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鋕不忘 性平教育契機就在生活小處

(相片提供/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林婉婷綜合報導】20年前,喜愛烹飪、唱歌與跳舞的15歲少年葉永鋕,因性別氣質而長期遭同學霸凌,只敢在下課前五分鐘先去上廁所,卻在4月20日這天被發現於廁所內倒臥在血泊中、送醫不治;2004年,《性別平等教育法》立法通過,納入「禁止歧視不同性傾向、性別氣質」,也促使社會面對與省思性別框架議題。今年是葉永鋕事件20週年,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TGEEA)於4月20日發起「永鋕不忘」紀念活動,邀請各界使用「永鋕不忘」的臉書相機特效框拍照並留言給葉永鋕或台灣教育界;包含勵馨基金會人本教育基金會婦女新知基金會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在內的多個人權與教育團體皆響應。

2000年、孩子離世後,葉永鋕的母親陳君汝將他親手栽植的萬年青分送一株給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協會將之視為持續倡議的勉勵,並成為紀念活動主概念與視覺。葉永鋕於國中時遭受霸凌,班上男同學言語嘲笑「娘娘腔」,在廁所脫他的褲子要「驗明正身」,逼迫他替他們寫作業、威脅要毆打他等,母親去電學校要求正視問題,卻遭到敷衍。

葉永鋕過世後,案子進入法律程序,長達6年。屏東地方法院檢察署以廁所漏水未修、地板濕滑導致跌倒對校方提起公訴,卻接連判決無罪,直到2006年9月,台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更二審方判決校長、總務主任、設備組長等3人因過失致人於死,分別處有期徒刑5到3個月。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王玥好受訪時表示,勵馨基金會在性別暴力前端預防方面,回最根源的「性別意識」建立;由於家暴多數行為人是男性,當傳統觀念要求男性要具備強競爭力,他們遭遇挫折就易採取攻擊方式回應;勵馨基金會於2018年促成「台灣男性協會」,投入「情感教育」工作,幫助男性們健康表達情緒,成為家暴防治的一環。

論及性平教育被誤解,勵馨公民對話部倡議組倡議專員陳佩儀牧師指出多是在「性教育」和「同志教育」。若為了強調守貞、甚至以「被踩髒的鈔票」「被嚼爛的口香糖」等強烈用詞來比喻婚前性行為,使人對性產生恐懼與汙名,不但失去平衡理解的可能,也可能造成性暴力受害者產生罪惡感與羞恥感,認為會遭到傷害是「自己的錯」,既無法面對自身也不敢對外求助;而同志教育也不是「教導人變成同志」,而是消除歧視與偏見、認同每個人受造的美好。

擊垮一個人的和拯救一個人的,可能都是在於小處。談到性平教育的時機與場合,王玥好認為日前的「粉紅色口罩」就是個好例子;另外她也分享,她的女兒在就讀幼兒園時,向她轉述「老師說男生要保護女生」,王玥好便藉此機會提醒女兒,不是取決於性別,而是「有能力的人要去保護有需要的人」,這個經驗也讓王玥好意識到,哪怕是年輕的幼兒園老師,在性別刻板印象上可能一時也沒有反應過來;另外如「男生不要玩娃娃」等玩具喜好的限制也依然存在,王玥好期盼成人們能允許孩子們去經驗、探索與發展,「任何性別觀念都是奠定在生活化的小事件中」,要保有敏感度並適時提醒。至於在教會裡,陳佩儀建議可以先思想教會與生活中的「性別刻板印象」有哪些、在哪些情境下被強化,以及教會的情感教育是如何看待男女差異等著手。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