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農法的保種小米收割 見證土地生命力

(相片提供/夏禾達利)

【邱國榮採訪報導】在新竹縣五峰鄉、尖石鄉推廣「自然農法」有成的Tayal(泰雅爾)中會Paga(媒源)教會執事Sayx Tali(夏禾・達利),去年與五峰鄉桃山國小合作,以自然農法方式進行保種小米的農耕計畫,小米經過時間成長,在今年入夏已經禾穗累累,並且於7月6日舉行收割祭。Sayx Tali表示,小米保種的過程可以讓族人的文化獲得到復振,而且對台灣島嶼有正面的影響。

Sayx Tali指出,許多泰雅爾族人沒吃過原生種的小米,甚至在這次桃山國小的收割祭中,有位90歲的當地耆老親口說出:「已經50年沒有吃到小米了。」令參與收割的小朋友與大人都感到震撼。不過,透過小米的開墾祭、收割祭、入倉祭等農耕過程,牽涉小米相關的族語詞彙與傳統知識,都從參與收割祭的耆老們口中陸續傳講出來,無疑是文化的復振與教育。此外,小米是旱地作物,在過去是台灣原住民族的主食,提供人體碳水化合物,營養價值也不低,就算因為氣候變遷,全球禾穀類糧食生產受到衝擊,ㄣ的小米也不會斷糧,可以因應糧食危機。

這次計畫不僅是保種,期待族人在日後長年,都可以吃到原生種小米所製成的食物與酒飲,同時也是保育。Sayx Tali說,種植小米就像似一艘聖經所講的方舟,那些原以為消失的原生雀鳥回來了,語言也回來了,傳統知識也傳承下去了;在這樣的過程中,令在當地國小與國中兼任民族教育老師的他感到振奮。

桃山國小的小米種植計畫目的是保種,共有6個品種的小米種子,其中包括跟部落慶典有關的年糕所需要的小米品種;外觀顏色偏紅的小米,主要應用於小米酒;也有婦女在坐月子期間所食用的小米,每個品種都有其各自不同食用的應用面向。Sayx Tali強調,小米耕作及形成生物鏈,跟他專長的自然農法不謀而合。大地是人類的養父母,化學肥料會破壞土壤,造成惡性循環。有機農法則需要較多的用水或用電,可是農業的本身應該是循環經濟,顧及到生態的自然農法就是循環經濟,這才是農業的大道。

(相片提供/夏禾達利)

Sayx Tali的妻子Yasin Ybox(雅信・以楓),記錄小米的保種已有4年。她說,氣候變遷對於山上從事自然農法的農夫們來說非常有感,據口述紀錄:「以前播種祭的時間是很準的,就是看山櫻花,萌芽表示春天到了,現在山櫻花卻亂開,它自己已經不知道現在該休息還是要甦醒。」她表示,以前四季的次序非常明顯,但現在春天與秋天不見了。不過,她也在氣候變遷的過程裡發現,傳統作物有強韌的生命力量,不需要外來的養分就能夠自然生長,並供給人類營養。

Yasin Ybox提到,在泰雅爾族群裡面,青壯的族人幾乎不熟悉小米文化,更何況是新生一代,因此要進一步認識小米文化,必須去挖掘長者們的知識。小米的原生品種非常多,但真正可以食用的並不多,因此她記錄的保種小米,目前只專注於可以食用的品種,而族人過去常食用的大概有6種,也在與桃山國小合作種植小米所進行的民族教育計畫裡。

Yasin Ybox說,保種小米的紀錄,除了記錄族群的農業知識外,還發現土地真的是有生命力、充滿著力量。因此,她最大的心得是:「要善待土地、要敬畏土地,是在記錄的過程中最珍貴的體會。」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