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屏東報導】位於屏東潮州鎮、從事音樂教學的「DO樂坊 Music Studio」經營「Do Loop音樂藝文展演空間」,秉持「友善空間也要友善環境」的精神,申請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的「核電影環台映演計畫」,於67日下午在空間內播放丹麥紀錄片《核你到永遠》(Into Eternity),邀請綠盟專員沈軒宇映後與談。由於是音樂展演空間,DO樂坊還於映前安排快閃音樂會,讓活動更顯創意與驚喜。

(攝影/林婉婷)

「核能」與「核廢料」議題密不可分。核廢料對生物有害,且無法經過處理使其無害,另丟到太空、拋入深海等處置方式在執行上都有困難。荷蘭的核廢料最終處置採「深地層處置」,選定岩床約有2億年未變動、狀態相對穩定之處,並於20世紀開始建設、總長近5公里的地下隧道「安克羅」(Onkalo),預計22世紀完成核廢料轉移與儲存作業。屆時核廢料儲藏器將像繭包覆核廢料、整齊排列,待安置完畢就用水泥封起隧道,並將長存10萬年;隧道上方地面將植林蓋房,繼續使用。

但若未來世代開挖隧道,他們是否能明白核廢料的危險性?片中受訪的安克羅主管與政治人物們認為,那時人類勢必有足夠科技,經探測就應該會知道內部儲藏核廢料,若沒有辦法探測,也代表他們沒有能力開挖,所以無需擔心。但事實上,人類連未來300年會如何都無法預測、何況是10萬年?未來科技會進步還是退步,會不會因為好奇等其他因素而開挖,也沒有人可以斷言。

如何阻止未來人類去挖掘?立個石碑,但哪怕用當代人類所有已知語言書寫,也無法確定未來這些語言都仍被使用;若不用文字改用圖示,警示設計會讓人敬而遠之或是更加好奇?當代人無法辯讀古文明的壁畫,未來人能夠瞭解當代人留下的訊號嗎?另一方面,很多古文明視為聖地的遺址,當代人為了研究,雖然讀懂禁止警訊,還是會進入——未來是否可能會如此?影片拋出問提供觀眾思考,而片末也點出,建造安克羅是個「不確定條件下的決定」。

(攝影/林婉婷)

沈軒宇在與談時指出,約有9成歐洲民眾認為不應該把核廢料問題給後代解決,而核廢料「深地層處置」的支持與反對度大約各佔一半;世界各國對於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計畫,台灣還在前期研究階段,而芬蘭則是最前端,安克羅預計2020年起試運轉,2023年起放入核廢料,但目前國際上對這個計畫仍也有很多質疑與討論。安克羅的爭議包含不確定性,如是否會洩漏、是否影響水質等,以及如何維護、國家能否長存、營運經費哪裡來等;另外深地層處置也有其風險,如爆炸、火災與外來攻擊等。除了安全,還有倫理問題:未來世代或許對於核廢料有不同的處置做法,但經密封後就很難改變,這個方式也間接剝奪他們的選擇。

沈軒宇介紹台灣如何處理核廢料。低階核廢料大部分在蘭嶼和電廠內,最終處理場所則待公投選出是台東縣達仁鄉南田村或金門縣烏坵鄉;高階核廢料則統一儲存在電廠內,仍沒有最終處理方案。沈軒宇也分享核電廠除役、核四爭議以及重啟核四公投等知識。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