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在家教育──獨立思辨的教育之旅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22章6節)是上帝給父母的使命,然而現今體制教育亂象,實令父母觸目驚心。在家教育,不只是免於「污染」的一種消極選擇,更是積極打造教養理想國的一條途徑!

 

家長心得

子女教育,父母的再教育

◎薛夙娟

1998年的春天,我離開工作崗位,開始全職媽媽生涯,並首次聽到「在家教育」這個名詞。當時的我連「教養」孩子的觀念都還未具體,遑論「在家教育」。但這個名詞引發我的好奇心,便透過網路書店買了兩本英文書,書中從基督信仰角度介紹在家教育,研究一番後始對在家教育有粗淺的認識,並且深深認同以基督信仰為根基的教育理念。於是,我決定偷偷對當時快滿兩歲的大兒子實行「在家教育」,一開始其實只是想以這樣的方式陪伴他度過學齡前時光。

直到大兒子讀大班的年紀時,本來打算讓他進幼稚園就讀,偶然讀過報紙上一個介紹在家教育的專欄後,我改變了原來的計畫,毅然決然正式走上在家教育的路。

 善用團體資源

一開始投入在家教育,心中難免有些恐懼,和許多人一樣,不知道如何寫申請書和教學計畫、擔心資源不夠、擔心孩子是否能找到適當的友伴發展人際關係……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加入了慕真在家教育協會。

我開始參加協會提供的課程及聚會,增進對在家教育的了解與信心,也在當中認識了同質性的家庭,彼此分享經驗、互相關懷。同時,我積極參加社區講座與教材業者舉辦的課程,擴展自我的知識領域並學習更多教學觀念。教學計畫的編寫則參考教育部網站所定的課綱及能力指標,這是為了讓自己在設計教學內容時,不至於過度天馬行空,而忽略了孩子一般能力的均衡發展。

此外,最令人關注的莫過於孩子人際關係發展的問題。我的孩子從小參加教會的主日學及各項活動,平日也常隨著父母參加家庭聚會。在教會裡,他有許多從小一起長大的友伴,有不時加入的新朋友,有時時關懷鼓勵他們的輔導與長輩,教會提供了安全穩定的人際互動環境。

此外,孩子在參加才藝課程時,在陪同媽媽上課、甚或跟著媽媽四處處理日常事務時,也在觀察人際互動並默默學習。在家教育孩子的人際關係建立不限於同儕之間,更擴及不同年齡、不同工作、不同階層的人群。就我這些年的觀察,除非天性過於害羞或本身有特殊狀況,大部分在家教育孩子在人際互動的表現其實相當穩健。

至於學校方面,因為擔心自家的資源不足,也擔心孩子若偶爾一次回學校參加考試,與同學不熟會造成困擾,我們自一開始便接受學校建議,讓孩子每週返校參加部分課程。可能是個性使然,我的兩個孩子在學校與同學相處都很愉快,沒有發生衝突。只有一次,大兒子在國中遭某位同學當面質疑在家教育自行打成績的公平性,但他只是一笑置之,不與其爭執。事後導師向我們談及這件事時,也很訝異孩子能這麼淡然處之。

其實,我們在為孩子申請國中自學之初,就與學校商定,升學全憑基測,不參加免試的甄選,也排除在畢業的敘獎制度之外。我們與學校之間任何的協議,都會向孩子說明;對孩子的計畫,每隔一段時間也會和他討論。平時我們也和孩子談及種種可能遭遇的狀況,並討論應對方法,所以當孩子遇到旁人質問或異樣眼光時,都可以應付自如。

 一同謙卑學習

走上在家教育的道路已10幾年,大兒子已經高二,在參加基測後回歸一般教育體制;小兒子目前小六,仍在自學當中。回顧這一路走來,耳邊一直有來自旁人好奇、提醒、鼓勵、甚至批判的聲音。不論別人眼光如何,我只知道,我們在家教育的每一個腳步,都是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態度,戒慎恐懼地踩踏。每一天,都是謙卑學習的日子,坦白說,若不是有信仰的支持,我們無法持久走下去。

這麼多年下來,我常常問上帝的旨意如何?對我兩個孩子的計畫又是如何?在尋求上帝旨意的同時,我卻發現祂一次又一次改變我的眼光,祂的意念一次又一次高過我的意念,而我為什麼選擇在家教育孩子的想法,也隨之不斷改變。剛開始,也許是帶著虛榮心想做件不一樣的事,是為了教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是為了避開校園文化對孩子的影響,或是對體制教育的反抗;然而,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我所看見的是:在家教育是一種經過選擇後的生活方式,是捨棄驕傲和孩子一同謙卑地重新學習,是教導孩子堅立信仰、追求真理的過程,是不受世俗文化綑綁、建立獨立思辨能力的訓練,是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對父母的再教育。

 


 

家長心得

全家合一,養成基督人生觀

◎邱惠玲

我們實施在家教育的起因,是幾年前教會師母上培基文教基金會課程後得知此資訊,便鼓勵我們進行在家教育,先是大兒子(現為八年級),後來兩個妹妹(現為七年級、6歲)也加入在家教育的行列。

一般人聽到我兩個國中孩子在家教育,第一個反應通常是:「哇!你們一定很會教。」或是「你們真不簡單!」老實說,我們的教學不如專業老師,而且這條路對我們夫妻真是不簡單。

這一路走來,我覺得在家教育就像摩西帶領以色列人走在曠野,有相當多磨合和抱怨,常遇到不知下一步該如何走下去的困境,因而懷疑自己的決定。

每當遇到難處、信心軟弱時,我們夫妻就到上帝面前去哭求,祂便一次又一次地破碎我們,讓我們不是靠自己的才能來建造這個家,乃是靠聖靈來行事。於是,我們能更多時候安靜在主面前,讓我們手忙心不忙,常向內住在我們心中的聖靈詢問。

德蕾莎修女說過,缺乏安靜就缺乏禱告,缺乏禱告就缺乏愛,缺乏愛就缺乏服事眾人的能力,回到神面前安靜才有走下去的動力。如果不是回到家中關起門來建造,很多問題是我們看不見的。如今我們不敢說一切都很美好,但在家教育使我們夫妻收穫最大的是,彼此更相愛也更合一,而父母相愛就是孩子最大的幸福。

 各司其職,各守其位

實施在家教育,我和先生各司其職,孩子們也固定安排該做的事。先生主要任務是工作賺錢、決策以及陪孩子旅行,並且每天早晨帶領我們舉行家庭祭壇後才出門上班。孩子若功課不懂,他也會指導孩子。爸爸很喜歡歷史和閱讀,因此會講歷史故事引導孩子閱讀各類課外讀物,家中要買的書和影片,也要經由他把關同意。

我則是孩子主要陪伴者,重要決策由「校長爸爸」決定,我來執行,所以我從「各處室主任」到「長工」都要做,也成為忙碌的父親和兒女間的溝通橋樑,並且維持家中紀律、掌握進度,教導照顧每個孩子,還要整理家務,實在要多禱告,不然會情緒失控。

目前老大和老二處於國中階段,白天除了有些時間回學校上課,還有英文家教課,大部分時間是自修,必須自己安排好各科進度及才藝課的練習及作業,也定期參加「慕真在家教育學會」的約書亞青少年營會,每週日則在教會服事兒童。6歲的小女兒上午朗誦聖經、論語、學寫字,下午則上才藝課及複習功課,晚上參加游泳隊。

 在家教育優缺點各異其趣

關於在家教育,每個成員的看法也各自不同。就我來說,主要優點是訓練孩子做家事,可分擔家務;訓練孩子對自己功課及才藝的進度安排及執行效率;親子及手足之間更了解彼此。我覺得越早開始越好,國中才開始嫌晚了。

大兒子則覺得難免和同學之間有疏離感,他第一年適應上確實較難,和我們常有衝突。但逐漸地,他也感受到優點,如:課程內容可以量身訂做,也比較不會受同學之間一些不合神心意的思想影響。

大女兒最困擾的,大概就是走在路上時,會被問為什麼沒有去上學?但她也感受到學習安排時間的優點,可以把更多時間花在自己的興趣上,時間安排較有彈性。

 與人文主義分道揚鑣

至於校長爸爸則說,高維理先生在培基課程(IBLP)中分享了許多當今世界觀對基督徒的影響,其中特別提到有關人文主義與上帝國度的區別,而我們可說是受到他的啟發而實行在家教育。在西洋史中,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理性主義這三大思潮像是朋友一般互相影響,所帶起的風潮又是沛然莫之能禦,但就如馬丁路德與伊拉斯謨(Erasmus)所說,我們與人文主義終究必須分道揚鑣!

環顧四周,許多自學家庭組成的共學團體都充滿人文主義的精神,而社會資源如各大博物舘及美術舘,更是高舉人文主義的大旗,所以如何帶領小孩入虎穴、又能得虎子且全身而退──也就是養成自己的基督人生觀,實在需要神的恩典,甚至就像從前宋尚節從協和神學院出來,當今的林鴻信教授自杜賓根回來一樣,才能真正榮神益人!

 


 

孩子分享

爸媽放手,讓學習變成責任制

◎陳慧潔

我今年16歲,從國小二年級開始實施在家自學,家有4姊妹,排行老二。什麼是在家自學呢?簡單地說,就是不用去學校,直接在家裡上學,爸爸、媽媽就是我的老師!

為什麼會在家自學?要從父母的職業開始說起,我的父母是五結長老教會的傳道、傳道娘,上班時間和別人不太一樣,別人上班的時候他們下班,別人下班的時候他們才上班,因為教會的工作就是服務人群。由於上下班時間相反,加上我們家非常注重family time,所以後來父母決定讓我們在家自學,國小二年級開始實施自學成為我們家的傳統,一年級則先去學校體驗正規教育學習「規矩」。

◆學習獨立

我們家的學習模式很特別,沒有特定的時間表,採取「責任制」。例如這個禮拜你需要完成數學第××單元,父母親不會管你要什麼時候念、什麼時候寫習題,但就是必須在這個禮拜完成。因此,不會有太多時間壓力,如果能很快吸收、完成,就擁有更多自己的時間;如果沒寫,也不會因為時間到要做下一個科目而無法完成。

除了一般學科外,父母也讓我們依興趣培養才藝。而且,「家庭教育」對我們來說也是一門很重要的課程,因為在家,所以從小就幫忙爸媽做家事,從收拾餐桌、洗碗到洗衣服、曬衣服、摺衣服,後來連打掃、拖地都一手包辦。這培養了我們獨立的能力,兩個妹妹慧馨、慧君分別才10歲和9歲,已經是家裡的家事好幫手,現在她們兩人合作可以煮飯給家人吃了呢!從國小五年級開始,我就會自己坐車上台北了。

我們家的教養祕笈其實很簡單,就是爸媽放心讓我們去嘗試。此外,我們家的教養原則是第一次爸媽做示範;第二次把工作給我們,爸媽引導做;第三次他們就離開現場。「否則看著孩子,也是讓她們覺得綁手綁腳,而且自己往往也會看不下去,所以不如全然放手,對孩子來說才是最好。」爸媽常這麼說。

◆勇於嘗試

我之所以熱心社會服務,和我的父母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從小就看到父母這麼做,就會想加入他們的行列,也因為在家自學的關係,讓我有更多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才能投入社會服務工作。

我的父母不准許我們說「我不會、我沒做過」,他們總是說,每個人都會有第一次,很多人總會把「我不會、我沒做過」時時掛在嘴邊,那是最爛的藉口。記得跨出第一步終於學會走路時,第一次開口叫爸爸、媽媽時,爸爸媽媽感動又驚喜的表情,第一天上學和同學見到面很害羞,爸爸媽媽在窗外偷偷觀察的情景……,那些都是每個人一定經歷過的「第一次」,長大後卻說了多少次「我不會、我沒做過」!人生中有多少沒去嘗試的事情啊!或許是沒有勇氣,又或者覺得維持現狀很好,又或者只是懶得嘗試……願意去嘗試就是很大的進步!

◆首重聖經

常有人問我在家自學不會沒朋友嗎?我覺得我很幸運,出生在教會這樣的環境,有很多接觸人群的機會,從主日學到青少契甚至成人都是好朋友!我也從公益活動結交許多朋友。我認為做人最好的技巧就是沒有技巧,展現最真誠的自己,就是人際關係的開始。

我覺得其實不管哪個國家的學校教育都有不同問題,台灣的教育問題主要在於沒有讓孩子適性發展,為了公平,所有答案都有標準答案,反而讓學生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大學前很多孩子都是因為考試才讀書,沒有真正的驅動力。這讓我明白自己特別幸運,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在家自學。

聖經上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言9章10節)我們家最注重要的課程就是聖經,從3歲開始天天靈修,還不識字就用聽的方式讀經,對我的父母來說,若沒有和上帝建立好的關係,再多學習也是枉然。所以我覺得無論是在家自學或是正規教育,只要把上帝擺在對的位置,相信上帝會大大賜福!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