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信徒讀經筆記】進入逃城之後

◎王博賢(長老教會青年)

約書亞記20章2~3節:「你吩咐以色列人說:『你們要照我藉摩西所吩咐你們的,為自己設立逃城,使那無意中誤殺人的,可以逃到那裡。這些要作為你們逃避報血仇者的城。』」

約書亞記對以色列人來說,是讓他們「合法」占領迦南地的神聖文件。其中1~12章是講述以色列人如何在戰爭中,取得上帝的應許之地。期間上帝常常向約書亞說話,讓人一下以為上帝成了約書亞的「公孫先生」。但當打完戰爭,13章開始分地後,上帝的話變少了,直到19章,約書亞終於把地分完。

20章開始,上帝開始說話了,在分地後的第一件事,是要以色列人設立「逃城」。其實,這不是一件新鮮事,有關逃城的經文分別記載在民數記35章、申命記19章和約書亞記20章及21章。當然,逃城不是恣意保護所有的殺人犯,在申命記19章中詳細規定可在逃城中避難的人的資格。

其實,在許多古代文化中,神靈的不可侵犯性被擴展到其宗教聖所以及其中的一切事物,無論在那裡的是罪犯、債務人、逃逸的奴隸或是普通人甚至是動物,有些文化中認為,將在逃城中尋求庇護的人拖出避難所,或在那裡殺害他們是比玷汙、破壞避難所本身更大的罪行。學者們認為聖經中的逃城觀念,就是來自於以色列的這種文化。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古代庇護城中的權力卻逐漸減少,因為一些庇護城已成為惡名昭彰的犯罪溫床,有些學者也就此認為,這也是為什麼聖經中只列出了6個逃城的原因。人性的墮落讓逃城也成為罪惡存在的藉口,逃城成為人性操弄的工具,諷刺的成為了罪惡的溫床。

處在現代的我們,大概把逃城的功能作了分類,不外乎避免無辜的人受害。例如,無意或意外地傷害了人,卻被看作是報復的對象;避免過度的報仇行為,讓報仇雪恨成為兩家的仇恨、兩族的仇恨甚至演變為兩個國家的仇恨。也有說法是要使當事人有冷靜的機會,為自己的罪懺悔與彌補。

許多牧師在傳講這段經文時,一定會連接到新約中的「福音」。逃城(City of Refuge)轉化成上帝說的:「我是你的避難所。」(I am your refuge.)因此神學家們說基督的救贖也隱藏在逃城中,逃城成了基督的預表,耶穌就是我們的避難所。這意味著人必因自己的行為而死,但藉著進入逃城這個避難所,即藉著相信代罪人而死的基督成全了救恩,把這隱藏的真理表明出來。

然而,我們仍然要不斷思考,進入逃城後,縱使我們已經得以保全,然而,我們仍要像舊時一樣的活著嗎?歷史中看到逃城諷刺性的成為了罪惡的溫床,耶穌基督的救恩更不應成為我們單純的護身符,而是促使我們日日思想,回轉更新的逃城。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