

每一個基督徒、每一間教會,都會透過聖餐來提醒「人與上帝透過耶穌基督的寶血再一次連結」。然而在連結的過程中,如何才能保護愛惜上帝所創造的世界?過去有一段時間,台灣因為對於B型肝炎的恐慌,養成使用一次性餐具的習慣,教會使用一次性塑膠聖餐杯也行之有年。

然而,教會公報社在過去每一年販售的塑膠聖餐杯,可以堆起4座台灣101的高度,數量十分驚人。近年來教會公報社深感不應該再繼續使用塑膠聖餐杯,構思如何透過器具的改變為環保盡一份心力。早年教會使用的玻璃聖餐杯,具有容易破裂的缺點,依照目前台灣社會對食品器具的認知,304不鏽鋼應該是更好的選擇。

由於市面上所販售的不鏽鋼聖餐杯,幾乎都是中國製或韓國製,遍尋不著台灣本地製造的產品。因此,教會公報社從2015年起開始籌備,找到台南在地優質不鏽鋼食器廠商,考量到圖案、角度與安全性等面向,經過長時間與廠商討論磨合與設計,終於在2019年底推出台灣製304不鏽鋼聖餐杯產品。

教會公報社業務經理林雯茜牧師分享接觸廠商的過程表示,由於台灣廠商過去未曾做過不鏽鋼聖餐杯,因此磨合上確實需要花費心力,由教會公報社設計圖,廠商先製作模型,確認符合通用聖餐盤大小,首批小量製造1萬個由教會公報社上市,探查眾教會的接受度;聖餐杯則有4款造型,除了樸素無花紋的款式外,分別還有魚、葡萄、十字架等3種圖案,符合聖餐的信仰意涵。

林雯茜表示,起初廠商特別以小塑膠袋將每個不鏽鋼聖餐杯分別包裝,為了達到減塑的目的,特別與廠商溝通,不以塑膠袋包裝。推出不鏽鋼聖餐杯後,首批訂單就是高雄中會太爺教會,許多教會甚至在沒有看到樣品的情況下就決定下單,新竹中會草漯教會更決定客製專屬雷射雕刻的不鏽鋼聖餐杯,反應十分良好。

方嵐亭指出,「回到初衷,過去公報社透過文字來傳揚福音,如今則是把這些文字放到許多產品上面,透過行動傳達關心受造界的理念,這是公報社長期以來堅持的價值。」

愛地球做伙來

高雄中會太爺教會

【林婉婷專題報導】高雄中會太爺教會牧師郭仲晃指出,正巧教會的塑膠聖餐杯用完,他與教會長老都看到台灣教會公報社的不鏽鋼聖餐杯廣告,於是購入一批。由於教會人數約60多人,聖餐後派員回收、清洗,所耗時間不至於太長,但郭仲晃坦言,若是超過百人的大型教會,可能要另外思考如何回收與清洗。

郭仲晃說明,很多人意識到環保問題,也有意願改變,但往往受制於經費考量,對小型教會更是如此,很難靠著單一政策去強制改變。他認為,要從習慣教育開始,尤其針對同工、兒少與青年;像太爺教會自2019年就不再提供免洗餐具,鼓勵會友自備。

東部中會初鹿教會

【林婉婷專題報導】東部中會初鹿教會牧師陳信喆受訪時表示,愛護環境從小地方開始,長執們也很支持這個想法;事實上平常教會也不提供免洗餐具與塑膠杯等,例如教會有飲水機,請會眾們自帶杯罐盛裝,教會另有陶瓷馬克杯。不鏽鋼聖餐杯的清洗與收納方面與其他餐具一樣,人工清洗後以布擦拭乾、收好;目前教會聚會人數約50人,空間和人力足夠。

Sawalian‘Amis中會Torik教會

【林婉婷專題報導】Sawalian‘Amis(東美)中會Torik(都歷)教會牧師Iwan Sing(一萬‧星)談到,過去使用塑膠聖餐杯,不會清洗重複使用,製造更多垃圾,有時甚至遭隨意丟棄,但不鏽鋼聖餐杯讓會友們學習珍惜,聖餐後全部人將杯子集中收回,認真清洗、拭乾。他說,教會推動愛護環境行動,除了不使用與不提供免洗餐具,更連續3年於元旦舉辦淨灘與朝陽禮拜。

回收掃街愛護社區

高雄中會潮寮教會

【林婉婷專題報導】受造界不但是上帝創造,也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愛護環境正是實踐敬神愛人的精神。高雄中會潮寮教會牧師林豊彬過去研究鄉土神學,特別重視人與土地關係,具有環保意識的他早早就帶著教會弟兄姊妹投入許多環保行動。

潮寮教會鄰近大發工業區,1989年時,工廠廢五金堆積如山、多達6至7公噸,因存放不善而自燃,造成居民健康問題、農作物受汙染。當時林豊彬就曾配合社區參加抗議廢五金汙染運動,後來也帶著會友們參與反對石化設廠運動。在教會裡,林豊彬則透過週報幫助會友們建立環保觀念、培育環保行動。

1999年,潮寮教會設立資源回收站,而鄰近村里還有4個站點、有時也會去大樓統一收取回收物品;教會弟兄姊妹們於每個月最後一個禮拜六進行大整理。教會也曾組織會友並帶頭清掃社區街道,目前社區已自行成立志工隊並接手工作,但會友仍持續參與其中。

教會資源回收所得不是留在教會享受,而是設立獎學金回饋社區,希望受獎學生獲得肯定、能夠建立學習信心。近幾年,由於回收價格與物品數量起伏等因素,資源回收所得不能完全滿足獎學金所需,教會也願意另外撥款挹注。獎學金是實現「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精神,故會友子女不能申請,成績門檻不高,每次名額約70個,人數超過就抽籤決定,盡可能公平。頒獎當天也會安排精緻節目、氣氛溫馨輕鬆,頒發典禮自然而然成了佈道機會。

資源回收之外,潮寮教會內外的小小細節也都體現環保精神,例如以植物盆栽取代短期性的插花擺飾、聖餐盤與聖餐杯從塑膠品換成不鏽鋼、禮拜堂日光燈汰換成LED燈管、回收RO逆滲透飲水機的排水再利用、裝設太陽能熱水器、活動布條更改日期後重複使用等。另也舉辦環保教育兒童營,以及6月第一主日「環境主日」擬定相關主題證道等。

林豊彬建議,《台灣教會公報》是免費索閱,很多教會按會友人數索取,但最終只是囤積在教會、時間過了就丟棄,他認為應推動「登記索取制」,按照名單發放,避免資源浪費。

林豊彬指出,除了公眾,個人環保行動也能夠再加強,例如不索取紙本發票,改以載具儲存電子發票,或是使用竹牙刷、不再用塑膠牙刷等,這些是小小改變,但都是一個開始。

林豊彬樂見越來越多環保團體成立,並投入相關倡議與行動,但他感嘆大多數教會還是沒有環保意識,「活在自己的禮拜堂、活在自己的基督教世界,認為關心環境教會不會進步;但這些都是阿爸上帝創造的、這是天父的世界,難道不是基督徒的責任嗎?」

垃圾掰掰復育沙灘

嘉義中會新塭教會

【陳逸凡專題報導】嘉義縣布袋鎮好美里擁有綿延3公里的沙灘,然而,每到冬天,黃沙在東北季風吹送下漫過海堤,堆積於道路上,不僅影響空氣品質,更因沙灘流失造成當地海水倒灌及淹水之苦。有鑑於此,嘉義中會新塭教會近年進行沙灘復育工作,構築攔沙圍籬,獲得良好成效。

新塭教會牧師楊善雄表示,新塭地勢低窪,每次颱風都擔心會淹水,原因之一在於大約20年前,政府在好美沙灘抽沙填海興建布袋漁港,導致新塭失去沙灘屏障,海水倒灌問題嚴重。當地耆老都知道,最根本防制辦法就是從沙灘著手。因此新塭教會小會建立共識,並獲得嘉義中會教社部響應,藉著2015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發起全台大淨灘契機,進行符合當地需求的沙灘復育工作,至今已持續超過4年未曾停止。

除了搭建攔沙籬外,淨灘時其實只要撿拾塑膠、保麗龍等人造垃圾,至於樹枝等天然產物只需加以聚集,就能有效留住沙灘。過去搭設的攔沙籬現在多已被沙堆掩埋,而新生的沙灘上攀附了馬鞍藤等植物,不僅能有效固沙,還能吸引其他昆蟲動物前來。因著教會與社區的投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見到沙灘復育有成,也在新增的沙灘上種植了兩處木麻黃,從2020年起,經濟部水利署第五河川局更編列預算進行相關工作。

新塭教會在長老蔡信得的積極串連下,扮演拋磚引玉的角色,過程中堅持教會不支領政府預算,基於關心社區初衷而投入沙灘復育,如今獲得各界廣泛迴響與好評。好美里擁有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規劃的3D彩繪村景點,值得來趟兼具休閒與知性保育之旅,歡迎眾教會一同捍衛台灣海岸線。

節能減碳度過聖誕節

Tayal中會Smahan教會

【邱國榮採訪報導】位處苗栗的Tayal(泰雅爾)中會Smahan(司馬限)教會牧師Hoi Ciku(陳弘毅)坦言,原住民族雖然生活在自然環境裡,環抱無敵美景,但族人製造垃圾的數量並不少。有鑑於此,Hoi Ciku於2019年聖誕節期開始在部落推動環保聖誕樹運動,藉此提升減少垃圾、節能減碳等觀念。

Smahan部落教會眾多,但長老教會是聚會人數最多的教會,Hoi Ciku長年關注環保議題,他不諱言:「我們族人雖然是住在山上,但是其實製造大量垃圾。」因此決定藉由凝聚部落氣氛的聖誕節期,提升Smahan部落的環保觀念。

Hoi Ciku說,聖誕樹幾乎是教會慶祝聖誕時所不可或缺的布置,部落家戶也會用來增添節慶氣氛,但「聖誕樹也可以是教會關心節能減碳的倡議方式,」在部落裡推動環保聖誕樹運動,這種不躁進的方式,除了提升該部落族人的環保意識,也教育族人資源再利用,使垃圾減量。

Hoi Ciku感嘆說:「比起外面,我們有關於環保的意識,可以說是趨近於零。」希望Smahan的族人認清原住民族領域是台灣最後淨土,領域一旦被糟蹋了,也等於宣告台灣全國已經淪陷,自然環境被汙染物吞噬,再也難以恢復。藉由節能減碳聖誕樹創意比賽,部落能夠身體力行節能減碳,不要自以為住在山上就沒有遭受到大量汙染,反而必須用更謹慎的態度,認知到所屬部落的環境是台灣最後淨土。

總會教社環保行動推淨灘餐具再利用

【林宜瑩專題報導】國人環保意識高漲,近年來淨灘活動成為最夯的行動,台灣基督長老教會2015年宣教150週年由總會教社擴大舉辦「全台大淨灘」活動,如今已成為長老教會27個中會、族群區會年度盛事,也是實踐整全宣教「關懷受造界」的具體行動。

總會教社幹事林偉聯表示,淨灘起源於海洋保育運動,主要是因為落入海洋垃圾及廢棄物造成生態浩劫,台灣到1980年代末開始由環保署、青輔會等開始推動淨灘活動,2000年開始,民間淨灘活動開始蓬勃發展。他說,淨灘活動最先一開始是七星中會教社部舉行的活動,2015年開始推廣到全台各中區會。總會透過網站與報導,讓大家開始注意到教會舉辦的淨灘活動,之後每年4月公告當年度各中區會淨灘活動的時間地點,讓大家都能即時掌握相關資訊。

總會教社2020年推出「關懷受造界、信仰要實踐」環保行動,只要是長老教會所屬教會、機構、大專中心,在聖餐、會議、活動用餐時,不採用一次性餐具,使用可重複使用的器皿,拍照10次上傳到總會教社臉書粉絲頁,認定後就可獲得全聯禮券3000元,一單位限申請一次,預計頒發30個單位以資獎勵,活動也包括使用不鏽鋼聖餐杯。

林偉聯說,一次性塑膠類製品因為很難在大自然界被分解,很容易造成海洋汙染,這是人類貪婪、自私的行為,為了鼓勵大家自備餐具、不再使用一次性用具,盼望大家共襄盛舉參與活動,為環保盡一分心力。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1條評論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