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因為遊戲,我們記得

桌遊《文壇封鎖中》與台灣白色恐怖年代

《文壇封鎖中》桌遊盒裝封面。

《文壇封鎖中》

加拉太書3章27~28節提到「受洗歸入基督」,無論何種族群、性別、階級者都可歸入基督。耶穌傳講的核心一直是「愛人如己」,但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始終虧欠神。台灣的戒嚴,創下金氏世界紀錄最久的時間,台灣的人權路至今依然需要回望耶穌「愛人如己」的苦口婆心。台灣文學史上,與人權運動相呼應的當屬1920年代賴和用文字喊出「勇士當為義鬥爭」。作家如椽的的筆記錄時代脈動,文學批判殖民的日本政府、剝削勞動者的資本主義、壓榨弱小民族的傲慢族群。曾經噤聲、必須沉默,從戒嚴到解嚴究竟是怎樣的歷程,我們或能從桌遊體會。(文/林佩蓉)


桌遊《文壇封鎖中》與台灣白色恐怖年代

張俐璇(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文壇封鎖中》遊戲圖板。

提及桌遊,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大富翁》遊戲。《大富翁》第一個版本,是美國人伊麗莎白‧瑪吉(Elizabeth Magie)在1904年設計的《大地主》紙牌遊戲,最初作為經濟學課堂教材,批判美國資本主義與土地壟斷問題。

近年來,台灣有愈來愈多桌遊,嘗試結合遊戲的普遍性及台灣歷史的特殊性,如2017年有白色恐怖桌遊《功在黨國》,2018年有台灣文學桌遊《農民力》。2019年研發製作的《文壇封鎖中》,是一款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桌遊,由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設計,台灣文學館出版。這款桌遊設定為4人參與,玩家可抽選扮演警總、線民、主編、作家4個角色,再運用作家卡、功能卡、報刊卡、禁書卡4種卡牌,進行個人的競賽及陣營的對決。

遊戲以1949年楊逵因草擬〈和平宣言〉被捕為起點,玩家在遊戲圖板上,由右上角開始向下順時針方向繞行四邊,分別走過1950年代、60年代、70年代與80年代,以1992年《刑法》100條修正案通過、重獲言論自由為終點,共計43年。圖板四邊每一格為一年,每一邊各設有五個特殊事件,當玩家停留在事件年分的格位時,將會啟動特殊效果,左右玩家的遊戲進度。遊戲試圖藉由事件啟動,促進玩家反思「政治歸政治、文學歸文學」是否可能。以下從圖板四邊的事件中各擇一例說明。

4個角色token與4個時代卡牌。

1950年│基隆中學《光明報》事件

《第一線》雜誌創辦人之一朱點人與鍾浩東、藍明谷、呂赫若同為日治時期台灣菁英,亦為省工委案受難者,1951年從事反抗運動被槍斃。

1950年代初期的白色恐怖案件,多半與「省工委」相關,是國民黨對於紅色左翼的肅清。省工委全稱為「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共產黨在台灣成立的組織,其下並設有各區工委會。

1946年出任基隆中學校長的鍾浩東,便是台灣省基隆市工作委員會的一員。他與作家藍明谷、呂赫若合作發行地下刊物《光明報》,1949年被情治單位破獲。

1950年,鍾浩東被槍決於馬場町,藍明谷因家人被捕而主動投案,呂赫若逃亡後下落不明,他在保安司令部的匪諜通緝名單上,職業欄代稱為「台北歌手」。基隆中學《光明報》事件,後來成為2017年單機遊戲《返校》的藍本。

小撇步
在《文壇封鎖中》,任一玩家停在1950年的格位時,由4位玩家輪流擲骰,警總與線民、主編與作家兩個陣營各自加總後,數字較小的一方將被暫停一回合。兩個陣營都有可能是被暫停的一方,是封鎖與突圍的角力時刻。

1960年│《自由中國》事件

因在《自由中國》寫社論批評時政,殷海光的言論被視為「毒素思想」。1966年出版的《中國文化的展望》遭禁。
1968年,純文學出版社成立。書法家陳子和題字。

 

 

 

 

 

 

 

 

 

 

1960年代的白色恐怖案件,較多是為壓制台灣國內異議的聲音。相對於「共產中國」,戒嚴時期的台灣以「自由中國」自居。《自由中國》半月刊於1949年底創辦,初期發行人為胡適,1953年後由雷震擔任,是一份標榜民主與反共的政論雜誌,匯集殷海光等中國籍自由主義知識分子。
1960年,雷震與台、港在野人士籌組反對黨「中國民主黨」,遭以「涉嫌叛亂」罪名判刑入獄,《自由中國》停刊。影響所及,主編《自由中國》文藝欄的小說家聶華苓,在1964年選擇赴美定居。
1964年,另有《聯合報》因為刊登詩作〈故事〉裡出現「愚昧的船長」「漂流到孤獨的小島」等字句,被指影射蔣中正。作家林海音因此「船長事件」而離開主編10年的《聯合報》副刊,其後創辦的雜誌與出版社,皆名為「純文學」。

小撇步
在《文壇封鎖中》,如果警總先抵達1960年格位,玩家可直接前進兩格,突顯該角色在這個時代特殊的權力。

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

楊青矗《工廠女兒圈》(1978年)。
1979年,葉石濤、鍾肇政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遠景出版社出版。

1970年代的遊戲圖板,以1970年的泰源監獄事件為起點,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為終點。這段期間,歷經保釣運動、退出聯合國等事件,接連的外交挫敗一方面激發了「回歸鄉土」潮流,諸多日治時期台灣文學運動的經驗重新出土;另一方面,愈來愈多反對勢力集結。發生於1977至1978年初的鄉土文學論戰,便是假文學之名的戰後政治經濟文化總檢驗。

論戰期間,有葉石濤〈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提出文學寫作應扎根土地的「台灣意識」、王拓〈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等論述,也有彭歌、朱西甯、余光中、陳映真等在《聯合報》《夏潮》等報刊雜誌上,從不同的意識形態立場回應批判。

論戰最後由官方平息戰火,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主任王昇以「團結鄉土」和諧作結。作家王拓、楊青矗其後因美麗島事件入獄,而論戰期間提出的「台灣文學」「民族文學」「第三世界文學」等思考爭論,一路延燒至1983年的「台灣結」與「中國結」論戰。

小撇步
在《文壇封鎖中》,當任一玩家停留在1977年格位時,所有玩家檢視遊戲圖板上的作家卡書影,在1977至1978年間出版者,都要被移至棄牌區,藉以彰顯鄉土文學論戰對文壇的影響。

1987年│解嚴

《文學界》雜誌1982年創刊,1989年停刊。
《台灣連翹》由於內容涉及二二八事件,於吳濁流逝世後十年才問世。

1980年代初的台灣,先是發生林義雄家宅血案、台灣第二個二二八事件,後有陳文成事件與江南案,黨外異議聲音如雨後春筍勃發。彼岸共產中國進入改革開放、中美建交後的新時期,開始另一波文化統戰侵略,積極編寫中國史觀的港澳台文學史。

有鑑於此,《文學界》雜誌著手整理台灣文學史料,包含重新刊登鍾肇政等台灣籍作家在1957年的《文友通訊》、翻譯1946年《中華日報》日文版文藝欄創作、選刊1947至1949年間《台灣新生報》「橋」副刊的小說與論述。1987年解嚴前夕,《文學界》雜誌社更出版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吳濁流遺稿《台灣連翹》也由鍾肇政翻譯後出版。

小撇步
解嚴代表過去被壓制的聲音可以大聲發話,也意謂更多元的挑戰。解嚴並非白色恐怖結束,稍後還有鄭南榕自焚爭取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及獨立台灣會案。因此遊戲設計任一玩家通過1987年格位時,警總和線民的得分減半,意謂著威權依舊握有權力,只是限縮。


走完一圈《文壇封鎖中》,如同回顧台灣白色恐怖來時路,看見查禁與封鎖,也看見關不住的文學春光。
因為前人的衝撞,而有今日的康莊。《文壇封鎖中》的封面設計,因此特別選用台灣文學館典藏的文物,以茲為念。這些物件包括王育德的眼鏡,二二八事件後離台赴日的王育德曾經戴著這副眼鏡,在1970年代發起「台灣人原日本兵補償問題思考會」,為台籍日本兵求償;也有葉石濤的藤椅,曾在1950年代初期入獄的葉石濤,自1960年代中期復出文壇後,在這把藤椅上寫作超過30年,為失語的文學前輩、也為無聲的同代人,書寫難以計數的作家評論。

因此,遊戲可以不只是遊戲。因為遊戲,我們記得,然後懂得。

《文壇封鎖中》桌遊盒裝封面。

台灣文學館將推出教育推廣活動,可向該館申請《文壇封鎖中》桌遊,詳情見官網,或洽詢:06-2217201轉2200。●本版相片取自《文壇封鎖中》。


當台灣文學遇上桌遊

台灣文學的轉譯與應用

洪薪惠(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

 台灣有文學嗎?

接受過中學國語文教育的我們,對於唐宋古文八大家必定不陌生,但是對於台灣作家是否也能如數家珍呢?打開國文課本,中國古典文學還是占了多數,裡頭的台灣作家乏善可陳,占據經典位置的永遠是那幾位,也不怪社會大眾對台灣文學總是陌生。究竟是台灣真的沒有文學,還是我們不夠認識台灣的文學?

台灣文學建制化已邁入20年,台灣文學研究之學術領域成果豐碩,但在學術之外,似乎還有很大的推廣空間。「台灣有文學嗎?」台灣文學研究者總是無法迴避這樣的質疑,如何讓台灣文學從學術研究走向大眾,開始成為台灣文學研究推廣的重點。
台灣文學館委託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執行之「2019台灣文學轉譯加值暨教案研發計畫」,將台灣文學融入桌遊,希望藉由遊戲化的方式,讓台灣文學有機會接近大眾。

 台灣文學如何轉譯?

然而,如何將學術研究轉化為桌遊設計,成為設計者的考驗。在遊戲過程中,玩家能夠從中獲得什麼樣的知識?透過桌遊遊戲機制,玩家可以獲取什麼樣的體驗?桌遊設計者試圖透過桌遊傳達什麼訊息?學術領域背景的桌遊設計者,如何在研究端與轉譯端取得平衡?

《文壇封鎖中》這款桌遊將背景設定於1949至1992年白色恐怖期間的台灣文壇,嘗試讓玩家扮演警總、線民、作家、主編四個角色,透過在文壇中的互動,讓玩家體驗白色恐怖時代的台灣文壇。

台灣歷史脈絡的特殊性,造就了多元的文化。作家們透過文學作品傳達對台灣這塊土地不同的關懷,桌遊《文壇封鎖中》則希望玩家能夠透過遊戲認識台灣作家、台灣文學,進而對台灣的歷史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走進作家的日常

《文壇封鎖中》配合台灣文學館「2019台灣文學轉譯加值暨教案研發計畫」,結合文學館典藏之作家重要作品書影,融入卡牌設計之中。如此一來,玩家不但可以認識不同時代的台灣作家,更能夠欣賞不同時代的出版物美學。

此外,台灣文學館亦收藏許多作家珍藏的器物,例如葉石濤的藤椅、林海音的旗袍、鍾理和的寫字檯等,皆融入遊戲機制設計。透過這些典藏品,大眾得以一窺作家的生活面貌,對台灣文學的認識更為立體,對台灣文學作家更多了一些親切感。

 台灣文學走入校園

桌遊《文壇封鎖中》結合台灣文學、歷史文化,除了向大眾推廣之外,桌遊設計團隊也希望進入校園推廣。隨著108課綱改革,多元選修課程鬆綁,學生的學習不再侷限於單一領域,而是能夠結合議題跨領域學習。

《文壇封鎖中》設定的年代始自1949年戒嚴,至1992年《刑法》100條廢除為止,以白色恐怖期間發生的重大事件為時間軸線,例如1954年文化清潔運動、1960年《自由中國》事件、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1989年鄭南榕自焚等,其中涉及言論自由、集會結社等人權議題。

此外,設計團隊亦將過去遭到查禁的圖書融入遊戲機制之中,希望玩家能夠透過遊戲感受文壇「封鎖中」的狀態,畢竟文學與社會密不可分,社會的風吹草動會影響文壇的發展。藉由遊戲引導玩家進入情境,體驗在文壇封鎖的年代,警總、線民、作家、主編四個角色之間的角力,進一步思考這樣的現象與社會文化氛圍之間的關聯。

 未來前景

作為第一套以台灣文學為主題的桌遊,設計團隊期待能夠讓更多人藉由這套桌遊認識台灣孕育的文學,讓大眾能夠重新認識台灣這塊土地上發生的歷史。《文壇封鎖中》這套結合文學、歷史、人權議題的桌遊,希望能夠發揮拋磚引玉的效果,期待日後有更多台灣文學的轉譯產生。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