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白恐時期的禁歌 珍惜自由發聲的現代

(攝影/洪泰陽)

【洪泰陽台中報導】屬於台派的藝術節,今年度自由路上藝術節最後一場室內講座活動,於4月29日晚上在中央書局3樓舉辦,由主辦單位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台中市新文化協會邀請,美籍台灣流行音樂研究者徐睿楷與音樂創作人張睿銓等主講,講座中分享了白色恐怖時期的禁歌、「淨化歌曲」和社會意識歌曲,思索時代不能說的語彙與其中意義。

主持人張睿銓在開場時表示,人要知道自己的歷史,才能知道未來要怎麼走。身為音樂創作人的他也是一位老師,對他來說,了解歷史除了理解自己,更是走向未來的指南。他表示,威權時代政府為了要控制思想,除了禁書,再來就是禁音樂。一直以來,台灣沒有人特別針對過去白色恐怖時期的流行音樂和民族歌曲做系統性的整理,所以這次講座邀請徐睿楷分享他的研究,讓觀眾對白色恐怖時期的禁歌歷史有較完整的了解。

(攝影/洪泰陽)

徐睿楷分析了幾個在禁歌時期的特色,其中最大的特點是只要當權者認為有問題的歌就會被禁,範圍可以從有社會意識的歌曲到靡靡之音,其中很多是沒有政治色彩的歌,但因被刻意解讀而政治化後,就被禁唱了,例如1937年的〈何日君再來〉,其中可能是因為「日君」這字眼,被政治化解讀後而成了禁歌。另一個例子是1946年的〈望你早歸〉,這首歌主要是心情上的抒發,因二戰結束時還有許多台灣人在海外當兵,因等待想念的人而唱的一首思念的歌。

第2個特點是在白色恐怖時期,創作者與表演者會進行自我審查。他們會避免敏感的字眼和議題,所以此時不常出現相關於社會意識的歌曲。第3種主要的特色是歌曲中有不符合政府的期待,其中常常是歌曲中反映了社會現狀,如描述生活的窮困、貧苦和悲哀等,就會列為禁歌,其中知名的歌曲有〈燒肉粽〉〈收酒矸〉〈補破網〉。

講座尾聲,張睿銓表示,在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流行歌曲的特色,可發現被列為禁歌的理由是千奇百怪且難以理解,現在我們可以唱自己想唱的歌、說想說的話是一種幸福。他強調,其實現代的年輕人受到禁歌時期的影響很大,音樂的「品味」是有傳承下來的。比如現在的年輕人勇於發出心中的聲音,唱出社會的現狀與意識。同時現在的我們很幸福,因為我們可以自由地唱歌和聽歌。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