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二讀冊會:好人為何自以為是

王美書

拜二讀冊會進入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次閱讀《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共486頁的鉅著。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Jonathan Haidt)以他25年來在道德心理學的研究,去論述道德判斷並非源自理性,而是直覺。真正主導人類道德判斷的是直覺,理性的作用在於合理化自己的直覺。道德不單凝聚人心,也會讓人盲目對事實視而不見。

強納森要我們先擱置道德主義,透過心理學的分析,讓我們一步一步覺察其實我們自以為是好人。作者更指出直覺先行,推理後到的基本原則,並且以五個領域論證,分別是:我們在意民調、我們有意識地合理化自己的直覺、我們自欺欺人卻自以為誠實、我們常犯驗證型偏誤(只聽得下去有利自己的論點)的思考邏輯、與在道德與政治方面,我們的決策有利益群體的傾向。

對照2020年總統大選的政治社會現象,相當呼應了作者的觀察。以民調來說,作者指出我們(如同政客),往往否認自己在意民意調查。而本次總統選舉確實做出最佳的例證。國民黨總統候選人將民調蓋牌,選後,國民黨副發言人黃心華則在臉書貼文,承認他「選擇」聽信其他公認準確的內部民調數據,只接受輸5~8%的綜合評斷。乃至韓粉無視民調的數據,深信自己的支持對象會贏。這些在在說明人不僅極度在意別人的看法,甚至強烈到用否認科學的調查,來保護自己的直覺。

有與會者觀察到總統大選雙方陣營都因為亡國感而受益。對國民黨陣營,是害怕中華民國滅亡(中共的武統威脅甚強);對民進黨陣營,是害怕自由民主的台灣香港化(香港反送中的殷鑑不遠)。因此,國民黨的候選人凝聚鐵桿/鐵感韓粉之餘,民進黨陣營也獲得年輕人高投票率的回報。雙方陣營的選擇,正好說明了政治的決策行為,是為了群體的利益,而非單單個體利益。

強納森對於個體推理能力的限制提出精闢觀察,也就是我們其實沒有自己想地那麼理性,許多振振有詞的推理不過是種自以為是。所以,藉著多樣化的智能、意識形態與參與的管道等等防呆機制,才能夠在公共、社會、法律等領域避免災難。 (作者為台南神學院傳道師)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