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貿代價大 台灣產業無法救

【林宜瑩台北報導】「台灣對中國開放在地提供服務後,將對國內工作機會與中小企業營運的衝擊最大!」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說,中國對跨境服務多數不開放,台灣對跨境服務多數都開放,這樣會使台灣產業加速流向中國,因將企業設在中國,市場不但可以擴張10倍,也可以做台灣的生意,假使設在台灣,市場就只能侷限在台灣,在服務業資金、技術、人才流向中國後,就會造成台灣服務業的產業空洞化。

為了讓年輕人更了解服貿協議對台灣的衝擊,由哲學星期五志工團、青平台、慕哲社會企業主辦的哲學星期五講座,7月26日晚特別邀請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向愷、台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張國城、兩岸協議監督聯盟召集人賴中強律師,進行「服貿定,「解‧毒」藥?!──服貿協議大解讀」座談。

林向愷指出,最近陸委會在各大報刊登「十個壯大」的服貿說帖中,所舉的例子都是各傳統產業的大型企業,服貿協議通過後,這些大型企業或許可以從中獲益,可是卻讓大多數中小企業受害,他質疑,馬政府簽定的服貿協議怎可如此失衡?

林向愷也指出,中國對外資企業取得ICP營運許可證,都必須簽下「年檢承諾書」,保證所提供的服務不會「破壞國家統一」「破壞民族團結」「破壞社會穩定」,也會讓外資企業面臨隨時「雨天收傘」被迫關門的命運,他擔心,中國有這樣的機制,是否就會讓台灣到中國設點的產業引發寒蟬效應,也因此主動替中國篩選,導致間接傷害了台灣的民主自由。

「自己的產業自己救!」賴中強說,律師業本來也在服貿協議開放之列,後來台灣律師公會提出,應保障台灣律師到中國執業的人身自由、廢除律師年檢制等要求,最後才逃過一劫,不過他也疾呼:「台灣的弱勢產業,要年輕人幫忙救!」因為弱勢者自己是發不出聲音,需要大家一起來關心、扶持。

他也提到金融銀行業的開放,將使台灣個人或企業金流資料曝光,因為台灣的金融聯合徵信中心的運作,靠的是銀行業的自律,假使服貿協議通過,台灣銀行勢必與中國銀行合作,加上要是中資取得台灣銀行的股權,就能輕易取得聯徵中心的資訊,屆時台灣金融安全將令人堪慮。

張國城則對是否能擋下服貿協議的結果感到悲觀,甚至以「夏蟲」自喻,謙說不可「語冰」,也就是說,夏天的蟲在秋天就死了,怎能看得到、甚至去說明冬天的冰是怎樣的寒冷呢?張國城解釋,服貿協議的後果有多糟,他實在很擔憂,也難以想像,才會以「夏蟲不可語冰」來形容。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