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青年時代 扎根讀經有盼望

面對崩世代 教會應主動理解年輕人的困境與挑戰 並提供協助和關懷

▲2019年,長老教會青年團契70週年青年宣教研討會祈禱。(資料照片,攝影/林宜瑩)

【邱國榮專題報導】有鑑於近年來的社會進步多元,以及本土化聲量持續提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青年幹事李信仁牧師指出,帶來這股轉變力量的是台灣的青年,反觀始終擔憂著青年流失問題的教會,當在談論「明日教會的希望是在今日青年」的時候,是否應該稍停一下,省思教會本身是否有看見存在於眼前的現實,也就是青年的力量,所以應該是「今日的青年就是今日的教會」。

李信仁指出,憲法公民權下修至18歲,已經是社會主流,朝野政黨都有共識,他舉這個例子說明,修法意義是在於創造一個更加公平的社會,讓青年參與社會,協助社會成熟發展,這也意謂現在的台灣社會多數肯定青年在社會中的角色。既然教會是社會的縮影,從觀察社會的方向著眼,很顯然地,現在青年基督徒就是現在教會的希望,從長老教會青年團契(TKC)回顧70年的歷史來看,今日的青年的確就是今日的教會。

李信仁指出,現在青年的樣態非常多元,全國各地的長老教會也都有各自的樣態,相信青年在不同的教會都有可以發揮能力的地方,尤其青年所發揮的能力必須有聖經做為根基,因此去年TKC全國高峰會特別安排「處境查經班」,進而希望各中會青年部都可以發展查經帶領者訓練。「青年自己就能研究聖經與帶領查經,而不是只能等人來餵養。」李信仁表示,讀經運動就是回到聖經,上帝呼召青年去實踐所信仰的基督道路。目前總會青年事工委會,已經著手籌辦今年8月要舉辦的「查經帶領者訓練」,讓聖經成為教會青年發揮能力時最重要的基礎。

李信仁相信,只要基督徒青年有查經生活,定根在聖經的教會自然會開展出去,而不會隨波逐流於基督教圈中不斷變換的流行。他引用彼得前書1章23節,說明活出上帝活潑永恆的道,不應是教會時下追求的「幸福」,而是要回到聖經,辨識教會與社會的流行文化,辨識出朽壞與不朽壞,便可以比較有永恆眼光的價值觀。

此外,在全民防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武漢肺炎)疫情下,所有原本流行、花俏或絢麗奪目的教會活動都停止了。李信仁說是時候讓教會做些調整了,重新思考什麼才能吸引青年?什麼才是教會青年的盼望?相信會是教會重新再出發的機會。

青年處境方面,李信仁針對這一波疫情表示,已經有人放無薪假,青年幾乎是企業最基層勞工,最容易先被資遣,青年在就業與職場面對極大挑戰。有人說這是「崩世代」,也就是說現在的青年並非養尊處優的一群,但他認為這個族群卻轉動了台灣巨輪,往更民主、進步與多元方向前進,社會因而開始知道要認識崩世代所面對的困境,教會也應該去理解他們。

「我相信當一個時代青年面對挑戰,可以走出一條路的時候,世界與社會就會變得不一樣。」李信仁說,現在青年的樣貌就是世界的樣貌,就信仰層面,有聖經做為根基的青年,會有信心與渴望去面對時代挑戰,因此,教會要如何讓青年感到盼望而不是失望,留住青年、吸引青年,值得教會省思。

拋開束縛 讓新世代去做

【張原境專題報導】2019年9月日本基督教團(UCCJ)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總會合作,由青年事工委員會差派台南中會善化教會青年胡宜芳,前往日本基督教團進行一年實習。畢業自文藻外語學院的胡宜芳大學主修日語,曾於「ILT我愛台灣宣教營」協助擔任日文翻譯接待外國青年,對於日本文化深感嚮往。

胡宜芳於4月27受訪表示,2016年參與普世青年交流計畫時認識了UCCJ的牧師,恰巧2018於總會通常議會與牧師相遇,餐敘時提到前往日本的構想,「其實我原本只是想去打工換宿體驗生活而已,後來意外地變成正式的宣教合作議案。」於是去年9月甫畢業,即受差派成為「平信徒宣教師」前往日本,協助學生團契(SCF)的運作。

白天胡宜芳會在壽司店打工,週四、週五晚上及不固定的週六,則帶領學生團契聚會。學生團契成員來自各教派,有半數僅是求道者(台灣稱為慕道友),而其開辦的「草草食堂」共食聚會,藉由準備一些台灣特色的食物,與大家一起晚餐、聊天、分享近況,「一開始原本只有10個人左右,後來增加到20多個。」氛圍輕鬆愉快,除了情侶會一起攜伴參加外,甚至有盲友一同參與。

胡宜芳指出日本人重視輩分,雖然學生與社青們都很活潑,但事工的規劃仍較缺乏彈性、多由長輩主導。「我會直言應該要放手讓青年去做。」大家都想學習台灣的青年事工經驗,這建議或許直接,但仍被接納。真誠的陪伴也換來青年的回饋,曾有人表示「因為有妳在,我才來團契」,此外不同於台灣多直接稱呼名字,或對於輔導加一個「哥、姊」之類的尊稱,在日本即便面對很熟悉的朋友,仍多以敬語相稱,「但是曾經有一個女生對我說,我對所有人都講敬語,但對妳不會。」胡宜芳表示這在日本文化很難得,也令她非常感動。

「日本對於牧養青年的事工頗為消極,教會活動對於青年來說也缺乏吸引力。」談到日本教會的青年流失狀況,胡宜芳指出,PCT的制度其實相對健全許多,在日本沒有青年委員會統整事工資源,青年相對弱勢不少。她表示,雖然現在武漢肺炎疫情嚴峻,從3月起停止聚會至今,但未來仍想取得工作簽證續留日本,繼續協助日本的青年宣教事工。

實地參與 深入社區體會

【陳逸凡專題報導】因為受到武漢肺炎疫情影響,包括日光少年營、ILT我愛台灣宣教營等事工,都無法避免必須縮減規模或改變活動型態,卻也成為重新反省契機,看見未來青年事工可行的推展方向。總會青年事工委員會青年組長王永宏指出,在今年3月底所舉辦的「團契心身活:2020年全國青少年牧養工作坊」中,就看見另一道曙光。

當次活動邀請來自全台各地20位青年輔導,一同走訪萬華地區,並邀請《做工的人》作者林立青從「貧窮人的台北」視角切入,省思個人、團契、教會與社會之間的關連。活動中也邀請花蓮大專中心牧師林熙皓從青少年牧養困境出發,尋思可能的解決方案。

與會的青年輔導透過「夢想城鄉營造協會」進行在地社區導覽,實地認識在地街友、商家、居民、青年志工間的友善合作關係,看見青年傳承使命與在地共生發展。此外,透過開放空間討論的方式,也讓與會青年輔導看見「用理解取代教導、以愛療癒傷痕」的可能性。

王永宏指出,不只是萬華,其實各地都可以發展出具有當地特色的事工,找到個人信仰、教會與社會之間的連結。活動之初,參與營會青年輔導曾經感到疑惑,不懂認識萬華與團契輔導有什麼關係?然而透過深入走訪,眾人反醒:「我的教會是否也曾這樣深入認識自己所處的社區?」即發現教會對所處社區十分陌生的困境。

這次的營會中,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主任徐敏雄特別提醒青年輔導,從事社區事工不能夠帶著短期投入的優越心態,認為是自己前來扶持對方,而是要看見彼此擁有的價值,從中創造雙贏。

「這活動指向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團契是什麼?」王永宏表示,這個營會不是要教導厲害的課程,而是回頭反省面對呼召投入青年事工的初衷,在教會生活光鮮亮麗的外表下,能否誠實接納自己原本的樣貌。

雖然活動僅短短三天,但是透過認識社區、認識團契、認識自己三個環節,獲得許多在第一線從事青年輔導工作的學員熱烈迴響。王永宏指出,如果能夠打開另一扇窗,建立與社會的連結,就能看見社會最實際的需求。今年總會青年事工委員會也將會在暑假時間前進東部,開闊青年眼界,透過與土地的互動,建立個人、團契、教會與社會之間的連結。

培訓青年 排中推新眼光讀經

【林婉婷專題報導】Payuan(排灣)中會青年事工部已舉辦3場次「讀經帶領人」培訓,第一場次於4月18日上午在Sikimung(石門)教會舉行;第二場次於4月25日在Kuljaljau(古樓)教會;第三場次於5月2日在Tjailjaking(賽嘉)教會。

此培訓緣於Payuan中會「五年宣教計畫」事工之一「推動新眼光讀經運動」,以「部會影響團契、團契影響個人」為策略,實現「間間教會新眼光」目標,呈現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獨特的團契文化與活力。

Payuan中會青年幹事Qelen Zingla(額冷‧璟拉)在報告中點出,目前Payuan中會有74間教會,成立讀經班者不到半數,團契安排讀經時間者不到三分之一。青少年團契無法推動讀經的原因,可能是部落生活場域過於靠近而怯於表達、認為別人想法很好不敢再發言、牧長執過於忙碌而無法帶領等。但運動不是個人行動,是串連而行,她期許讀經帶領人協助青少年團契,在年輕世代間興起讀經熱潮。

Drakki(牡林)、Ciulaku(長樂)教會的傳道師Vavauni(法法吾妮‧拉樂歌安)和Tjanubak(蔣記剛)夫婦受邀專講「給我一個理由讀經」。

Tjanubak說:「我們會給自己很多理由不讀經。」不論是心情不好、太累、沒有時間、讀不懂、很無聊,或是主日禮拜可以讀到經文、讀經是牧師的工作等都是理由,「但能不能只要有一個理由就來讀經?」

Tjanubak鼓勵眾人,勤讀聖經並實踐的人,會在事業、家庭和教會祝福自己及他人,「耶穌有很多理由不走上十字架,但祂有一個理由為我們走上十字架,那就是愛;讀經也是這樣。讀經能夠幫助基督徒察覺於他人的需要,而不是用來指責他人。」

至於聖經讀何種版本,Tjanubak歸納常見華語聖經版本如和合本、和合本修訂版、新譯本、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也介紹排灣族語聖經(1993年版)。

Tjanubak進一步分析,族語聖經除讓族人以熟悉的語言認識信仰,更有「讓上帝講排灣語」的意涵,能在文化中看見上帝。族語聖經不只是信仰經典,也彰顯排灣文學美感,具文化傳承意義。另外,他也提醒,讀經若遇到需查閱網路資料時,要特別留意、判別如「東方閃電」等異端網站與成員,以免被誤導。
接著是Vavauni帶領團體讀經操練,2至3人一組,禱告後輪流讀經、默想、分享與代禱。最後Vavauni和Tjanubak提醒學員,勿批判他人領受,不要洩露團體交流的隱私。

見證環節邀請青年Asiyan(阿希鴦‧卡壤以漾)分享讀經對自己的造就與影響。她因童年經歷而缺乏安全感與自信心,總是嚴格要求自己的課業、服事等各方面的表現,甚至因此與輔導的教會青年發生衝突。後來她到紐西蘭交流,在2個月期間沉澱自我、痛定思痛、養成每日讀經的習慣,從中領受上帝話語的安慰,並修復與他人破碎的關係。Asiyan表示,對她而言,讀經是拿掉身上的標籤,重新認識自己受造的意義。見證後學員們分成3組帶開,再次實際操練團體讀經。

 

認識真神 循真理勿道聽途說

 

 

【林婉婷專題報導】配合Payuan(排灣)中會宣教事工計畫「推動新眼光讀經運動」,青年事工部舉辦今年度3場次「讀經帶領人」培訓,第二場次於4月25日上午在Kuljaljau(古樓)教會舉行。

Payuan中會青年幹事Qelen Zingla(額冷‧璟拉)報告時指出,《新眼光讀經》手冊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眾多牧長投入心力撰寫而成,可以向台灣教會公報社免費索取,另有《少年新眼光》結合時事新聞,呈現更多元觀點。Qelen分析,青年在團契讀經時常有不敢與不懂如何分享的困擾,《新眼光讀經》可以做為基礎且容易上手的讀本。舉辦培訓是鼓勵人願意受訓與委身,就能夠成就讀經班與讀經生活。

來自Kazangiljan(佳義)教會的Cemdas(何秀珍)老師專講「為何要讀經?」時,引用加爾文的說法:「認識神乃是人首要的目的,甚至他/她的存在完全在乎認識神,即使我們有一百條生命,這應當作為我們每一條生命的唯一目標。」Cemdas強調,每個人的生命有需要和想要,「需要是生命最基本的,是不能沒有、是不得不。」而讀經正是需要,不是想要,「我們不是道聽途說,要從聖經來認識上帝。」
Cemdas回顧過去,早在新眼光讀經運動推動之初,Kazangiljan教會便開始投入,最早是在讀書會中,邀請時任Payuan中會婦女事工幹事、現任中會總幹事Ljegean(樂歌安‧督達里茂)牧師為帶領人,提出「一杯咖啡」時間,沒有負擔地專注讀經、放心分享。11年前,Cemdas也應總會之邀在新眼光讀經運動寫作工作坊中談讀者心得。

Cemdas提到,她曾在工作坊中聽到前玉山神學院副院長陳南州牧師指出,很多基督徒把聖經內容簡化成單純信念並詮釋,導致聖經信息多樣性消失。她舉例,若單純從字面解釋,女性至今仍不能成為傳道人。因此,需要很多出自讀者眼光、不同處境的詮釋,這也是新眼光讀經運動的重要性。而詮釋的出發點不只是個人處境,還有不同族群的集體處境,詮釋的重要性在於賦予意義、產生影響。

另一方面,聖經的真理能穿越時空限制、永恆地存在,詮釋聖經的時候並不能只以「時代不同」輕易帶過,故擔任聖經詮釋寫手的牧長們在落筆前,需要充分地預備與研究。Cemdas列出幾位牧者的寫作方式,供學員們參考,嘗試理解這其中的困難與重責大任。Cemdas表示,新眼光讀經運動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尤其重要,因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關心周遭的人事發展,而非自掃門前雪,新眼光讀經能讓基督徒體察社會脈動與需要。

Cemdas以經驗為出發,整理《新眼光讀經》特點:新眼光讀經「運動」不是口號,也不是挑戰,而是長久、認同、創新與有機的信仰提升活動;按照《新眼光讀經》進度走,團契或小組能建立「讀經史」、堅固的信仰共同體精神;使用《新眼光讀經》更能看出聖經的精采與豐富。

專講後,學員們分成3小組帶開,操作團體讀經。不同教會有各自的讀經團體與習慣,如今是Kazangiljan教會教育牧師師母兼青少團契讀經帶領人的Qelen受訪時舉例,自己高中起加入教會團體讀經,前後約十來年,那時團體裡約10多人,但有充分討論與交流,且透過《新眼光讀經》,奠定她在社會公義、國家意識與族群認同等議題的價值觀;她認為團體讀經不在於人數多寡,而是建立安全並安心分享的空間,使成員們在表達自身感動的同時也是在梳理自己的詮釋,也因此帶領人的角色與功能相當重要。

 

團體讀經操作建議

1.禱告:安靜心、預備心,可以個人默禱,也可以齊唱詩歌。
2.讀經:成員們輪流誦讀經文,可每人一句,若遇到大段落則可適當分段;朗讀後讓成員們自己再默讀一遍,以求全面吸收。
3.分享與回應:帶領人重點整理與講解經文,如成員有疑問則討論與回覆;後再進入分享時間,彼此交換想法,過程中留意不要產生「一言堂」情形。接著可以進一步設計桌遊、藝術、答辯等體驗活動,尤其能夠幫助青少年更具體地思想經文意義。
4.禱告:以默禱和公禱結尾。公禱內容可提前告知負責成員,給予他們準備時間。
(整理、攝影/林婉婷)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