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宸

近日政府為了振興民間消費,研擬發放三倍券(又稱振興券)。三倍券為紙本券,使用範圍有限制,甚至民眾還得先自掏腰包1000元才能領券,種種看似不便民的配套措施,使得三倍券甫推出便遭許多人反對,直呼:「為何不直接發放現金比較乾脆?」然若仔細爬梳設計理念,便能理解為何政府選擇這麼做。

首先,這次疫情衝擊與多年前的金融海嘯不同,後者是全面性的經濟蕭條,前者則僅衝擊部分市場,並非所有產業都陷入不景氣。為了刺激特定產業消費量,政府才會規定三倍券的使用範圍,期望達到「振興」目的。舉例來說,三倍券最為人詬病的就是不能使用於電商通路,因為疫情期間民眾減少出門次數,平日消費自然轉移到網路上,既然電商景氣未受疫情衝擊,自然就沒有振興的必要。反之,來客量銳減的實體店面才是政府需要扶助的對象,因而三倍券不能用於網購,筆者認為十分合理。

其次,為何要使用紙本券,而且還得先付錢才能領券?這同樣也是為了振興經濟,刺激消費。若統一發放現金,不缺錢、沒有急用的人可能會將這筆錢存起來,金錢沒有流入市場,自然無法振興景氣。三倍券無法找零也是相同道理,如果只消購買少少的物品,就可將找還的錢存著,便失去振興市場的初衷。民眾需自掏腰包,是政府為了確保一定的消費額,也為了減低發放三倍券的舉債量,希望有經濟能力者先付費,不管最後是否有用完配給額度,至少也先花了1000元幫忙振興市場。至於經濟弱勢族群,政府會直接匯1000元進戶頭,免去金錢上的窘境。

種種看似繁雜的手續,卻是政府追求實質平等的表現,並非齊頭式普發現金,而是依經濟能力及當前景氣來設計振興產業的方式。雖然其中仍有疑慮,例如:確實遇到困境卻無法提出中低收入證明該如何處理?經濟無虞但有中低收入戶身分者領券是否合宜?但從這些相關措施來看,已能體會政府用心,期望三倍券能確實振興台灣受到疫情衝擊的產業。 (作者為台灣大學外文系學生)

相關閱讀:我看三倍券──權力的傲慢,可嘆!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