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yuan傳福音 帶領信徒讀聖經

中會舉辦分享會 以神話語為本建造上帝國度 期許實踐間間教會新眼光

Payuan中會邀地方教牧、中會幹部就新眼光讀經運動推行共同分享。(本專題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專題報導】為了宣教,Payuan(排灣)中會成立「一領一・新倍加」常務推動小組,除配合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事工,也研討符合中會需要之策略。3月11日,推動小組假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國際會議廳舉辦新眼光讀經運動分享會,邀請各教會牧長與各事工部代表與會,重新認識新眼光讀經運動,並就推動讀經所遭遇的挑戰與因應集思廣益。

開會禮拜中,Payuan中會議長Sulja(左金男)牧師以「一粒麥子」的比喻作為延伸。他談到麥子外殼若不破裂,生命無法發出,以同樣角度來說,若基督徒自以為很懂得聖經道理,因此不願再多研讀,那靈命就會像被外殼包覆的麥子無法繼續成長,也不可能結出更多子粒。他盼望,本次分享會能為眾人帶來反省,與會者將所學與心得帶回教會,讓眾弟兄姊妹都能夠有所突破。

Payuan中會總幹事Ljegean(樂歌安‧督達里茂)牧師說明事工要點,談到Payuan中會自2018至2023年執行「五年宣教計畫」,新眼光讀經是重點推行項目之一。因應不同型態的教會設立,宣教也不只是過往形式,教會界應有新的回應,如針對都原教會興起與小型教會生存,曾辦理福音茶會與幸福小組等,嘗試學習不同教派之經驗。而針對原鄉教會多仍習慣長老教會宣教模式,則採取穩固團契以照顧各年齡層需要,故本次邀請松年、青年、婦女、兄弟等各事工部會代表共同學習,願從「部會影響團契、團契影響個人」,實踐「間間教會新眼光」,並計畫能在2023年辦理相關見證會,激勵更多基督徒投入新眼光讀經運動中。

脫歐入亞讀聖經 連結處境傳福音

【林婉婷專題報導】新眼光讀經運動分享會首場專講,邀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傳道幹事陳澤胤牧師,談「新眼光讀經運動理念、歷程及相關資源」。陳澤胤開宗明義說明,新眼光讀經運動的理念是強調,在生活實況中讀經、祈禱,明白上帝的旨意,並以行動回應,故新眼光讀經運動不僅僅是個人靈修層次,更是可以落實在宣教中的行動。

新眼光讀經運動於1990年代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長自亞洲教協(CCA)引入台灣。過去基督徒讀經多援引西方觀點,但亞洲有其處境歷史與文化脈絡,故新眼光讀經運動採納兩種觀點,其一是亞洲觀點,另一是邊緣人觀點,意指「向下移動」,走入人群、看見需要,這其實也是推動宣教的基礎力。

台灣的新眼光讀經運動推行經過不同歷程:1998年,總會於「二○○○年福音運動」中與台灣教會公報社合作「每週新眼光」;1999年以季為單位推出「每日新眼光」;2001年第二輪讀經開始,每日與每週新眼光合編,並加入「每日祈禱文」,同年因應手機流行,發展「電話語音靈修專線」,拿起電話就能聆聽聖經,當時已提供8種不同族群語言服務;2005年發行「新眼光電子報」;2006年「新眼光讀經網站」上架,2007年將普世教會「共同經課表」納入,加強「處境化讀經」;2013年進入第五輪讀經,2015年出版《少年新眼光讀經》手冊、「新眼光APP」上架;2018年新眼光讀經運動迎接20週年。

自2019年起,《新眼光讀經》手冊為4年一輪,每日新眼光第6次循環,50多位寫作牧長輪流寫作,每年舉辦2次工作坊討論。內容通常為逐章逐節,但配合特殊節期改讀相關經文,例如大齋節期讀記載耶穌生平之福音書等。因應科技趨勢,全新「新眼光讀經運動APP」於去年上架,有提醒、分享、多語言和相關連結等新功能。紙本方面,2017年台灣教會公報社出版《聖經充滿我》填充本,搭配手寫,幫助弟兄姊妹更深記憶與領受。這些新型態輔助工具在某種程度上也能提升《新眼光讀經》手冊使用效率與意願。

陳澤胤指出,《新眼光讀經》手冊符合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特質,且能落實宣教行動力;閱讀時不只是認識作者的處境,讀者也藉此反思自身處境並產生「新」眼光。他提醒眾人務必注意,手冊不是註釋書籍或解經手冊,而是輔助讀本,還是要以「讀經」為優先。最後,他也分享《新眼光讀經》手冊運用方式靈活,教會也可以塑造共同使用、互相勉勵的氛圍,如用在團契、小組、禱告會、家庭禮拜等聚會。

手冊輔助良好靈修習慣 青少契每週必讀30分鐘

【林婉婷專題報導】新眼光讀經運動分享會邀3位牧者談《新眼光讀經》手冊使用推動心得。首位分享者是屏東中會里港教會牧師吳志仁。吳志仁感嘆,很多時候基督徒遇到問題卻不知如何應對,正是因為沒有讀經、不曉得上帝大能;另一方面,基督徒都知道讀經很重要,可惜總是「知易行難」。

「其實信徒不喜歡讀經、不喜歡靈修、不喜歡禱告。」吳志仁語重心長地表示,不少教會或機構在讀經方面的經費與心力也投入最少。依他觀察,《聖經充滿我》填充本每日謄寫量約30至60字,對會友而言負擔並不重;故為了鼓勵使用,里港教會特別為願意抄寫者購買並贈送「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聖經,以解決聖經版本不同問題。

「常識不是信仰。」吳志仁再三強調,很多聖經故事與人物,會友或許都耳熟能詳,「但信仰是讀經、禱告,思想上帝話語。」而牧長更要捫心自問是不是有每天讀聖經?是否有好的靈修生活?事實上,除了讀經,《新眼光讀經》手冊裡的講道篇也是很好的素材,牧長們都可以引用、參考。

吳志仁最後以里港教會青少年團契為例,20多位團契成員多數是非基督徒,但平常持續使用《少年新眼光讀經》和《新眼光讀經》手冊,也很清楚團契有30分鐘時間交由牧師主持查經、讀經。此舉行之多年,是吳志仁的堅持,「沒有任何商量空間。」

肩負原住民族女性使命 以筆拓展長老教會眼光

【林婉婷專題報導】新眼光讀經運動分享會第二位分享者是Payuan中會Tjavatjavang(達瓦達旺)教會牧師Ljumeg(蔡愛蓮),同時擔任《新眼光讀經》手冊寫手的她,特別分享自己的寫作流程。她表明自己熱愛這份工作、這份專業,「身為神的僕人,就以神的話做一生的指引。」

Ljumeg說明,在動筆前要反覆讀經,並配合註釋書以免理解時脫離原意,接著取其中最有感動的部分,結合時效性議題發揮,控制在約900字內完成文章;由於字數有限,哪怕經文很深奧,也要濃縮出其中精華。寫作期間不免經歷反覆修改,她坦言這不是簡單的過程,偶爾也會想說「讓年輕人來吧!他們有好多想法!」但基於三個原因,她還是一次次承接這份責任。

第一,《新眼光讀經》手冊較少原住民族眼光,除了無法帶入原住民族信徒處境,也無法推廣原住民族的見證,所以Ljumeg願意努力用「原住民族女性牧者」的眼光來撰稿。

第二,原住民族過去多口傳文化,但隨時代改變,文字、影像對年輕世代而言更顯重要,透過文字工作磨練宣教方式,對Ljumeg而言也是牧者的使命。

第三,若以《新眼光讀經》手冊為共同基礎,教會弟兄姊妹得因此凝聚共識,在信仰上有系統地共同進步。Ljumeg建議可以將當週讀手冊時有特別領受的經文,也作為主日講道、祈禱會與週間晨禱主題,多方運用、加強討論。

Ljumeg認為,帶領信徒使用《新眼光讀經》手冊,等於花4年就能徹底讀完整本聖經,對沒有完整讀過聖經的會友來說是很具體的目標,自然也是有效的鼓勵。另外,在讀經後彼此提出生活實踐,也是良好交流。她認為,若能建立平台用以分享心得,想必能更激勵會眾,「教會裡有很多愛靈修的弟兄姊妹,只是他們沒有選擇《新眼光讀經》手冊,實在太可惜了。」

使用手冊不分齡 一家同時得造就

【林婉婷專題報導】第三位分享者為Payuan中會Timur(三地門)教會牧師Giljgiljaw(陳明光)。他回憶,Timur教會2000年開始查經班事工,主要原因是察覺會眾對聖經話語不夠認識,甚至有時誤解,故深感仍需要徹底裝備。

查經班教材選用聖經和總會出版物,並按年齡與職位分成多個班:早期是成人班、青年班與主日學教員班,現在為成人班(含主日學教員班)、青少年班與長執班;各班按照需要與特質設計課程內容,例如長執班主要為認識「聖經人物」,透過真實人物故事來見證上帝作為。

談到讀經,Giljgiljaw強調牧者們要以身作則,「我們不做,誰會做?」不只是自己要讀,還要為會友們導讀、解析,甚至引領他們思考、融會貫通。Giljgiljaw每天都會用LINE轉分享新眼光讀經內容給長執、主日學教員、查經班成員、各團契幹部,還有家族、家人與子女們,其中對親友們的分享尤其重要,造就信仰之外也能夠凝聚情感。

同樣地,在Timur教會,新眼光讀經內容有更靈活地運用方式。如教會主日禮拜分上午、下午場次,取用《新眼光讀經》手冊與主日學當週教材,讓教會不分大小、全體成員都領受同一信息。「孩子領受什麼、家長也領受什麼,」這樣一來,當孩子們有疑問時,家長們能夠適當地為他們解答。除了「讀」經,Giljgiljaw也很推薦動手抄聖經,讓經文進入內心,「不是人在讀經,而是聖經在讀你/妳的心。」

Giljgiljaw也提出信仰省思,縱使現代人大多很忙碌,但還是要安排時間讀經。回應本次開會禮拜講題,談到如要有一粒麥子般「破殼而出」的信仰,他表示,牧者協助會友追求進步,事實上,讀經才是最好的自我裝備,且遭遇挫折時,上帝話語也能安慰、鼓舞人心,這些收穫都在於自己;另對上帝話語有足夠了解,能避免信仰鬆懈、軟弱,每日的新眼光讀經,其實都是上帝話語在洗滌心靈。

Giljgiljaw最後引用聖經以賽亞書40章7~8節和與會者共勉:「上主吹起一陣風,草就枯乾,花就凋謝;人跟花草沒有兩樣。草會枯萎,花會凋謝,但是我們上帝的話永不改變。」

培訓啟發新思維 主動一點更有力

【林婉婷專題報導】經歷整天的聆聽,分享會最後安排綜合座談,邀請與會者暢所欲言,提出回饋與疑問。座談請Kulaljuc(泰武)教會牧師Ripun(孫子貴)擔任主持人,正式開始發言前,Ripun提醒與會者們,座談不是為了立刻做出決定,具體事工如何發展有待日後詳細討論與擬定,歡迎在座談中提出想法作為參考。

其中Payuan中會婦女事工部代表分享心得,坦言對聖經理解確實不太足夠,所以聽到牧者們分享在教會推動新眼光讀經運動的心路歷程時格外感動,「他們都是以身作則的典範。」且也觀察到現代年輕群體不少出現憂鬱傾向,「他們需要上帝的話語」,但具體要如何引領追求讀經?這是值得思考與期待的。
關於為何推不動新眼光讀經運動,普遍有些說法,例如只是配合總會事工故沒有絕對必要性,或者是太過忙碌而抽不出時間等。但Makazayazaya(瑪家)教會牧師Ljegeai(孫子光)重申,作為傳道人,聖經是最重要、最根本的道理,「是蒙上帝呼召後承接的使命。」

Payuan中會青年事工幹事Qelen(額冷・璟拉)分析,教會青年與青少年在讀經方面,可能因為聚會時間易與教會其他活動重疊、牧者不便抽身而缺乏讀經指導人。故如何培育「讀經帶領人」對青少年、青年而言很重要,這也是今年青年事工部在安排培訓時的特別考量,希望透過帶領人引發青少年的讀經動機,認識合適教材,訓練閱讀與理解,循序漸進達成團契讀經與個人讀經目標;歡迎各教會屆時推薦青年前往受訓。

Payuan中會婦女事工幹事Sauniyaw(林梅蘭)牧師表示,中會屬下74間教會裡,有具體推動新眼光讀經運動者不多,且有些僅在長執之間執行,會友則單純領受信息,甚至有可能長執們也是輪流或為了服事才讀《新眼光讀經》手冊,這都不是帶有「主動性」的全面化運動狀態。

若以每日個人靈修而言,自然最期望每個基督徒都能建立穩定的讀經習慣,但個人狀況不同,再多鼓勵在實際施行時又可能產生落差,因此Sauniyaw期待能找到多數人一起執行的策略,也勉勵牧者們要當仁不讓地承擔這份推廣責任。

Payuan中會副議長Tjuku(傅梅花)牧師在閉會禮拜上,以小米栽種的歷程來做心得結語:首先選擇適合的土地,接著整地、撒種等,期間反覆拔除雜草和趕走飛鳥,如此才能迎來豐收,「陽光和雨水是上帝給予的,但人還是要付出。」新眼光讀經運動推動進程,基督徒應該做什麼、該怎麼做,都應該好好思考。

 


新眼光使用者想要說

│Qelen(額冷‧璟拉)│Payuan中會青年事工幹事

個人覺得內容沒有太大問題,不過或許有人將《新眼光讀經》手冊作為個人靈修書籍,所以會希望有更深入的解經與註釋;主要是定位不同。

│Kaelje(江思園)│Payuan中會松年事工幹事、傳道師

對傳道人而言,《新眼光讀經》手冊是牧養好工具;收錄不同牧者撰文有各自豐富觀點,可惜相對地每篇的關聯性沒有那麼強,但如果真要單一牧者撰寫整本書的份量,負擔確實太大;是可以思考的問題。

│Sulja(左金男)│Payuan中會議長、Masilidj(北葉)教會牧師

《新眼光讀經》手冊中有些政治色彩描寫有時太過強烈,恐導致不同政黨立場的會友們排斥使用,這是原住民族教會比較常見的問題;還是可以書寫政治,但或許在撰寫上宜多斟酌用詞。另一方面,內容不用太艱深,反而可以簡單些,更利於理解、運用和實踐。

新眼光小編心內話

│陳惠淑│《新眼光讀經》主編:《新眼光讀經》手冊是一項長期推展的運動,不論作者、編輯或發行,都要有「屈落去」的心志,才能持續不綴。這個運動很像大隊接力賽,講求團隊合作的默契與傳接的順暢。在新眼光團隊中,包括事工規劃者、作者、編輯、印刷者、發行者、讀者與奉獻者,假如其中一棒接傳出了差錯,都會影響整體的進行。它也像一場拔河,成員同時握住一條大索──上帝的話語,節奏相同、慢慢向後退,努力讓自我退到最後,使上帝的話成為生命中心。《新眼光讀經》手冊雖然是靈修教材,但讀者仍要以聖經為本,細細思索上帝在不同處境中,給予每個人的「新眼光」。

│Umav│《少年新眼光》主編:《少年新眼光》最大特色就是篇幅精鍊和活潑的插畫。「少年」兩字不僅表明與年輕世代對話傳福音的使命,也陳述與時俱進的寫作風格,從反省歷史到回應時事。寫作者皆有犀利的洞察,呼應新眼光運動的宗旨,關注受壓迫者和弱勢群體,在每則文章中都提出公義與愛的行動反思。

本書寫作者涵括不同年齡層、社會背景,從牧者、神學生,到各行各業的平信徒,響應平信徒讀經運動精神,帶來多元反省,使信息呈現聖經詮釋的廣度,亦實踐萬民皆祭司。翻開本書,一定會讓您驚喜於這世代的創意,也會為福音的活潑而感動。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