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無可取代的工作

人工智慧(AI)的進步發展,為人類的生活形態帶來極大改變,小至網路社交平台上自動修圖、合成有趣照片的應用程式,大到自動駕駛的汽車甚至飛機,透過大量數據的分析與統計,AI都能做出精準判斷,甚至取代現有的人類工作。

生於台灣、成長於美國,曾任蘋果、微軟、Google等頂尖科技公司重要職務的李開復,在其《AI新世代(增訂版)》中就指出,如果有一份工作,大部分的決策都是重複且能快速做出正確判斷的,這些單一、重複、不需與人互動的工作,AI就可能透過大量數據進行學習,並且比人類做得更快更好。

反過來說,包括藝術創作、跨領域戰略思考、需要人際溝通、需要愛與溫度等類型的工作,則都是短期內AI無法取代的。有趣的是,以寫字為生的作家,過去在台灣傳統社會普遍不認為是一個能夠致富的理想工作,卻名列AI無法取代的工作行列中,包括小說家、劇本創作者等,都是未來不會消失的行業。

文字工作其實擁有相當悠久的傳統,從幾千年前人類把當時發生的事情用象形圖案刻畫在山洞裡開始,就啟動了文字不平凡的使命,包括後來記載人類歷史的書籍、宗教經典,現代世界的報紙、劇本、演說講稿,都是以文字為基礎衍生出來的產物。

台灣教會公報社自1884年巴克禮牧師啟用全台灣第一台印刷機、1885年創辦台灣第一份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報》(今《台灣教會公報》),始終堅持傳遞基督福音的好消息。縱使網路時代來臨,各種聲光影音效果成為吸引眾人目光的寵兒,文字仍舊在背後扮演不可忽略的重要角色。

2020年,因瘟疫爆發,導致全世界的經濟活動成長陷入停滯,日本東京奧運會也被迫延期舉辦,值得慶幸的是台灣政府與人民團結抗疫,在疫情陰影籠罩的烏雲中逐漸撥雲見日,在防疫新生活觀念的提倡下,教會活動也逐漸得以恢復正常。

今年的文字事工主日,台灣教會公報社以「堅持到底」做為主題,自詡身為傳播媒體以及福音事工機構,應該在這場防疫作戰中,扮演傳遞正確消息、振奮人心士氣的積極角色,正如主前490年的希臘小兵,拚死奔跑以傳遞消息,振奮了激戰中的雅典人,也成為日後馬拉松的起源。

自牧師巴克禮率領台灣的文字事工起跑開始算起,公報社已經跑了136個年頭,這雖然是一條漫長而艱
辛的路程,但是只要上帝國的福音有需要,未來還會繼續跑下去。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