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創全球經濟 蔡明芳談現象與因應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武漢肺炎)全球蔓延,重創全球經濟秩序,疫情何時結束的不確定性,對長期依賴加工出口的台灣產業,其利弊得失到底為何?經常舉辦討論各種社會議題的「哲學星期五」在4月17日晚,邀請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教授蔡明芳談「後疫情時代,就業大利空來臨?」就勞資雙方在「後疫情」時代如何因應,提出分析與觀察。

蔡明芳指出,商品與生產都受到疫情影響,向全球出口生產的中國,產量降低,進口商品需求的歐美市場則訂單消失,這個惡性循環,會使出口國與進口國的勞工都受到直接影響,「所以要問我,是否大利空來臨了?我認為是的!」

常言道,股票是經濟的櫥窗,蔡明芳指出,這波全球股市的反彈,並不是反映產業的經濟預期,觀察周遭的服務業與餐飲業,即可窺見全球消費力的下降。到目前來說,根本無法預測下降的終點,主要原因是未來疫情的不確定性,所以也不能拿過去金融海嘯的經驗來評估這次後疫情時代的經濟。

以台灣的出口廠商來說,因台灣疫情控制得不錯,都能夠繼續運作生產,也冀望原本出口中國的產量,能夠轉單到歐美。可是,在全球疫情得到控制前,歐美的需求根本不會起來。疫情對經濟的影響,蔡明芳說一定不好,去看目前的GDP或預估都沒有意義,「簡單來看,餐飲業不見了就是需求不見了,經濟就不可能會好。」

在後疫情時代,還有更麻煩的勞動問題,就是宅配外送的「零工經濟」崩潰。蔡明芳說,許多非典型就業者轉往外送平台工作,當失業人口不斷增加,零工經濟會飽和,結果是外送平台業者掌握談判的籌碼大增,導致外送勞動者的薪資大幅滑落,會使零工經濟也走向崩潰。他說:「疫情會使經濟陷入停止,停止的下一步就是蕭條,而蕭條就是停止呼吸。」

蔡明芳建議,企業應立即為疫情結束的到來做好準備工作,加強基礎措施、更新硬體設備。勞工方面,有行政院勞動部祭出補助進修的方案,例如原本只做中國觀光生意的旅行業者,趁此時間自我充電,轉往國際觀光發展的方向學習知識與技能。他說,失業率會一步一步往上升,廠商壓低勞動成本使薪資下滑,消費力會跟著下降,而無法壓低成本的廠商恐怕會陸續倒閉。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在4月7日的最新評估報告指出,武漢肺炎將使得今年第2季的全球勞動總工時縮減6.7%,推估約有有1億9500萬名勞工失業,遠遠高於3月18日的第1版報告所預估的2500萬人。美國3月失業率已經從2月的3.2%竄升到4.4%,4月初失業救濟請領人數持續倍數增加,推估目前的失業率已經達到13%,許多專家更預估未來失業率將達到30%。

講座主持人、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表示,台灣最高失業人數是在2007至2008年的金融海嘯,當時失業人數63萬人、失業率6.39%,之後一路降到目前的3.7%,看似乎台灣經濟頗有「肌耐力」,但疫情對經濟的重傷並不同於金融海嘯,後者相對容易控制許多。此外,過去金融海嘯的歐美失業率落在30%左右,使許多人對社會民主澈底失望,轉入傾向極端民粹主義或大右翼法西斯,倘若失業率在後疫情時代裡繼續攀升,這個傾向是否會被加速,很值得觀察。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