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武漢肺炎)疫情,許多國家限制進出口、陷入半鎖國狀態;其中,台灣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糧食自給率約是30至35%;疫情影響,也讓「糧食自給率」議題進入大眾視野,與之習習相關的,是台灣國土規劃與違章工廠佔用、汙染農地問題。適逢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本期(3556期)專題採訪「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與山林國土組專員蔡佳昇,談糧食自給率、農地違章工廠,以及與整體氣候變遷有關的能源轉型議題。(張原境、林婉婷專題報導)

介紹「地球公民基金會」

地球公民基金會」最早追溯到2007年,現任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辭去教職,轉投入環保運動並成立「地球公民協會」;後協會與2006年在台灣立案的「台灣環境行動網」在2011年合併,成為地球公民基金會。目前總部在高雄,台北與花蓮也有辦公室。

協會時期成員多為高雄教師會環境小組的老師們,是少數以高雄(南部)為據點且關心在地工業汙染與山林破壞等問題的環保組織;且不同於公害地區居民組成的自救會,不只是針對單一企業或產業造成的汙染事實,而是從產業結構與法令政策方面談環境治理改善,例如呼籲修訂石化業放流水標準。

現在地球公民基金會所關注議題取向可大致分為:工業造成空氣與水汙染問題從過去持續討論至今,並延伸出能源轉型倡議;長期關心的山林保育進一步成為對國土整體發展與規劃的研究;另一個比較特別的是花東永續發展,當初得知在地青年們關注家鄉環境議題,地球公民基金會遂邀請他們加入、共同努力。

作為政府與企業的監督者,基金會運作經費全來自民眾捐款,而捐款人也成為基金會的監督者,並且民眾贊助情形某種程度上反應基金會理念是否被認同與支持;這樣的方式也能夠強化與社會大眾的互動。不過蔡中岳受訪時也坦言,投身環境運動很難討好所有人,但有些事情是必須去做,不會受捐助意願影響而中斷監督。

介紹「世界地球日」

2020年4月22日為「世界地球日」50週年。這個源自美國的活動,起初為反越戰的校園運動,而後逐漸演變為全球性的環境保護運動,旨在透過座談會、遊行、文化表演、清潔環境、督促立法等行動,喚起世界公民對於環境保護的關注與意識;2003年,台灣獲得授權成立「台灣地球日」。

蔡中岳認為,台灣民眾對於環境議題的關注,仍多限於台灣本身,較少觸及世界性議題,透過世界地球日的引進,以市集、擺攤等活動方式呈現,讓社會大眾更廣泛地認識環境議題;早年舉辦「全國NGOs環境會議」時,可藉世界地球日與政治人物會面闡述理念,然而近年卻有流於樣板之憾,對於政策改善及議題推進有限。目前世界地球日多以環境教育或議題行銷為主要切入點,賦予地球「母親」的概念。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右)與山林國土組專員蔡佳昇(左)。(攝影/林婉婷)

「當環境議題被其他主流議題壓縮、甚至被犧牲,如何開啟更多社會對話?」

蔡中岳:在台灣,環境議題受群眾關注多是遭遇災難之時,例如自家環境遭受污染或是颱風來襲引發土石流時;台灣民眾多關注自己的生活領域更甚於公共事務,而宗教信仰對於人的價值觀也有很大影響,因此歐美國家非營利機構能獲得捐款,多與基督教會什一奉獻觀念有很大連結。另外由於台灣曾經歷全世界最長時間的戒嚴,使得上一代對於公眾議題的討論卻步;因此時下關注勞動與國家地位等問題者以年輕一代居多,反映當下國家的狀態

相較於生存相關的勞工權益等議題,環境議題被視為較「未來」的議題。當人民取得一定程度的穩定生活品質才會關注,因此參與者多為中產階級;然而台灣環境運動啟蒙多源自與受害者起而發聲,從公義角度出發,強調環境正義;在這個脈絡底下,面對這樣的求救訊號接球並予以協助者,則多為中產階級的人民。

總地來看,年輕人較關注切身相關的勞動議題,因為涉及生存,以及國族議題,這則源自於台灣的特殊政治脈絡;在這樣的社會結構底下,環境議題較少被關注其實是發展常態,而非運動者不夠努力。

雖然關注度不高,但台灣環境運動卻有能量可以直接影響立法部門,從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來看,因為現在執政的民進黨過往多與許多社運人士同行、對抗威權統治,因而建立了關係,進而能影響國家政策,在國外遊說團體中少見有這樣的影響力。

雖然民眾關注環境議題的熱度相對不高,但我們仍能對於環境治理的議題產出影響力。近年來我們除了致力於政策倡議的研究與遊說,也加強教育推廣部門的推行,透過社群媒體將議題曝光,盼能有更多跟社會大眾互動,期望能應對結構衍生的處境並盡力對話。

延伸閱讀:地球公民基金會邀民眾寫春聯 共談環保理念

 

「面對社會大眾的負面批評,如何調適應對?」

蔡中岳:十幾年前,我開始參與花蓮興建高速公路的議題,即遭到地方人士指名道姓地當面指責,甚至是網路上有人身攻擊。現在我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標,遭人非議難免,若是有意義的批評,我願意接受,即便語氣可能不一定友善;但如果是一些針對外表之類的人身攻擊,目前多一笑置之。

蔡佳昇:指責有不同類型,換個角度想,至少黑粉也是粉,彼此可能有許多共通點:有些人其實是同樣關注議題,但想法、利益和立場不同者,透過溫情喊話及自我調適尚能應對。然而較大的挫敗則源於對立場相近的戰友質疑。

蔡中岳:面對網路世界,有時可能是攻擊者少但持續發言,支持者多但不發聲,若只聚焦於批評的聲浪,難免會感到缺乏支持。然而倡議的過程如同傳福音,需要慢慢累積受眾、引起興趣,也許一場演講完,僅有2、3個人詢問回應,但這就是好的開始。每個人的價值觀跟生命脈絡差異極大,本來就難以吸引每個人;沒有人天生就喜愛或想要破壞環境,只要有想法,即便立場相異,就可以開始對話。

 

「針對武漢肺炎疫情減少人類活動,讓地球能修養與恢復的說法,有什麼看法與說明?」

蔡中岳:原本以為台灣今年的「國家自訂減碳貢獻」目標達不到,但目前看來的確有因疫情影響而可以達成。透過疫情,我們可以發現,人類活動其實是地球最大的汙染源;然而經濟活動大幅停擺的現況其實亦過於極端,如果大家因此認為減碳即會造成經濟崩塌,反而加深汙名化

較理想的態度應是思考如何在「恢復經濟發展的方向下兼顧環境保護」,讓地球持續變好。談到紓困方案,以計程車業為例,若不僅是補助油錢,而是協助計程車司機的升級、電子商務系統的連結,甚至是汰換成油電混合的車型,都有助於產業轉型,進一步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面對環境保護的態度或方案不是「絕對」,因為絕對就是人類移出地球。面臨不同的發展情境及社會變遷,本來就會不斷衍生出新的環境問題,在人類生活的脈動下,找出與環境和平共存的方式才是目標。科學家做研究、環保團體倡議,繼續對台灣社會產生好的影響,這也是組織名稱為地球「公民」基金會的原因。

延伸閱讀:全面配合防疫 綠色紓困促進經濟轉型

 

系列文章

山林水土議題:農業、糧食與違章工廠

能源轉型議題:廢核減煤與綠能發展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