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小
不體罰的教育,好嗎?」要談這個題目,就得先了解目前教育單位對體罰的定義,否則會雞同鴨講,爭論不已。
■「任憑」是最可怕的處罰
教育部發文到公私立國民中小學及幼教單位,對體罰的定義是「教師於教育過程中,基於處罰之目的,親自、責令學生自己或第三者對學生身體施加強制力,或責令學生採取特定身體動作,使學生身體客觀上受到痛苦或身心受到侵害之行為」,在這樣的定義下,許多老師怕動輒得咎、引來官司纏身,幾乎不處罰犯錯的學生,以致不是「零體罰」,而是「零處罰」了。所以,「不體罰的教育,好嗎?」其實是要探討「不處罰的教育,好嗎?」
先把小孩的教育問題放在一邊,來瞧瞧真實的世界,其實是處處有處罰。上班遲到,是會被扣薪水的,這是處罰;考績不好,是會被降職等的,這是處罰;工作怠惰或犯了嚴重的錯誤,是會被開除的,這是處罰。人際關係也是一樣,喜歡佔人小便宜、愛背後說人壞話、偷懶、說謊、自私……,會被人排擠,這也是處罰。
因此,如果小孩子成長過程犯了錯誤,都沒有給予任何處罰,只有一味地獎勵,當他們長大如何面對處罰充斥的真實世界?
事實上,從聖經來看,上帝對人類最可怕的處罰,其實就是「任憑」,也就是上帝不管了,讓人類自取滅亡,「上帝就任憑他們存著敗壞的心,做那些不該做的事。」(羅馬書1章28節)
而我們身為家長和站在教育崗位上的老師,應該也會同意對於犯錯的孩童最可怕的處罰,就是「任憑」。把他當作隱形人,好像班上沒這個學生、沒這個孩子,管他考試考得多爛、作業不交、上課睡覺,通通都不予理會,這才是最可怕的處罰。所以,家長和老師對孩童施行「零處罰」,其實是最嚴苛的處罰手段。
我以為問題出在觀念上認定「處罰」一定就是不好。但,誰說處罰就是惡呢?處罰的基礎若是愛,受罰者能體會到處罰者管教是出於愛,並且處罰的內容是在合理範圍內,處罰也可以是一種愛的表現。
■「愛」的基礎是否足夠?
記得國小五、六年級,跑操場、半蹲舉椅子、青蛙跳、交互蹲跳,這些處罰方式都是家常便飯。我們雖然唉爸叫母,但也不會怨老師;因為知道老師是出於愛,把我們當兒子、女兒那樣細心管教,他的處罰是因材施「教」(管教),所以很多同學畢業之後還回去看老師。相較之下,有些老師雖很少處罰學生,但學生們感到老師不怎麼關心他們,師生關係反而淡薄,畢了業跟老師不再聯絡。所以問題其實不是出在處罰,而是在於背後那「愛」的基礎是否足夠?
家庭教育更是如此。愛的基礎若不夠,處罰就沒有任何意義,只會帶來衝突或埋下誤會。但愛如果夠厚實,孩子們便可以體會到處罰背後的美意。
我兩個孩子分別是國、高中生,他們已經體會到人性裡面沒有良善,有行善的意願,卻沒有行善的能力。我老公有時處罰孩子不吃飯,他會帶頭全家一起不吃飯。孩子們知道,爸爸這樣做是出於愛,要幫助他們獲得掌控自己肉體的能力,如聖經所說:「我嚴格地對付自己的身體,為要完全控制它。」(哥林多前書9章27節)
「不體罰的教育,好嗎?」在問這個問題之前,先問問是否有愛?這更重要。 (作者為信望愛資訊基金會執行長)
老師經驗談:本於聖經的管教
◎Alex
身為基督徒,凡事我們都應先回到聖經,看看聖經怎麼說。即便這時代流行人本教育,但貫穿整本聖經的中心是「以神為本」,從人的意念,出發的觀念往往不符合聖經,甚至恰恰相反。譬如,聖經中不僅沒有「不可體罰」這樣的教導,反倒是可以舉出一堆經文嚴嚴告誡我們管教、仗打、鞭打、責備孩子,為的是趕除孩童愚蒙的心,教導他們行義、有智慧。即便面對世俗的鴻流,我們仍必須堅持、認同聖經的教導,也就是學生、孩子需要管教。
當然,既然政府已經立法禁止,基督徒教師也必須遵守地上的法律,除非法律違背信仰的絕對真理,那麼基於順服神不順服人,我們才可以不遵守。如此,要如何管教、甚至懲罰的孩子呢?以我的實務經驗而言,首先要在開學初便明確訂立班級「遊戲規則」,讓學生明白什麼是老師絕不容許的行為,會得到什麼「懲罰」;什麼是老師喜歡欣賞的行為,會得到什麼「獎勵」,也就是獎懲制度的建立。另外,視學生犯錯的嚴重程度,使用不同的策略處理,以下建議是犯錯嚴重程度由重至輕的處理方式,供大家參考:
1.嚴重犯錯:遇到頑劣不堪、屢勸不聽且惡性重大的學生,通知家長,知會學校訓導與輔導處室介入。
由於是嚴重的犯錯情節,可能涉及法律問題,因此教師依法該報請學校相關處室介入處理,並且依法將處罰權回歸家長本身,請求家長進行管教,當然,這必須家長願意配合。換句話說,老師在這方面僅能盡建議與告知的義務,並不直接參與,若觸及法律問題則由警察機關處理。老師雖然不處罰,卻依然必須盡輔導孩子的責任。
2.中度犯錯:屬偶發、蓄意事件,明顯違反規定,教師可在學生聯絡簿上記載事實發生經過,告知家長。
雖然無法體罰,仍必須糾正孩子錯誤,因此需要給予適當的懲罰,建議可以用剝奪喜好、限制其自由時間、抄寫課文或是扣平時分數等軟性處罰。但更重要的是,處罰前必須充分了解孩子犯錯的緣由和經過,給予公正的判斷,避免誤判,如此學生比較心服,願意接受老師的處置,並且真實悔改。
3.輕度犯錯:這類行為通常是學生為了好玩、惡作劇,情節較輕,也不致造成他人傷害,給予適當指責即可,但事後需觀察,若蓄意再犯,就必須提高處罰的程度。
以上只是非常簡略的建議與分類,中間還牽涉到對不同年級孩子所運用的策略不同,孩子的背景、家庭教育、個性也與他的行為表現息息相關,這些都要列入考慮,實在無法詳細規範一套辦法套用在所有孩子身上,常常是考驗老師實務經驗及臨場反應。
我認為預防勝於治療,平時就多了解孩子,花很多的心力與孩子聊天、溝通,與孩子建立信任的關係。孩子一旦信任老師,就會比較好處理後續的問題,因為孩子可以理解老師的用意和出發點是出於良善。
其實,多數孩子最在意的不是懲罰本身,而是「公平」與「原則」的問題。也就是老師必須盡可能公平、一視同仁地處理學生的問題和衝突。平時就應該讓學生明白老師言出必行、立場堅定、賞罰分明,並清楚知道老師的原則和底線,一點一滴建立孩子對老師的信任感。
希望基督徒教師在教學現場,不要忘記時時祈求上帝給我們最大的智慧和耐心,可以面對許多不合理的對待和要求、挑戰,也求上帝保守我們,讓我們在這樣的世代可以按神的心意,既不觸犯政府法律,又能好好教育下一代。 (作者為國小教師)
老師經驗談:立意良好的管教
◎小手
我是一名國中老師,今年教學資歷剛好滿10年;因為擔任藝能科教學,所以在充滿升學主義的體制氛圍中,總是被分類為「不重要」的科目(即使各項政策都強調均衡發展這件事)。但也因為對學生而言是相較輕鬆的科目,所以在我的教室裡,學生總是「特別活潑」,甚至表現得「肆無忌憚」,彷彿每一堂課都在考驗我的忍耐度!
初任教師時,我對於學生的調皮搗蛋完全沒輒,同事總是提醒我要兇一點、表現強勢一點,也提供很多對付學生的方法。有一次,一個學生在課堂上用水彩在同學的圖畫作品及衣服上寫了難聽的話,之後還以嘲笑的口吻冷嘲熱諷,讓對方很受傷,當我介入處理時,他仍一樣口出惡言,完全不願認錯。心急之下,我拿起手邊的資料夾往他背上拍下去,當時心裡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但他卻回瞪了我一眼,我感覺心涼了一大半,我知道我錯了!因為那一點用也沒有!這一下只是把我們的距離打遠了。之後,我花了一些時間與學生對談,才真正化解了問題。那是我唯一一次拿「工具」打人的紀錄,雖然我慢慢能理解為什麼有的老師上起課來總是冷冷淡淡,因為這樣管理起來最容易,互動少了,問題也少了。但我覺得這種冷漠是會傳染的,而且途徑就是老師的態度!
以教學的立場而言,我認為適當的管教是應該的,就像我們每天在糾正自己的孩子一樣,立意是正面的。但從我們受教育的經驗來回想,老師的管教常常是和打罵畫上等號,因為立即看到成果好像是最重要的,所有的事以快速的方法解決就是績效。大部分的孩子都相當單純,大部分的老師是認真且熱情的,教學現場需要更多的信任,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信任,家長與老師之間的信任,學生與家長之間的信任,社會上每一個人的彼此信任。
資訊科技的進步讓生活便利,社會環境和教育提供孩子更多的觸角。孩子在各方面的成長總讓我吃驚,常常有人把孩子的學習能力比喻像是一個海綿,可以大量也快速地吸取四周供應的元素,包含正面的,也包含負面的。既然孩子接觸多元文化的洗禮,那我們是不是也放心地讓他們自由多元發展,不要讓教育政策只是換湯不換藥!社會環境正在發生的每一個環節都是重要的角色,我們的學習環境是大家共同營造的。
在課堂上,我常會注意到表現特別優秀的學生,也會發現很努力學習的學生,但更多的孩子被埋沒在人群中,所以要時時提醒自己張大眼睛。在我自己的求學過程中,曾有老師因為我考試成績不理想打了我30幾下手心,讓我終生難忘;也有位老師看了我畫的「潑墨仙人」哈哈大笑,給我的肯定及鼓勵讓我終生難忘。我很慶幸自己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都遇到傳達正向觀念的老師,我要傳承下去。如果老師所傳授的知識與觀念是正確的,就不必擔心錯誤的產生,「健康乾淨的心靈」是很重要的,我如此相信,與大家共勉之。 (作者為國中教師)
家長來分享:整全管教不能排除體罰
◎天路客
未信主前我奉行以人本主義教養孩子,遍訪坊間相關叢書,拿出少時拚聯考的精神按圖索驥、照表操課,學習如何不打不罵教出優秀孩子、培養孩子自信10撇步、讓孩子自動變好的99招、讚美孩子的100種方法……,對自己為人父母的職分可說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深怕自己一個不悅的眼神都會傷了孩子的自尊、造成他幼小心靈不可抹滅的創傷、影響他未來人格發展、毀了他終身幸福!
信主後,我這些經年累月好不容易建築起來的教養城堡卻開始一一土崩瓦解,猶如聖經中所說:「把房子蓋在沙土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大。」(馬太福音7章27節)其中,最大的衝擊莫過於聖經對於體罰的態度。
單是看箴言裡的相關經文就讓人觸目驚心,非常顛覆世俗主流學問:「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遠遠趕除。」「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於死。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靈魂免下陰間。」……哇!這會不會太過分了啊?
但是,隨著我的信仰越來越堅定,我無法不心甘情願棄守蓋在沙土上的城堡,也領會到重點其實不在於打不打,而在於嚴格管教,而整全的管教不能排除體罰,即便心中不捨,管教的杖必須按道理舉起、憑愛心落下。
走過「人本」、歸回「神本」的過程經過許多摔跤,但感謝主一路帶領,孩子在大錯小錯之間學習跌倒、也學習成長,我們親子關係也沒有因管教而劍拔弩張。「零體罰」不是無限上綱,也不是總原則,乍看之下讓親子關係輕鬆愉快的教養方法,等多年後看到後果為時已晚。我選擇相信上帝的智慧(聖經)超乎人的智慧(坊間教養書),那些教養專家無法為孩子的未來負責,唯有上帝可以帶領孩子未來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