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人物專訪:體制外教育的先驅者孫德珍 

孩子的問題對大孫老師來說不是神學, 不是一個個答案, 而是無數苦難來臨時, 一再選擇後累積起來的生命見證……

生命要有弓,才能射得遠

採訪◎蔡文雅   相片提供/蔡文雅、徐瑞珠、大坪多元智能生態美學實驗小學

開車下頭份交流道接124縣道,進入中豐公路,「大孫老師」孫德珍任教的大坪國小,全稱「大坪多元智能生態美學實驗小學」,就在山的裡面的裡面的裡面……。路經無數轉彎,愈爬愈陡,過北埔老街而不入,好不容易看到學校的標誌,按著指示方向再開上去,卻看到路剩下一半,另外一半已經坍塌;再開上去,學校終於到了。

大門口無數蝴蝶相迎,宛如學生上下課時的人潮,顏色、大小、姿態皆不盡相同。為適合蝶類棲息,大坪國小有計畫栽植各種蜜源植物吸引蝴蝶,像是澤蘭、朱槿、藍雪花、繁星花、馬纓丹、長穗木、冇骨消及金露花等。不僅如此,更運用此特色發展蝴蝶系統性課程,讓孩子交出專題研究的豐碩成果。

這一天,孫德珍要跟孩子們綵排兒童歌劇《小池王國》。「距離上次演出相隔18年,這是《小池王國》封箱之作。」此劇1990年首演,原是雅歌實驗小學課程一部分,每三年一次演出,是交融性課程的示範,隨著雅歌創校的坎坷歷程漂泊了一段時間,直至今日重現。

譜一首雅歌

1983年,孫德珍在美國完成音樂指揮碩士,回到台南家專教書,發現有一些學生放棄考大學,於是開始教他們怎麼讀書。後來,那個班級居然有一半孩子插班考上大學。

「當時我疑問,為什麼有這麼多人覺得他們不會讀書,然後就放棄了?所以我後來一直思考,台灣的教育到底出現什麼問題?結果這一搞下去就不得了……」遙想過去,孫德珍平靜地說:「當我看到一個困惑,會去認真問問題,然後去找到答案。」

為了研究這個問題,孫德珍放下專職,進入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以助理研究員身分參與研究工作,整理國外教材,最後從中華文化出發,寫了一套書叫《音樂的生活》。這套教材是她年輕時的夢想,當時一位比利時神父介紹奧福教學法到台灣,呼籲台灣的音樂教育者要從自己的文化出發,為自己的孩子編寫他們可以理解的教材,這一步走了18年。

結婚後的孫德珍,因著信仰,做了全職媽媽,因為大兒子患有氣喘,帶著兩個孩子到美國治療。為了取得身分,她進入博士班,繼續探索台灣的教育問題。從問問題到尋獲答案,她花了十年,她寫出雅歌宣言,有了夢想的學校藍圖。

1993年孫德珍回到台灣,任教於新竹教育大學,參與台灣的教育改革。1995年,在新竹縣長支持下,她在寶山國小山湖分校執行實驗計畫,課程很吸引人,但是許多做法不合法規,溝通耗盡心力。挺她的家長帶著孩子追隨她,成立了雅歌實驗小學,展現教育真正的本質。然而,當時教育法規仍保守,雅歌對原有教育體制衝擊過大,孫德珍用盡心力、資金、人力,一次次受打擊。她的堅毅譜成苦難的樂曲,在生命中奏響。

輾轉流離之聲

孩子們在草坪綵排《小池國王》封箱演出。

校名「雅歌」義大利文「ARCO」意思是「弓」,代表四個深信的理念。Awakening:教育不是知識、技能的注入,而是品格的喚醒; Realization:實現,孩子所學的不該只是書中知識,而是用生命實現;Circumstance:環境,教學能夠感動人是因為有情境,沒有學習環境的學習不會生根;Offering:愛與榜樣,教育之道無他,愛與榜樣而已。

雅歌指的是透過教育追求生命的最高境界。「我的理念不是人本,我不想只是順著孩子的慾望滿足他,而是接納他的本相,提拔他進入人應有的榮美。」孫德珍說:「生命有弓才能瞄得準,才能射得遠,就像拉琴有弓,樂聲會悠揚。生命的榮美是流露出來的,不是刻劃出來的。」

1997年,雅歌在新竹芎林租了一塊校地,開始第一個學期。當時課程主題是「我們來改變」,孫德珍教孩子一起動手,教孩子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貴人,領養破舊的桌椅,為它們改頭換面,家長們齊心合力,一間學校儼然成型!芎林的雅歌歷經兩年,得到各界肯定,但法令上無法通過。

2000年,時任新竹市長蔡仁堅參觀雅歌,在四個小時的會談中,感動雅歌的教育品質,邀請雅歌遷校新竹市,市府努力尋找合適法規及校地協助立案。但困難重重,雅歌最終遷校到峨嵋山上,為了全力撐起雅歌,孫德珍選擇放棄公職,令許多朋友震驚。

九年一貫開始實施之際,舉國譁然,孫德珍所辦的雅歌卻博得教育界高度肯定,成為示範教學一員。香港教育界也親赴雅歌觀摩,邀請孫德珍赴港分享辦學心得。但峨嵋校地最終沒有通過立案,親師生為此不安,宜蘭縣政府與新竹縣政府同時提出公辦民營草案,雅歌受委託接受大坪國小公辦民營試辦計畫,將教師、學生併入大坪。

2002年,雅歌承接公辦民營,開學後,縣府宣布原校長無法調出,計畫主持人孫德珍被排拒在學校編制外,無主導權,只負責實驗計畫。兩校學生差異大,老師融合也有困難,孫德珍羸弱的身體不堪負荷,憂思成疾,心臟衰竭,被醫生警告必須停下工作。 2003年,孫德珍赴美休養,兩個兒子進入高中,五位來自台灣的雅歌孩子組成雅歌私塾,讓雅歌名字重現。

畫下休止符

2007年,孫德珍受聘回台北,在關渡基督書院發展品格教育一年。她想起曾對雅歌的孩子承諾:有生之年一定會讓雅歌復校,當時她健康日損,自覺時日無多,便返回新竹,借用新竹道禾小學的教室指導四位中小學生混齡學習,盡可能實現承諾。

2008年歲末,孫德珍被診斷出罹癌,被迫停下手上的工作。在幾位好友支持下準備復校,輾轉流離,先是遷校香山,又遷校頭份。2011年,奧地利政府邀請孫德珍赴歐,將雅歌列為辦學典範,孫德珍帶著31位師生遊歐洲五國交流,以為只要揚名奧地利,就可以讓雅歌獲准立案。然而,隔年雅歌仍未合法,經費卻已無以為繼,付不出薪水,老師也只能黯然離開。孫德珍在扛了千萬債務及身心俱疲的狀況下,宣布解散。
雅歌的最後一天,是剩下的17個學生自發性籌備的成果發表會,從主持、布置到投影片,都是孩子自己完成。那天正是孫德珍59歲的生日。當天的影片紀錄中,有流著淚的孫德珍,也有不失去盼望的孫德珍,她說:「我希望將來有一天,我們的孩子想到雅歌的時候,他們會記得,我給他們的愛與榜樣。我想這些都已經烙印在他們心裡,我也只有這個可以給他們。我相信他們即使離開雅歌,無論別人怎麼打擊他們,他們都要相信自己。」

《小池王國》重現

結束雅歌之後,孫德珍應邀到北部協助一些自學團體,並與家人創辦樂團,發展練琴系統。她也應佳音電台之邀,錄製了40集的「與聖經有約──孫校長談品格」,將聖經人物深入淺出講解明白,結合經典文學、品格觀念等。

「我在寫耶利米的時候,看到神如何培訓耶利米去教導百姓,我想到自己也是用一生在跟隨主成為一個師傅,很感動。」孫德珍談品格,不只是教導孩子與聽眾,也是她在生命幽谷時孕育出來的作品,更是神在曠野賜給她的安慰話語。「我常聽自己錄製的聲音都會流淚,就不再覺得自己苦了。」

2020年,因著《小池王國》即將在文化中心公演,孫德珍優雅但孱弱的身影又出現在大坪國小的草地上,她指導其他老師們進行場地的測量及規畫。三年前,應校長之邀,孫德珍回到大坪國小,重現《小池王國》。

孫德珍是雅歌的「貓頭鷹媽媽」,辦公室牆上有許多貓頭鷹裝飾,她微笑地說起故事。之前,有一些孩子不會乖乖進教室上課,要去校園找回來,有一天,她告訴他們要成立一個「菁英班」,問誰要進班來。有人報名了,她給他們一個資料夾,裡面裝學習單,外面可以貼貼紙。

一段時間後,「菁英班」有一個孩子明顯改變了。孩子的導師很好奇,於是問他:「你為什麼變得不一樣了?是不是因為貓頭鷹媽媽給你貼紙?」

孩子面有得色地回答:「不是的,我的老師心中有一本相簿,是專門放我最美的畫面,而且只放最好的。她給我一張貼紙,代表我存了一張美麗的畫面在她心裡。」

原來,當有孩子衝進教室時,孫德珍會說:「這是我認識的某某嗎?我記得他上次存在我心裡的照片不是這樣。你要我留著還是刪掉重新照一張?」孩子通常會主動要求老師刪掉,並修正自己的行為。

孩子是這麼對導師說的:「我願意變好,因為我好她都看得到!」

貓頭鷹媽媽還以貓頭鷹的英文「OWL」為小貓頭鷹們寫了一個貓頭鷹誓言。Offering(奉獻):我願意奉獻自己,成為別人的祝福;Wisdom(智慧):我願意追求智慧,成為別人的幫助;Love(愛)我願意被愛、愛人,成為別人的安慰。」

現在的大坪國小,老師們也給孩子貓頭鷹卡,讓孩子與老師立約。當孩子挑戰某一個品格,成功做到之後,就會讓老師簽名,叫「簽貓頭鷹」。

大坪的小貓頭鷹們學習奉獻、智慧與愛。

在苦難中遇見神

孫德珍對台灣教育問了幾個問題,然後用所有心力去尋找答案,並付諸實踐。30年的教育改革之路,在旁人看來似乎是飽受打擊、功敗垂成,但對她而言,卻是上帝在她獨自流淚時一步步帶領她的過程。

孫德珍的孩子曾經問她:「媽,神對妳那麼好,聽妳的禱告,妳可否為我禱告,請祂讓我看見,我就會信!」

孫德珍回答:「摩西也曾經要求神讓他看見,但人如果看見神,就會沒命,所以神用燃燒的荊棘給他異象(vision),讓他體驗神的同在。」

「要怎樣體驗神的同在?」

「透過苦難,但我捨不得你受苦才認識神。」

「有沒有什麼方法不要受苦就能看見神?」

「有,數算恩典。回顧生命中哪些事是不尋常卻為你一一出現,那些恩典就是神同在的證據。」孩子的問題對孫德珍來說不是神學,不是一個答案,而是無數苦難來臨時,一再選擇後累積起來的生命見證。

 

 家長劉曼肅看大孫老師 

她知道怎麼讓人跟著她

她是一個指揮家,拿起指揮棒的時候,知道每個聲部要怎麼配搭。大孫老師有絕對的準則,沒得商量,中原大學的合唱團在她的指揮下得第一名。 她知道怎麼讓人跟著她,讓人可以做到。
但是辦教育是政治、協調、人情世故,所以大孫老師特別辛苦。教育是要花很大的成本,20年後才知道結果,別人覺得不值得,但她就是去做了。

 

 關於《小池王國》 

蛻變不是死亡,而是重生

《小池王國》的前身,是孫德珍1982年在美國愛荷華大學時,與音樂研究所基督徒同學合辦的音樂佈道會。她當時負責用兩個布偶串場,在節目穿插之間分享重生的信息。當時這個故事叫做《大寶與福樂》,大寶就是蝌蚪(tadpole)的音譯,福樂就是青蛙(frog)的音譯。

多年後,這個寓言繼續發展成為一齣兒童歌劇《小池王國》,於1995年獲得第二屆雅歌小說福音舞台劇本獎。劇情一開場,在人類汙染造成各種奇怪疾病的世界,池塘裡的蝌蚪們也罹患了「蚪蚪癌」。接著出現許多豐富、鮮活的人物,彷彿是池塘裡的「仲夏夜之夢」。

池塘裡面的蝌蚪在他們的小世界中追求科技、新知,並不知道小池子外面的天空,也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對蚪蚪癌一症更是無解且感到恐慌。蝌蚪只要出現症狀,就會被隔離,因此沒有人知道患了蚪蚪癌的蝌蚪們後來怎麼了。

雖然蝌蚪們致力於研究、煉藥,想要治療蚪蚪癌,但他們出於一種對生命的無知,朝著錯誤的方向前進。直到一個從外面世界進來的青蛙「福樂」告訴他們陽光、乾地、空氣,還有蛻變!這一切超出蝌蚪的經驗與研究範圍,簡直叫人無法想像。福樂說「蝌蚪就是青蛙生的」,讓他們很驚訝!他們到圖書館仔細研究,與最有學問的梅校長討論這個話題。

緊接著,帶領研究的梅校長自己也開始出現症狀而被隔離。眾人慌亂之際找上福樂,福樂要眾蝌蚪不要哭泣,蛻變不是死亡,而是重生。正值此時,突然暴雨臨到,大水沖毀小池,大寶博士在朦朧中醒來,發現了乾地、太陽,還有其他晒乾的小蝌蚪。福樂在旁告訴這個經歷蛻變的小蝌蚪,這就是為什麼要重生的原因。最後,重生的小蝌蚪告別了小池王國,揮手道再見。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