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神學教育與歷史檔案交織的故事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Archives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aiwan)成立於2019年11月20日,為總會的研究典藏單位,屬於PCT全體共有,館址座落台南神學院北校區。2017年3月,檔案館由總會出資,台南神學院提供土地,起造共構建築;現與黃彰輝紀念圖書館、甘為霖紀念館(原圖書館)毗鄰,發揮不同的功能。台南神學院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歷史發展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今逢南神奉獻紀念主日,特挑選幾件與校史密切相關的文物,做一呼應與介紹。


文圖◎盧啟明(傳道師) ◎薛婉婷(館員)

南神的巴克禮故居

若要追溯PCT歷史檔案館的沿革,就一定要提及「巴克禮故居」。1976年,總會總幹事高俊明牧師成立「台灣教會歷史資料館管理小組」,將黃武東牧師從1950年代起收藏的文物,從台北總會事務所遷往台南神學院,在校內最古老的建築「巴克禮故居」正式成立「台灣教會歷史資料館」,任命林信堅牧師為館長。同時,為慶祝台南神學院建校百週年,舉辦了盛大的展覽。這批文物包括母會宣教文獻、洗禮簿、議事錄、公報原件、聖經聖詩、珍貴古籍、木刻對聯、匾額、木版、銅版、服飾、相片等。

1976年的「台灣教會歷史資料館」。

後來到1987年,巴克禮故居年久失修,不堪使用,待文物搬遷到長榮中學借放後,即將故居拆除,僅存屋前台階至今,現在還能清楚看到巴克禮晚年不良於行,需要斜坡推送輪椅的遺構。過去教會經費欠乏,也較缺文化資產保存概念,固然可惜;但無論如何,這斑駁建築的殘跡,見證教會的發展,也承載著深厚的歷史記憶。

巴克禮故居遺構(攝於2019年4月)。

南神校史文物一二

|巴克禮執掌南神時期之詩調課本

此為南神前身大學(Capital College)時期之詩歌本,採用民間南管上乂工(工尺譜)的表記方法,亦類似蘇州碼,內有七言、八言、八六言、六六八六言、別樣之詩調。撰者為宣教師杜嘉德(Carstairs Douglas),1868年出版。

此件文物書籍結構破損嚴重,內頁紙張結構嚴重弱化,有許多蟲蛀缺失、昆蟲排遺、黴害、摺痕、皺曲、髒汙等狀況,裝訂邊也有鏽蝕的情形。修復師先進行清潔,移除舊有縫線、移除鏽蝕基底材,使鏽蝕範圍不再擴散。因為紙張結構過於脆弱,以較薄的紙材全面加托,再進行補洞、攤平敦齊等工序,使書頁回復到穩定的狀態,可安全地持拿與翻閱。

|南神地契(40.5×27.3cm)

此地契的契頭(契約本文)和契尾(公發執據)立於明治32年(1899年)。契約內容完整,記載地方人士徐華堂代英國教士會,以「龍銀弍百柒拾大員」購買「城內第三區戲台後街第九番戶陳轟瓦厝三棟帶空地壹所及樹木菓子」,立書人因不識字,以畫押立約,並記載代書人楊漱玉,為中人林奇魁、吳亮。1901年又有徐得福立書提醒後人,表明這塊土地並非徐家私產,而是教會公產,並有林宴(燕)臣牧師作證。

|畢業證書(40.5×27.3cm)

此證上有巴克禮西式簽名和中文印章,上載「茲證明本校之全教科卒業」,校名「臺南基督長老教福音書院」,明治45年(1912年)3月30日,第108號,畢業生楊世註。

|巴克禮執掌台南神學院時期之學生會公印(2.4×2.4×6.2cm)

1940年,台南神學院因戰爭因素被迫關閉,此印由當時學生會長黃克立先生保管,1996年神學院建校120週年慶,黃氏將此印交給學生會,之後輾轉由本館珍藏。

|台南神學院通訊

這份刊物是現行的《台南神學院通訊》復刊號前身。本館收有1、4~8期,第1~3期為年刊,第4期改成半年刊。

1959年6月期〈喜逢八三院慶 教友捐獻鉅款祝嘏〉記載3月第3主日的紀念日,全台教會奉獻7萬餘元,對校務幫助甚大。〈校友大會話舊創新決募百萬基金〉則記錄了該年4月14日首次的校友大會盛況,決定以基金設立三個講座並組織後援會等,凝聚校友的向心力,共同關心神學教育。
〈培養人才傳福音,暑期招生辦法決定〉,記載總會同意授予高中畢業且修畢6年神學課程者 BTh 神學士學位;大學畢業且修畢3年神學課程者 BD 神學士學位。從招生辦法中,可以看到學制的變化和整體學校發展的走向。

|日本時代台南神學院校友會雜誌

本刊原件由印刷者高岡平次贈存台南圖書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於台南市立圖書館總館舊籍區尋得後景印收存,共有4期(1928、1929、1931、1933年)。南神校友會雜誌呈現了「神學人」如何交揉「台灣人」和「基督徒」的重層身分認同。首先,儘管總督府獨尊日語,但該刊仍盡其所能維持漢文內容,並相當程度地自主經營。其二,該刊顯示神學人的「世代差異」,包括清代私塾、日本教育甚至留學深造的差異所帶來的思想衝擊。其三,他們儘管在語言文化存在差異,但仍然集體性地、有意識地闡明他們作為台灣人和基督徒的多重身分的重要性,並將之落實在對於本土社會與民眾的特殊使命。總之,他們面對殖民社會情境,以文字流露複雜的思維。他們不見得沒有「代溝」,但卻因為同樣的宣教理念,仍然成為一體。這也成為南神相當有特色的文化底蘊。

|學校的議事錄(18.2×25.7cm)

記載30餘年的校史脈絡和組織發展。本館共收有4冊。第一冊是 College Diary 1936~1941、1947~1949。以日誌形式記錄學校大小事,如學生名錄、出身背景等。戰爭期間,南神被迫閉校議事錄中斷,歷史卻焚而不燬。1948年復校,由黃彰輝牧師擔任院長,展開新的一頁。

第二冊是台南神學院教授會議事錄1949~1956。從1949年8月起,由黃彰輝、安慕理、楊士養牧師,組成「教授會」掌理院務。由此一階段的文書可見,南神已經進入「教授自治」與「校園自主」的時代,台灣人與外籍宣教師成為夥伴,逐漸扛起神學教育的重任。

第三冊是台南神學院校務會議事錄1960~1964。此一時期由於是倍加運動的年代,可以看到神學院與教會、總會如何成為宣教運動堅實的鐵三角。

第四冊是台南神學院校務會議事錄1964~1967。這本會議紀錄全部採用漢字書寫,取代過去白話字(台語羅馬字)。1964年8月20日會議,討論了該年度研究科與基督教教育科新生名單等。南神也在台灣宣教百週年紀念中(1865~1965年)逐漸站穩腳步,校務穩定發展,成為東南亞神學院中的翹楚。

|歷年師生相冊

此一系列的照片最早始於清國時期的大學(Capital College)時代。這張照片是1917年師生合影,第三排左起:李識情、張明道、宜朝清、李讚郎、黃仁壽、楊士養、楊招義、李承鰲。第二排:黃受惠、施但、陳求、鄭溪泮、潘旺、陳思聰、曾振興、潘打眉、潘金聲。第一排:許凌雲、黃信期、巴克禮、宋忠堅、河野政喜、高金聲。

|1935年巴克禮出殯由南神學生扶棺

巴克禮牧師的送葬行列,由南神學生會長賴炳烔等門生為之扶棺,從神學院經過現在的青年路,轉到民權路(圖中高樓為石遠生醫院)走到太平境教會舉行告別式,最後葬於永康附近的三分子墓地。1940年代前後,遷葬於南山公墓現址。

|南神女子部(又稱女神學校)

這張是1928年第一回開校(陳美玲提供)的照片。南神女子部是台灣第一所女子神學校,雖然歷史只有12年(1928~1940年),卻培育出一批接受正規神學教育的婦女。在該校創立前,台南婦學(1895~1926年)曾扮演訓練婦女服事者的任務,提供簡單的白話字和聖經訓練。但由於時代進步,對女子神學教育產生新需求,因此將婦學停辦,改設立南神女子部,也由此栽培出許多優秀的女傳道進入教會服務。

|1976年南神建校百週年紀念

巴克禮銅像揭幕儀式,銅像由劉聰輝老師製作,塑模在PCT歷史檔案館。
神學生在台南市育樂堂演出「巴克禮傳」。

典藏歷史檔案重要性

台南神學院的文物能夠典藏至今,係因前輩牧長與信徒有意識地將資料收藏下來,所以吾人也必須接棒,拾起「存史、資治及借鑒」的責任,如此不但校史得以保存,整體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歷史記憶才能更加豐富、完整。

一般教會史料收藏依據 Archie R. Crouch(1989年)、王成勉(1994年)、鄭仰恩(1999年)建議範圍分六大類:1. 議錄報告(含手冊、帳簿、書函、會員名簿等)2. 書信照片(含人物傳記、手札信件、相冊等)3. 專論書冊(專題論述、簡介、小冊、一覽表、研討會活動冊等)4. 書報期刊(教會刊物、週月年報、紀念刊、沿革史等)5. 學術出版(教會史學位論文、研究報告、教會機構出版之學術性刊物)6. 珍本文物(善本書、器物等)。PCT歷史檔案館現有空間可容納檔案長度1.3公里,約合3500個檔案箱,希望能與黃彰輝紀念圖書館、甘為霖紀念館發揮共構的文史功能。此外,調閱歷史檔案與開架圖書有所不同,必須事先聯絡,或自行透過館藏清冊,填寫調閱單,由館員從庫房取出後交給研究者使用。歷史檔案館服務時間為禮拜一到五 9:00~17:00,中午配合南神圖書館的作息,休館一小時。單純入館參觀展覽不需申請,唯出入有門禁管控。

根據檔案學概念,典藏受贈文書應以原始序列和全宗原則來處理。同時,根據2017年62屆總會通常議會通過的〈檔案管理條例〉,教會歷史資料必須有一定的點收、立案、編目、保管及檢調之程序,總會檔案最遲應於30年後開放應用,重要檔案不得隱匿、銷毀或藉故遺失。可以預見的,未來將會有更多史料在合理範圍內開放,透過申請手續供各界閱覽研究,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也應該加強史料勘驗、史籍編纂、文物保存及展覽推廣等「信仰尋根」的旅程。

2019~2020年,PCT歷史檔案館和台南神學院針對巴克禮牧師的文物,共同提報一份「台灣世界記憶國家名錄計畫案」,刻正進行最後審核中,希望不久能有好消息向各界分享。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