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綜合報導】4月30日為「國際不打小孩日」,多個關心孩童教育與教養權益的公民團體、各縣市政府社會處與衛生福利部等政府機關皆於臉書發文,向社會大眾宣導合宜的教養方法;不少牧者與教會也在臉書轉貼相關貼文與呼籲。

擁有3個孩子的Nanpu(南布)中會Uaasik(復興)教會牧師Aka Lubi Lin(林蔚珈)除了在個人臉書分享,也與孩子解釋這個節日。Aka Lubi Lin談到,透過這個時刻,家長們可以反思,教養不應該放任自身情緒去打罵,而是有適度提醒和原則指導,符合聖經所言「教導兒童走正路,他自幼到老終生不忘」。

Aka Lubi Lin指出,面臨教養壓力時,家長難免會忍不住將脾氣與挫折感發洩在孩子身上,她也曾有類似經驗,多虧家人在旁提醒;Aka Lubi Lin也承認,哪怕是牧者也曾罵過孩子,所以要時刻回到信仰中反省,「父母沒有完人,我們要承認不足與軟弱,並且悔改與禱告。」

論及打罵究竟對孩子成長有無幫助,Aka Lubi Lin以自己的經驗作對比:她讀小學三年級時,有位年輕的退伍軍人老師,會拿竹條打學生小腿,並採連坐處罰,故下課後同學們時常彼此攙扶到保健室擦藥;但她讀高中一年級時,語文老師曾參加過野百合學運,態度溫柔而堅定,常和學生們分享課本以外的人生觀與新知。現在回想,Aka對前者只記得體罰,卻不記得其他教導,而對於後者,卻是她生命與文學思想的啟蒙者之一。

Aka Lubi Lin勉勵家長們效法耶穌的母親「馬利亞」;馬利亞照顧耶穌時總是「把這一切事牢記在心裡,反覆思想」,哪怕不能完全明白孩子的行為與需要,但反覆思想其實就是反覆禱告,向上帝求問應如何帶領孩子。

屏東中會大鵬灣教會臉書粉絲專頁則分享馬偕紀念醫院醫師黃瑽寧的發文;教會牧師邱靜宜談到,現在學校禁止體罰,有時學校也會期待教會協助管教,但她認為不能把孩子在學校表現作為教會管教的理由,而是要去理解孩子犯錯的原因與心情,否則容易產生不信任的緊張關係。

大鵬灣教會青少年。(攝影/林婉婷)

教會投入陪讀班事工超過10年,隨著時代變遷,牧者與孩子們相處的方式也在轉變。邱靜宜坦言,自己過去是很嚴厲的管教者,但上帝提醒她:這樣孩子們能感受到上帝與教會的愛嗎?現在她選擇好好與孩子們溝通,深入了解孩子言行背後的理由與隱藏的需要,並共同設想改善與負責的方式,在這過程中,讓孩子們經驗愛,並學習在生命遭遇困難時仰望上帝。另外,邱靜宜也提醒不要用如「你就是只能這樣」「你就是這麼差、這麼沒有用」等負面話語評價孩子,因為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屬於自己的才能;大鵬灣教會安排孩子們參與服事,讓他們也能從中探索自己能學什麼、能做什麼。

邱靜宜表示,愛與紀律若沒有併行,孩子只會看到懲罰與指令,無法看見愛與期待;但如何給予得讓他們不至於感到沈重與壓力,這也需要牧者們不斷去思考與回應。也曾有人疑問,牧者若沒有自己的孩子該怎麼知道如何教養,但邱靜宜點出,牧者們陪伴孩子們接觸福音與信仰成長,其實也從中看見過去的自己如何一步步走來;牧者們的生命也經歷上帝的重整,面對破碎與調整,最終得以倚靠上帝、重新出發。

根據人本教育基金會資料,體罰的定義是以「直接造成身體上的痛苦」或以「控制其身體而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為手段的懲罰,故除了直接毆打,在眾目睽睽下罰站、剝奪吃飯與睡覺等生理需求權利等也是體罰。

人本教育基金會宣導主視覺。(相片提供/人本教育基金會)

封面圖片提供|Freepik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