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扎根澎湖 愛與關懷永續陪伴

偏鄉宣教甘苦談 願萬人得救 不願一人沉淪 學習耶穌成為好牧羊人

澎湖景色。(攝影/張原境)

【張原境專題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澎湖的宣教始於英國宣教師甘為霖牧師1886年登陸馬公,設立澎湖宣道會後,教勢幾經興衰,目前在澎湖地區有8間教會,包括5間堂會、3間支會,隸屬高雄中會澎湖區。

談到澎湖的宣教現況,曾於馬公教會牧會、現任平安基金會澎湖辦事處主任徐順祥牧師表示,澎湖僅有一間澎湖科技大學,許多青年高中畢業就去台灣,讀完書再回鄉的機率不高,會友組成上產生斷層。雖有一些青壯年從台灣來這邊工作,但穩定性不高,可能會因為工作調動離開,造成教會事工較難有延續性。

▲啟明教會牧師劉堅望夫婦。(攝影/張原境)

今年擔任高雄中會澎湖區區長、啟明教會牧師劉堅望表示,因澎湖面積不大,相對來看就會覺得廟宇不少,許多居民從小在廟埕長大,傳統宗教根深蒂固,福音較難以突破,成為基督徒後較易引起異樣眼光,早期信徒多經歷神蹟奇事才信主。劉堅望2018年就任後,即努力尋回失散的會友,教會空間有限,便走出教會主動建立關係,「他不來我就去啊!而不是只在教會等羊來。」恰巧有會友帶領國小棒球隊訓練,便利用練習的休息時間帶領詩歌、分享故事並提供飲用水與點心,每個禮拜關懷從不間斷。往後教會辦活動,家長即便未信主也多願意載小朋友來參與。

▲啟明教會會友帶領國小棒球隊利用休息時間唱詩歌。

西嶼教會傳道師許欽雄2018年自台南神學院畢業後,主動申請往偏鄉服事,初到時孤獨感很重,克服文化落差與在地扎根成為首要挑戰。他表示,在地居民多認為較不優秀的人才會留在離島,因此缺乏自信且不善於表達感受,曾有日照中心的阿嬤分享故事時落淚說道:「第一次覺得我是受疼愛的。」許欽雄表示,曾因不察會友心思,被誤認為是來搶走舞台,同工們就陸續辭去服事。許欽雄決定先暫停事工,透過禱告、觀察、聆聽、溝通,理解會友生命中經歷的傷痛;花費心思引導、解讀,並逐一登門拜訪會友建立關係;「嘗試重建會友的自我價值感,促進合一團結,讓大家明白事工不是只有傳道的事。」

▲西嶼教會傳道師許欽雄。(攝影/張原境)

經過許欽雄用心陪伴後,教會氛圍逐漸轉變,曾有執事當選時落淚,因過往的傷害太多,自卑地覺得自己做不來。後來在許欽雄陪伴鼓勵下,今年甚至主動表示願意接任少年團契輔導。另一位曾經因為在服事中被誤解而沮喪的會友,在選上執事後獲推舉為主日學校長,並獲得長老支持說:「沒關係,你就儘量規劃!我挺你!」許欽雄表示,先理解每個人的個性,才知道如何引導溝通,「初期長執會都是我在講,大家只問要花多少錢。」現在大家會主動分配事工,理解教會的需要而共同治理。

許欽雄表示,在偏鄉牧會多以帶領勝過說服,有時會友無法理解過於艱澀的理論,便用說故事的方式引導。他也反駁聖經文本無用的論點,作為教會的共同語言基礎,透過熟悉的聖經人物故事,有時反而容易傳達道理,連結會友的生命處境看到新的亮光。

許欽雄強調,身為傳道人也需覺察自己生命中的傷痛,才能在上帝的恩典當中,理解自己也理解他人。有時放棄與放手僅有一線之隔,「盼能讓會友知道,我不會放棄任何一個人,除非你放棄了我。」


拿捏與被照顧者的距離
調適自身心境亦成課題

講美日照中心的使用民眾。(攝影/張原境)

【張原境專題報導】據內政部今年1月的資料顯示,2019年澎湖縣65歲以上老年人口率占16.13%,雖於全國屬中段班之列,但因地處離島,資源仍相對匱乏。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自2008年成立平安基金會澎湖縣辦事處(簡稱澎辦)後,逐步耕耘澎湖地區的社區關懷事工,至今已有諸多成果,更比政府還早提供「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讓家庭照顧者也能獲得喘息機會。

社工組組長鄭春貴表示,自己本身為幼教專業背景,先在家扶基金會專職兒少相關服務,進修社工後才於2017年加入澎辦,原先主要負責偏鄉社區自我照顧計畫,而後承辦家庭照顧者支持計畫至今。她指出,在離島易受傳統框架束縛,日間照顧的理念應是被照顧者一起主動參與在計畫當中,一同共創的概念。

鄭春貴指出,如何給予個案獨立思考的能力跟空間,仍是服務型態努力的方向,期盼未來能轉型,讓來到機構的長者不僅止於消極地等待人家服務。「這其實會造成退化,甚或對於某些服務感到理所當然或是習以為常。」期盼未來能提升照顧技巧,規劃更多引導性的活動。

鄭春貴表示,從事家庭照顧者支持計畫至今,曾有個案轉為員工加入日照中心服務行列,其兒子在結婚後甚至帶媳婦來共餐致謝。他認為,這也是總會一直提倡的概念,期盼社工可以成為個案的「新家人」。

然而,服務的過程亦非一帆風順。鄭春貴就以照顧者阿信(化名)服務個案為例。阿信平日工作忙碌,缺乏另一半的支持又身負債務,難以長時間陪伴被照顧者。又因被照顧者有嚴重的精神狀況而讓阿信背負沉重壓力,導致情緒起伏劇烈。鄭春貴平日有固定忙碌的業務,難以無限制地傾聽阿信訴苦,「當時已服務到有點不知所措。」雖曾聯繫心理衛生中心個案管理師協助關懷,但在某次通話後,阿信自殺未遂進入加護病房,令他深感挫折,亦進一步聯繫心衛中心的諮商師,尋求陪伴技巧的學習,「好像發現自己的臨界點。」此外,也曾遇過另一個案患有思覺失調症,將社工視為「小三」而懷有敵意。是否介入被照顧者與照顧者的關係,界線該如何拿捏,亦是經常面臨的課題。

啟明教會牧師劉堅望致力於協助澎辦的高齡關懷事工,除每週前往望安日照中心關懷長者外,亦努力推廣讓會友知道長老教會有此一事工,一方面期盼會友給予支持,二方面若會友本身或周遭親友有需求,亦可藉此引介或使用澎辦的資源。


離島宣教血淚史

 

 

▲許欽雄在講美日照中心講故事。(攝影/張原境)

【林碧堂專題報導】《台灣教會公報》自1886年7月第12期至今,就不時刊登澎湖宣教的消息,呼籲台灣各教會奉獻支持,表達對偏鄉地區的關懷。第12期《教會公報》講述當年6月,牧師甘為霖與高長由東石搭船去馬公傳道,這是福音在澎湖的起頭。

1886年8月《教會公報》第13期刊載高長的信,邀請台灣教會支持澎湖宣教,也記錄一件宗教交流:「總是有一項,就是論童乩的白賊。早前有一位傳道先生名叫林兼金,幾若年前有死佇澎湖;他的茨是佇南寮。他有一個某,他的某有閣招一個翁,生一個囝已經三歲啦。阮去 in 的茨,in 無歡喜接納阮。有一日她的囝有寒熱的病,就去請佛觀童乩。童乩上童的時,就受氣,責備金兄的某講:『金兄啲責備妳,講我的朋友來,恁無接納他,所以這個囝才會破病。』到隔日,金兄的某閣招的丈夫,就紮20粒的雞蛋來送甘牧師,續認錯;這是對童乩有探聽這個代誌,所以就順機會來講。」

百年前在澎湖傳道亦有性命危險。例如1887年9月,黃能傑搬家去澎湖傳道,卻在海難中喪失當時的獨生子。1887年10月《教會公報》28期刊載黃能傑的書信,記錄人的苦難、人性卑鄙與信仰體會:「我的囝約西也死……看他的死,真可憐……船入水,他連叫三聲:『主啊矣,主啊矣,船正敧』,深河嬸與她娘啲吼,叫講:『大家恬恬,毋通吼,主來啦。』船內的人也聽見。……我上山,佇廟內講道理,眾人問:『你的囝講主來啦,是叫你的名或毋是?』我共 in 講是看見天頂的主。……害啊!慘啊!我的罪真重,遇著這試煉,擔當真 bōe 起。我的物攏失落,獨獨賰一箱,內面銀器也hō͘ 人提去;其餘的物一盡無。」因這事及後來種種困難,教士會在《教會公報》竭力邀請台灣眾教會齊負擔澎湖的宣教事工。

直到1950年代,因為「倍加運動」,澎湖眾教會有好的發展。最近50年,澎湖眾教會人口嚴重外移且老化,有幾間教會合併聚會(如白沙教會是1981年由瓦硐、赤崁、後寮及講美四間教會組成的聯合教會)、亦有教會無足夠謝禮可聘用傳道人等,期待各教會與如同以往般慷慨,也關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平安基金會在澎湖宣教中心投入的長期照護與社區事工。


 澎湖第一所海洋實驗小學:合橫國小

偏鄉辦學 海洋成最佳教科書

 

 

合橫國小師生大合照。(相片提供/合橫國小)

【張原境專題報導】台灣日趨顯著少子化的現象,使得許多偏鄉學校面臨招生困境,地處離島的澎湖縣受影響更鉅,2019年全縣有其中4所國小各只有1人畢業,橫越跨海大橋後位於西嶼鄉的合橫國小即是其中一間。2010年到任的校長葉萬全致力推動海洋與環境教育,連續4年持續每月帶領師生往后螺沙灘淨灘,校內更掛滿以海洋廢棄物製成的裝飾品。2020年澎湖縣政府教育處肯定合橫,核定為全縣首所公立實驗小學,首屆將招收10名一年級學生。

葉萬全表示,目前學校的課程規劃分為「厚植學力」「海洋素養」及「多元展能」等三大主軸。之所以特別推展海洋教育,是因為108課綱以「核心素養」作為課程發展的主軸,但對於海洋教育著墨較少,缺乏相關的教材。針對海洋素養,葉萬全以夏季高年級的課程規劃為例,「就是一個產地到餐桌的概念,學生須自行釣魚、清洗及烹飪,最後做出一道菜,讓老師評分。」透過實作與親身體驗,探索大海認識家鄉。
談到學校教育轉型的過程,葉萬全表示,因這幾年學校已有相關教學經驗的累積,便想嘗試彈性更大的實驗小學學制。此外,轉型成實驗小學後招生對象擴大,不僅限於原學區,更有利於學校的持續經營,「這麼好的環境沒有辦法永續發展很可惜。」

合橫國小師生一同清理海洋廢棄物。(相片提供/合橫國小)

葉萬全指出,有些學校貿然轉型招致失敗,但合橫國小經過多年的教學規劃累積經驗,才終於申請轉型,師生與家長至今都頗為支持。他也表示,因校舍腹地及混齡教學的考量,初步開辦僅招收10名學生,報名卻意外踴躍,難免有遺珠之憾。「與澎湖縣教育處人員還須進行許多觀念上的溝通,但初步執行難免需要磨合。」葉萬全相信未來定能陸續克服困難。

「身為教育工作者最大的感動與回饋,就是小朋友的成長與改變。」蔡萬全表示,在推行海洋教育之前,曾有學生怕水不敢搭乘輕艇,然而其父親卻是跑船的漁夫,不禁令人莞爾一笑。透過課程教學逐步帶領,當初怕水的學生最後甚至會主動跟老師要救生圈去海邊游泳。4月底甫結束澎湖縣政教育處主辦的「菊島兒童環保創意論壇」,學生的表現亦讓蔡萬全感動不已,準備過程僅10數天,但學生仍主動接下任務,並泰然自若地面對即席問答。蔡萬全指出,有別於傳統上對下的授課,合橫國小的課程內容重視學生口頭發表、臨場反應與問題探索的能力,「把課堂的主角放在學生身上,多一些探索與實作。」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彼此合作且願意探究問題的態度,透過長期的累積以致於能在論壇上驚豔評審。事後葉萬全曾詢問上台的學生是否緊張,學生表示因平常校內即有「小小解說員」的課程練習接待外賓,已習慣與陌生人互動,因此不會感到害怕。

合橫國小校園內可以見到利用海洋漂流垃圾製作而成的裝飾藝術。(攝影/張原境)

「許多老師也很用心地投入課程規劃。」蔡萬全表示曾有不會釣魚的老師需教授釣魚課程,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因此更能體會箇中困難,爾後在教學上便明白如何站在學習者的角度帶領學生,「現在他變成愛上釣魚了,中午都還會去港口吊呢。」蔡萬全笑道。

談到推行實驗教育的辛苦,蔡萬全指出,為回應在地特色與需求,許多課程內容與教材得自行研發,目前合橫國小每個禮拜會有2個下午的時段召集老師進行課程研討,例如教案的撰寫、教學素材的蒐集或是簡報的製作。此外,因合橫國小屬於公辦公營的實驗小學,對於基礎學科仍有一定的重視,以利升學後銜接一般國中的課程,較非如一般私立實驗小學,好似都不用上國、英、數等課程。

合橫國小校園內可以見到利用海洋漂流垃圾製作而成的裝飾藝術。(攝影/張原境)

青年回鄉 用品質闖出一片天

 

 

大菓葉義式手工冰淇淋。(攝影/張原境)

【張原境專題報導】在澎湖縣西嶼鄉知名景點大菓葉玄武岩下方,有一棟依山傍海的純白玻璃建築,獨樹一格的外觀看似遊客中心或公共設施,實際上卻是私人住宅。大菓葉冰淇淋老闆沈瑋隆在母親的支持下,利用在地食材研發冰淇淋口味,開設「大菓葉義式手工冰淇淋」。雖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武漢肺炎)造成澎湖遊客大減,不過冰淇淋的消費者多為在地人,生意絲毫未受影響,最近週末仍賣出400多支冰淇淋,「一家店本來就應該先把在地人顧好,再去經營觀光客,這樣才會長久。」

「澎湖真的很需要品質好的東西。」沈瑋隆指出,大多數的澎湖商家因澎湖地處離島食材有限,往往需要從台灣本島訂購食材。然而運費即成本,倘若將成本反映到售價上,遊客很有可能因此而不買單,於是為了賺錢只得犧牲品質、壓底原物料成本,「澎湖人有錢寧願拿去台灣消費。」沈瑋隆表示,澎湖人常覺得台灣的東西比較好,而不願意投資在地,逐漸形成惡性循環,「這樣的消費習慣需要改變。」

大菓葉義式手工冰淇淋。(攝影/張原境)

沈瑋隆在台北從事餐飲業多年後,為了證明「即便在偏鄉,只要品質夠好仍舊可以賺到錢」,三年前便決定「撩落去」將手藝帶回家鄉經營,在自宅一樓開始賣起義式手工冰淇淋,「一開始很多人都等著看我笑話。」初期經營的確辛苦,去年暑假還一度累到生帶狀疱疹(俗稱皮蛇),但在口耳相傳下生意逐年上漲。沈瑋隆表示,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從來不會後悔,對於品質依舊嚴格把關,「心態很重要!就是不斷地練習,專注把一件事做到最好,覺得沒有關係才會沒有未來。」

家鄉為澎湖的台南神學院神學生陳家玉提出觀察,上一輩多傾向於台灣置產,認為留在澎湖缺乏發展機會,然而身邊許多同輩的朋友回鄉,多盼能扎根故鄉與土地有更多連結,致力於文化保存甚或是海漂垃圾處理,對於澎湖有更多永續經營的想像。


教會 宣教的痕跡

 

 

【張原境專題報導】1970年代開始,澎湖地區的年輕人多前往台灣本島就業,人口外流造成信徒人數萎縮,許多教會進行整併。漸漸地,許多舊教會或佈道所人去樓空,建物靜靜地佇立訴說著歷史,更有部分建築早已傾圮而面臨拆除的命運,成為走入歷史的地景。

 ◆望安鄉─花宅教會(仍有少數信徒聚會) 

花宅教會。(相片來源/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網站)

高雄中會花宅教會成立於19世紀初期,現存之建物重建於1986年的韋恩颱風之後,由高中將軍教會囑託傳道陳士彰協助牧養。陳士彰每週日上午自將軍嶼搭船15分鐘至花宅教會主禮8點的禮拜,再趕回將軍教會主禮10點的禮拜。啟明教會牧師娘黃美惠表示,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WMF)已將花宅社區列為「全球百大瀕危古蹟」,並陸續修建中,盼花宅教會也能進行空間活化,於週間開放,透過短片拍攝或文宣重現花宅教會的歷史價值。

 ◆白沙鄉─講美教會(轉至白沙教會聚會) 

講美教會。(攝影/張原境)

1956年於「倍加運動」時期設立的高中講美教會,因白沙鄉面臨教勢沒落、會友流失且傳道人異動頻繁的困境,為維持教會運作,1981年在牧師王武聰整合了瓦硐、赤崁、後寮與講美等4間教會,向中會申請合一升格為堂會,並以赤崁禮拜堂作為據點,成為現今的白沙教會。近年曾有外教派傳道人短暫借用做為宣教據點,故留有現今外牆的彩繪圖樣。

 ◆西嶼鄉─小池角教會(轉至西嶼教會聚會) 

西嶼鄉─小池角教會。(攝影/張原境)

小池角地區的福音事工始於1936年,由牧師呂春長前往小池角廟口佈道,但直到1959年方才與高中竹篙灣教會同時獻堂,而如今所見之禮拜堂建物,乃1986年韋恩颱風後重建。同年,西嶼地區教會長執決議整併竹篙灣與小池角兩間教會,成立西嶼教會,並於2002修整竹篙灣教會之建物成為主要據點,會友遂逐漸集中於西嶼教會聚會。2018年就任西嶼教會傳道的許欽雄指出,原青少年團契仍使用小池角教會做為聚會場所,但因天花板破損有石塊掉落,考量安全問題,遂決定完全撤離,現成為鄰近工地工人午休之休憩場所。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