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專題報導】今年是「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成立20週年,預計在9至11月左右舉辦一系列相關藝術展、座談和論壇,將暢談台灣環境運動發展、環保組織變遷與轉型衝擊等議題。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是2000年成立之全國性非政府組織,簡稱「綠盟」,以促進社會公義、創造永續環境為使命,並將觀念化為具體行動,積極守護台灣環境。「綠色」是指環境運動的永續理想;「公民行動」是指環境保護必須落實在「讓社會弱勢公民優先參與相關過程」;「聯盟」是指結合各種民眾力量,促成跨領域、跨社區交流對話與互助協力,共同推動公共政策走向國家資源合理分配、永續經營的理想社會。

綠盟所關注的主要議題為「非核」「能源轉型」與「汙染資訊揭露和監督」;行動方式包含廣納台灣與國外經驗的「議題研究」、向執政者發出呼籲及建議的「政策倡議」,和向社會大眾傳遞議題知識的「教育推廣」等。綠盟也結合科技發展與使用習慣,研發並上架「透明足跡」網站與「透明足跡2.0:掃了再買」APP,呈現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造成之環境汙染資訊,落實公眾環境知情權,邀請民眾共同監督,也提醒政府強化管制機制與企業善盡社會責任。

綠盟與其他環團共同聲明反對核汙水排至海洋。(相片提供/綠盟)

綠盟相信,每個環境議題所呈現的爭議,其實在某種程度反映現行制度之不足與缺失,環境運動就是爭取公共政策決定權的公民行動,讓社會大眾明白有「另一種更具永續發展的可能」。主張環境正義必須兼具社會正義的意涵,連結各種社會力量做出改變,才能保護地球資源不會被無止盡和不合理的濫用。
本專題將簡介六部核電影,透過視覺和聽覺的交織與衝擊,引導民眾敞開重視環境意識的大門。也歡迎感興趣的民眾掃描QR Code,留意綠盟官網臉書粉絲專頁,以獲得即時資訊。


  綠色紓困 振興經濟永續發展新概念  

【林婉婷專題報導】今年年初,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在全球各地延燒,至今尚未完全退去,仍影響人類社會活動與經濟發展。台灣與世界各國因此推出不同程度與類型的紓困方案,但綠盟等關心環境與生態公義的公民團體也發表聯合聲明提醒政府,應朝「綠色紓困」方向制定相關政策,才是更長久、永續、友善之計。

隨疫情發展,有店家稱使用一次性包裝與餐具比較衛生,要求政府放寬免洗餐具禁令,也有立委與業者主張免徵燃油機車之貨物稅;但公民團體聯合聲明中點出,綠色紓困首先強調「零傷害原則」;雖然紓困聚焦當下的急難援助,但也不能因此放寬汙染管制,否則將加劇環境與健康風險。

這也延伸到紓困下一步,聯合聲明指出,政府應進行長期綠色振興規劃。面對氣候危機與環境退化的長期風險,疫情後的經濟發展需要超越舊有模式,有全面性轉型與改革,是為「綠色振興」觀念:綠色振興指藉著更永續且更具韌性的方式復甦經濟,拒絕導致氣候危機加劇的短期刺激方案,對經濟模式做出根本性改革,提升整體社會、經濟與產業面對各種危機的調適能力。

聯合聲明表示,綠色振興不僅是「用更好的方式恢復」,更強化「今日的解方應該是對未來的投資」,不再追求剝削式且高汙染的經濟成長,而致力於打造高附加價值、零汙染、循環永續的經濟模式。目前全球有許多公民團體、政府甚至企業,都陸續提出綠色振興概念與政策建議,其中常被點出的重點項目包括:鼓勵綠色交通、發展低碳大眾交通工具、提升建築能源效率、發展再生能源、降低或取消化石燃料補貼、推廣循環經濟等。

聯合聲明中也提及,以「奠定國家未來30年發展根基」作為長期目標的「前瞻計畫」,第2期預算應納入綠色振興政策;事實上,由於碳定價機制,若現在沒有讓企業嘗試發展綠能,未來恐反而失去競爭力。

綠盟持續將國際間綠色紓困的原則、理念引進台灣,讓政府更明白可行之政策走向,也在官方網站定期推出「G-Times」專欄,每週彙整綠色振興相關的國內外聲明、資訊與新聞。5月21日出刊的首期,談到歐洲大型環保組織「Green 10」的公開聲明與全球155家總市值超過美元2兆4000億、總雇員超過500萬人的企業共同呼籲;28日推出第二期,則轉達200個國際間的醫護團體代表世界各地的4000萬名衛生專家,向G20領袖們表達訴求,從空氣品質、飲水安全等面向切入公共衛生和環境保護,同期也收錄歐盟執委會的綠色振興提案;6月5日為最新一期,整理英國公眾人物、百家企業與政府單位對於綠色振興的看法與發言。


 綠盟「核電影」影展
從單元主題擴大到影展

 

【林婉婷專題報導】由綠盟於每二年舉辦一次的「核電影」影展,自2013年舉辦第一屆,在今年邁入第四屆。

談到「核電影」影展的發起,綠盟研究員陳詩婷回顧,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震災(三一一大地震)使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爆炸、釀成核洩漏事故。福島核災受到各界關注,且當時也引起各行業與各領域人員開始用自己的方式關心核能議題。過去大眾想像中,「核能」是很科技、很專業的議題;為使社會更能體會並喚起群眾共鳴,綠盟於201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期間辦理「零核時代:不核作運動」系列展覽,透過電影展、攝影展、插畫海報展、戶外音樂會、創意市集、專題演講、Cosplay(角色扮演)大賽等多種類文化力量,帶領大眾認識核能相關議題。

而該次活動中的「核電影」影展,也是台灣首場「核」主題式影展,選映19部來自世界各地探討「核」的優秀影片,類型包含劇情、紀錄、動畫與實驗片。影片不只傳遞核能知識或正反論述,更強調「與核共存」的人、動物與生態界的心境或狀態,開啟群眾對核能更多元的想像與省思。2015年的第二屆與2017年的第三屆影展也是如此,不只是擁核或反核的辦論,而是擴大面向至能源使用議題。

第二屆影展共選映13部影片,並規劃出子單元:「亞洲非核之風」談福島核災後,在日本、韓國、印度等亞洲國家間吹起「反核運動」風潮;「從搖籃到墳墓」則集合核能相關問題,如澳洲鈾礦開採導致當地原住民族流離失所、歐美各國也感到棘手的核廢料處置、在法國核武試爆中受害的太平洋小島等。

第三屆影展又更豐富,除核電爭議、核災後續,也延伸至氣候變遷、空氣汙染、能源開發、環境權、人權等議題,共選映19部作品。子單元「核電很有事」論世界各國對於發展核能的態度與使用方式所引來的質疑;「核災進行式」用影像介紹車諾比與福島等真實發生的核災事件;「與核共武」呈現多數人難以想像的核武與背後的國家公權力爭議;「能源出代誌」描述能源開採過程中被犧牲的當地生態與住民人權。

正在進行中的第四屆影展選片則一改慣例,將原本的單元主題近一步聚焦、深化、提升成為「影展」概念。今年主題鎖定「核廢」,帶來美國紀錄片《全面圍核》(Containment)、法國紀錄片《核廢夢魘》(Waste: The Nuclear Nightmare)、與丹麥紀錄片《核你到永遠》(Into Eternity)。

為讓各地區民眾欣賞,每年影展都會配搭推出「環台映演計畫」,鼓勵各單位或團體申請。陳詩婷說明,環台映演過程會接觸到不同地區民眾,其中不少參與者過去對核能議題沒有那麼多關注,但透過觀影引起興趣與好奇。映後討論環節,綠盟成員也會與觀眾們針對電影內容展開討論,除了解答問題,亦能藉此分享綠盟理念。

第四屆影展的環台映演計畫進行中,有興趣申請者可至綠盟官網填寫表單。


 精選影片介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影展推薦】■ ■ ■ ■ ■ ■ ■ ■ ■ ■ ■ ■ ■ ■ ■ ■ ■ ■ ■ 
《全面圍核》(Containment)片籍:美國  年代:2015年  片長:81分鐘  導演:Peter Galison、Robb Moss

 簡介 :全世界有超過400座核能反應爐,內部囤積著大量用過的核燃料束;高階核廢料的輻射含量是自然背景值(台灣約1.6毫西弗)的千萬倍,更具有長達10萬年以上的半衰期,至今沒有國家有辦法完善處理如此高度危險、影響長遠的廢料。

各種方案:留在原地,就是日漸腐蝕的桶子且擱置在淺淺的壕溝中?違背國際條約而海拋?深埋地下並期待不會有任何洩漏?當政府下令要求核廢處置場應針對未來「1萬年」的人類設計風險警告標示,1萬年是怎麼樣的概念?那是人類無法想像的時間長度──但核廢料仍然存在,並且依然危險。

本片除了影像,也特別納入黑白動畫,線條與幾何圖形交織的視覺衝擊,讓觀眾更意識到核廢料議題的嚴重性。

《核廢夢魘》(Waste: The Nuclear Nightmare) 片籍:法國 年代:2009年 片長:77分鐘 導演:Éric Guéret

 簡介 :當人們注意到全球暖化問題,企業與政客提出核能是安全、可控、對人類和環境都健康的能源,卻刻意迴避了核廢料的危險與棘手,成為核能發電背後「不能說的祕密」。

這部紀錄片綜觀法國、德國、美國和俄羅斯情況。不管是擁核還是反核,所有人都害怕核廢料,但科學家找不到解決方法,企業只會做無用的保證,政客則完全避談。人類了解核廢料嗎?人類如何了解被隱藏的真相?人類為何會從完全不了解的東西裡看見希望和願景?尋求核廢料真相的過程,也揭露人類以「未來」為代價的沉重選擇。

《核你到永遠》(Into Eternity) 片籍:丹麥 年代:2010年 片長:75分鐘 導演:Michael Madsen

 簡介 :影片開場,是在荷蘭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20世紀就開始建設、總長近5公里的地下隧道「安克羅」(Onkalo),預計22世紀完成核廢料轉移與儲存作業,以水泥封住出入口,並將長存10萬年。

但若未來世代開挖隧道,他們是否能明白核廢料的危險性?這隱藏著危險、不能被打擾的地下隧道,是該被世世代代謹記、還是隨時間被遺忘?片中採訪多位安克羅主管與政治人物,也拋出問讓觀眾思考;而片末也點出,建造安克羅是個「不確定條件下的決定」,透露人類始終無法完全、有效處理核廢料問題。

《核能之國》(Nuclear Nation)首部曲、二部曲 片籍:日本 年代:2012、2015年 片長:96、90分鐘 導演:舩橋淳

 簡介 :本系列紀錄片以「福島核災」為主軸,記錄核電廠所在的福島縣雙葉町在一夕之間淪為死城,政府下令1400名居民撤離至250公里外的琦玉縣騎西高中。地震帶走雙葉町居民的家園與親友,而核災更奪走了他們的未來。

本片於2011年3月底開拍,團隊近距離呈現核災後當地變化及災民面臨困境。例如,農夫的稻田與妻子被海嘯帶走,只能努力抹去災難記憶,嘗試與兒子在避難所展開新生活;後獲得政府許可回家探視,曾經親近卻在災後殘破的景象,成為他們心底最深的恐懼。

二部曲繼續追蹤因核災撤離的居民生活,另帶出核災引發的政治鬥爭,在原市長因政治因素被迫辭職後,四名市長候選人投入選戰,核電政策成為最受注目的政見;然而被迫撤離的居民們所失去卻難以輕易衡量。

《核武交響曲》(The Bomb) 片籍:美國 年代:2016年 片長:55分鐘 導演:Kevin Ford、Smriti Keshari、Eric Schlosser

 簡介 :「核武」被視為有史以來最危險的武器,除了用來造成大規模實際破壞,「擁有核武」和「核武試爆」等裝備競賽和軍演恐嚇也成為國家間明爭暗鬥的手段。本片以充滿視覺張力與聽覺節奏的方式,圍繞「核武文化」進行探索,除了核爆炸本身的驚人威力,不斷被發明、改良以控制核武的先進電腦系統,不斷被製造以成為載具的導彈和轟炸機,對於發展核武事實的否認與黑箱……核武象徵無限力量與無比權力,但這些現象也隱含:要完全、安全地控制這項科技,對人類而言是不可能之事。

影片模擬視覺和聽覺,帶領觀眾認識核試爆、核計畫、核攻擊等步驟,同時透過歷史畫面、動畫、文字、音樂和裝置設計等表現手法,從「技術」與「文化」層面介紹核武。

《出賣亞馬遜》(When Two Worlds Collide) 片籍:美國 年代:2016年 片長:108分鐘 導演:Heidi Brandenburg、Mathew Orzel

 簡介 :2008、2009年期間,時任秘魯總統艾倫‧賈西亞(Alan Garcia)為與美國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通過違憲的新法,開放公有叢林地與水源區,在仍保有珍貴原始生態的亞馬遜開採石油、礦藏和天然氣,並濫伐林木、發展大規模農耕,引起秘魯原住民族反對與抗爭行動。此片引領觀眾回顧運動過程,感受他們不屈不撓捍衛自身信念,不讓世世代代傳承的土地與自然遭到破壞的心志。

原住民領袖阿貝托‧皮贊哥(Alberto Pizango)強烈反對開發案,他對此發表激昂演說,群眾抗議也隨之而來。片中描述不當開發對當地住民與生態的危害外,也捕捉了政府與人民在衝突期間的緊張關係。

【口碑額外推薦】■ ■ ■ ■ ■ ■ ■ ■ ■ ■ ■ ■ ■ 
《核爆家園》影集(Chernobyl)片籍:美國、英國 年代:2019年 片長:每集60至72分鐘,全1季共5集 導演:Johan Renck

 簡介 :影集以真實事件「車諾比核災」為基礎,重新遙想與詮釋當時人們面對核災無知無助的心情,以及不可避免的生活劇變。故事線自1986年4月26日凌晨車諾比核電站4號反應爐爆炸,直到1987年8月的災害究責審判,劇情採多線、群像敘事,人物包含災後處理主導者、消防員遺孀、輻射汙染清理者、礦工、核物理學者、核電站主控室值班人員等,有政治人物、也有平民百姓。

影集中有致敬與還原,且拍攝上有許多可與歷史資料對比的畫面,但沒有強調「英雄」與「罪人」,而是以多個人物的生命、態度與抉擇,描繪出人類史上最嚴重核災始末。(本部影集非影展展出電影)

關於車諾比核災,「核電影」影展亦有相關選片:
《車諾比的悲鳴》(Voice From Chernobyl)。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