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無遮欄】你知道「厭女」嗎?

攝影師:Magda Ehlers,連結:Pexels

◎二宮雅古以(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生)

對於「厭女」一詞的好奇始於今年初,一位研究生推薦了一本關於厭女的書給筆者的時候。生活裡時常聽到這個名詞,卻一直沒有深入了解其意涵,於是在圖書館借了幾本書,想初步認識一下全球女性主義共同面臨的最新課題:厭女。

厭女(Misogyny),又稱厭女情結、厭女症,指憎惡、仇視女性,對女性化、女性傾向與女性特質抱持偏見與厭惡的行為或心理。厭女並不表示真的討厭女性,而是認為女性要有「女性」的樣子,或女性在父權結構思想下應該要扮演溫馴配合的角色。舉例來說,有人認為女性要穿裙子、留長髮、用粉紅色、不用太會讀書、要會煮飯、帶小孩、做家事,或「女人結婚生小孩才是幸福」「女人就是男人的後盾」等,這種隱藏在大眾潛意識的言語行為或心理現象,其實是厭女文化的成果。

大部分台灣人在出生時就會面臨到人生第一個厭女文化,也就是人的價值因性別而異。筆者曾被長輩說:「妳們家都女兒啊!爸媽吃虧啊!」結婚後被其他的長輩說:「若妳生兒子,我就給很大的紅包!」生了兒子就會開始慶祝是兒子;生了女兒就會希望第二胎是兒子。把女人當作生育工具,生不出兒子的女人,就沒有任何價值。這種傳統社會、傳宗接代的觀念,依然存在於台灣的社會中。

這樣的社會現象不只出現在台灣,世界各地都有發生,例如日本的皇室繼承權僅限男性成員、東京醫科大學女考生扣分事件,或韓國小說及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揭開了韓國社會中厭女文化的真實面。筆者在日本求學時,曾被日本人說過:「雖然妳高學歷,但以後結婚做菜應該還是會很好吃吧?」好女人就是要結婚、會煮飯,壞女人就是不結婚、不煮飯,這種傳統父權社會下的「好女人、壞女人」區分,至今仍出現在先進國家裡,成為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之一。

在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厭女現象,其實相當值得教會借鏡,當教會聘用傳道、牧師時,是否存在著厭女情結?例如,不聘用女神職人員、不聘用單身的女神職人員、男女同工不同酬、對女神職人員較少的關心等。教會又要如何去面對、解決這樣的厭女現象呢?

厭女,遠比我們想像的更複雜、更根深蒂固,日常生活中的厭女現象更有數不完的例子。回想一下自己是否有過這些想法:是否曾經貼上「好女人、好太太、好媽媽、好媳婦、好女兒」等標籤?或是把「母豬、番婆、敗犬、剩女」等厭女詞彙當作玩笑?不論是女人或男人,都應該先承認自己有厭女情結,才能避開厭女情結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避免造就更多的厭女文化。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2 意見

  1. 在哪個年代,我們見過真正的正常人?正常雖然定義在每個年代都不同,如果我們單看身體健康的定義會比較清楚。

    對一般人來說,無病無痛就是健康,然而這真的是健康嗎?拿血壓一例來說,很多文明人都有潛在的身體疾病,高血壓就是這樣。很多人不以為意,那是因為他沒感覺。

    也很有可能他知道,但是不想面對,不想面對就會找很多出口,說服自己,其實也還好…

    我們在面對自己可見的身體健康都可能陷入過度關心與毫不在意⋯⋯為什麼你們覺得人們會不會去在意自己厭女或厭男?

    對我來說,你們是前者,過度關心了!我相信人們不想去面對這個事實是居多的份!你們為了平等不斷創造議題,有想過這就是厭女的壓力來源嗎?

    要知道,這個急忙的資本文化,早已把人視為元件看待,你們卻在錯誤的地方尋找出口?

    厭女會形成,源頭不完全是女權主義造成,那只是個導火線。真正的原因,我們都沒有被當成人在看待,我們活得不是真正的自由,這裡剝削一點,那裏剝削一點,我們的缺失卻要個體想辦法去面對?

    你想過嗎?自己沒得到的滿足,要如何讓自己身心健全?得以去面對那些早已建立好的逃出口?妳要人們面對自己可能的厭惡情緒,要清楚,基礎是什麼!沒有強健的身體,心靈的平靜,是不可能推動任何事情,讓人面對真相的!

    要知道,這些厭惡就是個汽機車的排氣孔,妳要人們升級成電動機車,請問需要花多少心力,在健全整個世界嗎?

    話回到源頭,這世界正常過嗎?你們期望的是不是只是個烏托邦?厭女如果是個病,想要矯正的人是不是也是種病態?你們在期待,在做一個不可能的工作,說實話,也讓我非常反感!現在知道你們也是製造厭女的壓力者了嗎?

    我想你們不會承認的!大概就是這樣,像這類型心靈潔癖的人,是非常難以溝通,也非常令人感冒的!因為你們也從來沒有真正面對自己潔癖這樣的問題!你們不想面對自己的問題,卻想去糾正她人的厭惡反感情緒,這好不好笑?

    總而言之,你我都是有病的人,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有病,但是永遠不會有交集的!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