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文字事工 讓福音傳播無遠弗屆

台灣教會公報社見證上帝同在 發行多樣化刊物 全方位滿足不同需求

【林婉婷專題報導】為今年「文字事工奉獻主日」,台灣教會公報社推出3部影片,分別為《公報社願你平安──使命篇》《公報社願你平安──傳承篇》及分台語、華語版本的《請安影片》。

在《公報社願你平安──使命篇》中,呈現高屏地區記者的工作樣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樣貌多元,有在田野間、海邊或城市不斷與傳統信仰對話的平地教會;也有位在高山、成為族人生活中心的原鄉教會。

由於教會界活動多是週末舉行,因此常有時間重疊、記者不得不「趕場」的情況,可能上午還在山上,下午就要到市區。以高屏地區記者居住的屏東市為起點,目前去過最遠的是Nanpu(南布)中會Ma sing ha lan(大光)教會,單程93公里,其次是Payuan(排灣)中會Sikimung(石門)教會,單程85公里。路途雖然遙遠,有時還得面對暴雨、冷氣團或豔陽,但記者每次拜訪都能及時聆聽各教會發生的動人見證,這不只是某間教會的故事,更能帶給無數讀者與眾多教會參考與鼓勵。

影片最後,則感謝眾教會為記者們出入平安代禱;每次遭遇挑戰與靠主得勝的經歷,都提醒著記者:能從事文字事工並不是出自人的意志,唯有上帝使用才有可能成就。

《公報社願你平安──傳承篇》訪問Payuan中會Tjavatjavang(達瓦達旺)教會牧師Ljumeg Patadalj(蔡愛蓮)和新竹中會墩仔腳教會牧師李君益,談母語事工的心得。曾在2018年與公報社合作、推出族語繪本《秋古秋古與卡拉魯拉魯》的Ljumeg Patadalj強調,語言能帶出文化意義,基礎要從小朋友開始建立。李君益稱:「語言是教會的一條血管,不能斷。」墩仔腳教會的青年們於2019年熱情響應公報社「手抄獻身文」活動,藉此重新認識白話字。

《請安影片》中,公報社社長方嵐亭牧師指出,10年前公報網站TCNN上架,透過網路傳播強化文字的力量。公報社副總編輯陳逸凡提到,網站讓讀者能透過電腦、手機等工具,更即時閱讀新聞。

「網路的發展,讓人更容易接觸到新知識。」公報社董事長蔡政道牧師說明,公報社持續經營這個領域,「讓新時代的人,透過新媒體接觸到福音、真理。」他坦言,經營上雖有困難,但公報社要繼續堅持,並將營運面擴大,深入更多元階層。例如片中拍攝眾人熟悉的《耕心》週刊,除了夾在主日禮拜週報裡,墩仔腳教會也作為青少年團契導讀素材。

台灣社會從高壓禁言走向自由發聲,現代人享有生活、言論與信仰自由。陳逸凡表示,公報社與許多長老教會牧長們都曾參與爭取權益的過程,「我們從公報社的歷史,就可以看見上帝與台灣人同在的歷史,所以《教會公報》的使命是延續紀錄,讓台灣人的歷史可以繼續書寫下去。」

「公報社雖然一直不是最有錢的,也不是最多人看的,但我們的紀錄和見證一直存在。」陳逸凡點出,這之中除了上帝保守,還有許多關心文字事工的弟兄姊妹奉獻、支持。蔡政道感謝各界對公報社的關懷,「藉著文字傳播事工,可以趕緊將福音傳出去,讓還未認識耶穌基督的人接觸到福音消息。這是我們可以一起參與的事工。」


《甜蜜親子報》發行第100期

 

 

【張原境專題報導】為讓《台灣教會公報》的內容可以與時俱進,接觸更廣泛的閱讀族群,2011年「TCNN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上架,讓讀者不只讀紙本報紙,也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到《教會公報》的新聞。2012年耕耘低年齡層,另獨立出刊適合7至15歲兒童及青少年閱讀的《甜蜜親子報》,鼓勵基督徒父母與教會主日學老師一起陪同閱讀,從中尋求智慧、自小扎根信仰。

《親子報》每個月月初發行,目前發行量約1萬2000份,內容結合信仰與生活,使用大量圖像編排設計,全彩印刷。期盼孩童不僅自己閱讀,養成讀報習慣,亦可拿到學校或社區與同儕分享,讓《親子報》不只是兒童讀物,更成為宣教與傳遞福音的窗口。

《親子報》共五個版面,內容幾經更迭,各版面有不同訴求。主編方雅惠表示,為培養孩童本於聖經的世界觀,頭版「童來讀新聞」談論時事,觸及社會議題,希望孩童從小學習關心周遭環境;「耶穌在哪裡」用聖經神學角度講聖經故事,帶領孩子從舊約認識耶穌;「繪本異想國」以信仰的角度解讀繪本故事,兼培養欣賞藝術能力;「信仰好生活」開放孩童、父母投稿,並鼓勵孩子提出信仰問題;第五版隱身在同時出刊的《教會公報》13版,則有「兒童要理問答」與「和孩子聊信仰」兩個專欄輪流刊登,著重親子共讀,彼此對話。

今年7月恰巧為《親子報》發行第100期,做為免費贈閱刊物,一路走來全倚靠上帝恩典。台灣教會公報社特別將人氣專欄「繪本異想國」重新編輯、增加文章後集結出版《上帝一定有辦法:繪本裡的信仰微光》,以「陪伴」為核心任務,期盼為親子打造為期一年的每週「聊療」時光,爸媽可以每個禮拜至少陪孩子讀一本繪本。

 《上帝一定有辦法》  為針對基督徒父母設計的繪本導讀,主編、作者之一江玲承(布瓜)表示,市面上雖不乏介紹繪本書籍,但連結繪本與信仰少見,此書特別配合學校行事曆及教會節期選書,貫串信仰、家庭、人際、學校四大主題。

 

除內容與信仰連結,此書尚有許多貼心設計。江玲承(布瓜)表示,亦附主題相關經文,設計問題幫助親子互動,並不時提供家長「悄悄話便利貼」傳授教養祕訣,「繪本不是只有小朋友能閱讀,家長也能從中感受,有所收穫。」書末更放入多達104本延伸閱讀書目,盼能成為親子共讀的幫助。

江玲承表示,為給予讀者豐富的內容,書中搭配繪本圖片,採全彩印刷,先後聯絡至少24家出版社,逐家簽授權合約。她更提及,要在不脫離繪本的故事脈絡之下,找到與信仰接軌的切入點,是撰寫過程中感到最花心力與時間的部分,往往需要耐心禱告、等候。將專欄集結成書的想法已有兩、三年,很高興今年終能付梓,盼能成為親子共讀的幫助。


                          《上帝一定有辦法》摘錄試讀                           

夏天的滋味

 

 

《媽媽,買綠豆!》文/曾陽晴 圖/萬華國 信誼出版,2008

一切疆界都是祢立定的,夏天和冬天都是祢制定的。(詩篇74篇17節,新譯本)
凡事謝恩;這就是神在基督耶穌裡給你們的旨意。(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18節)
其實敬虔而又知足,就是得大利的途徑,因為我們沒有帶什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什麼去。只要有衣有食,就應當知足。(提摩太前書6章6~8節)

熱的夏天到囉!是否曾在炙熱的天氣裡,吃上一碗冰涼又綿密的綠豆湯呢?這次介紹的繪本,充滿綠豆湯甜蜜的滋味,邀請大家一起來品嚐!

一早,媽媽帶著阿寶到市場買菜,途中經過雜貨店,阿寶被裝滿五穀雜糧的箱子吸引住了。他每一次經過雜貨店都要說:「媽媽,買綠豆。」看見媽媽順利買到綠豆,阿寶心裡開心極了!

一到家,阿寶立刻熟練地拿出大鍋子,媽媽把綠豆倒進去後,阿寶再將鍋子搬到水槽裡,加水浸泡。接著媽媽忙著一邊煮湯、一邊熱鍋煎魚,阿寶則在旁一邊玩著小火車,一邊心急地觀察著綠豆有沒有膨脹。等到飯菜煮好,綠豆也因泡水變大,媽媽便將鍋子移到瓦斯爐上,開火煮綠豆湯。阿寶雖然跟媽媽吃著午飯,心裡卻記掛著綠豆湯,眼光總是時不時看向瓦斯爐。也多虧他一直盯著,才能及時發現綠豆湯已經煮沸,從鍋子裡冒出來了!

媽媽熄了火,往熱騰騰的鍋子裡加上一大匙砂糖,調味後的綠豆湯飄出了甜甜的香味。阿寶喝了一口,嗯,甜蜜的滋味在嘴裡化開來,真是美味極了!

等待綠豆湯冰鎮的時間裡,阿寶先幫忙媽媽收拾碗盤。不過調皮的他,已經偷偷嚐了好幾口啦!盛夏的午後,涼涼的風吹來,阿寶和媽媽坐在門口的階梯,開心地笑著,品嚐著冰鎮後的綠豆湯。

剩下的綠豆湯怎麼辦?這一點都難不倒媽媽,她用調羹仔細地裝進了冰塊盒裡,成了綠豆冰。這時阿寶在菜籃旁發現了一顆綠豆,身經百戰的媽媽,轉身就從櫃子變出玻璃罐與鏟子,到院子裡鏟些土放進玻璃罐,再將綠豆埋進土裡。在阿寶一天天的期待下,綠豆終於發芽了!阿寶和媽媽一邊觀賞著青翠的綠豆芽,一邊吃著可口的綠豆冰,共享悠閒的時光。

《媽媽,買綠豆!》以貼近生活的食材為主軸,描繪安穩的日常時刻。故事裡,沒有在文字描述中現身的父親,以晾在戶外的衣服悄悄暗示了他的存在。外出工作的父親,與一天到晚在家、抓緊時間處理大小事情的母親,是過往社會中常見的家庭角色。販售綠豆的雜貨小店,在今日社會中已不常見。母子倆幸福喝著綠豆湯的畫面,傾瀉而出的和樂舊時光,喚起許多人童年的回憶。從插畫細節中,細細琢磨過往時光珍貴的日常,讓現代社會已不重視的「生活感受」成為重心,這是《媽媽,買綠豆!》雖已出版達12年,仍年年長銷的原因。

而無論時代如何演變,每個年代的母親為孩子付出的心都是一樣的。從孕育嬰孩在肚子裡開始,母親的一生就與孩子牽絆在一起。當媽媽的,不只提供孩子生活所需,還必須引導孩子走正確的路、作孩子的榜樣。媽媽的工作包含各種層面,沒有使用手冊、沒有標準流程,價值更無法用金錢衡量。綠豆播種、灌溉、成長的過程,隱喻孩子在母親悉心養育下長大。要使綠豆順利發芽,除了按時澆水、充足的陽光,還得注意不能曝晒太久,以免枯乾。植物的成長需要按部就班,更何況是養育一個孩子呢?

夏天到了,一碗綠豆湯,表達的不只是母親對孩子甜滋滋的疼愛。故事畫面中,在孩子愜意玩耍時,一旁就是依然操持著家務、忙碌的母親身影,這告訴我們,當品嚐一口一口的綠豆湯,也是品嚐著母親帶著汗水、淚水交織而成的辛勞。(文/桃樂斯)

●親子Think Think
1.你們家也做過綠豆湯嗎?和阿寶一樣,找一天從泡綠豆開始,試試看吧!除了綠豆之外,還有哪些豆子可以煮成湯?
2.再重頭讀一次繪本,這次先不要唸故事。每一頁仔細看看,媽媽在做什麼?接著轉換視角,再仔細瞧瞧,每一頁的阿寶在做什麼?有沒有什麼新發現,是在第一次讀故事時沒有注意到的呢?
3.在你們家,誰負責外出工作?誰負責處理三餐、洗衣與打掃呢?這樣的分工,對你們家而言,大家都喜歡、滿意嗎?為什麼?
4.如果在家中,要分別選一個代表媽媽、爸爸、孩子的物品,會是什麼?有什麼物品是一看到就會聯想起對方的呢?

                          《上帝一定有辦法》摘錄試讀                           

學習愛的語言

《爸爸,你愛我嗎?》
文圖/史蒂芬.麥可.金  譯/余治瑩  三之三出版,2000年

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像金蘋果鑲在銀的器物上。(箴言25章11節)
孩子們,我們愛人,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動和真誠上表現出來。(約翰一書3章18節)
神愛世人,甚至把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章16節)

愛的大、小讀者,你們如何對喜歡的人表示情感呢?我們來讀關於一對父子的故事,一起來學習向爸爸及家人說出愛的語言。

但是,感覺似乎有點不太對勁呀!從封面開始,這一對父子背對著背,各自做著自己的事。兒子放著風箏、爸爸看著飛機,表情還有點憂愁……而故事是這麼說的:「從前,有一個男人。」畫面上的爸爸正獨自一人坐在椅子上看著書。「他有一個兒子,兒子很愛他。」另外一頁,則畫著獨自一人正在放風箏的兒子,風箏上用蠟筆寫著小小的「Dad」(爹地)。他們各自做著自己喜歡的事。

接下來,爸爸在陽台上,對著盒子仔細打量、思考。「他很愛盒子。」書上緩緩地說著。這就令人好奇了,不禁讓人想問:那爸爸是不是愛盒子勝過兒子呢?結果下一頁就告訴我們,其實「這個男人也愛他的兒子。可是他不知道該怎麼告訴兒子。」畫面上,爸爸坐在大盒子上低頭看著小盒子,眼光始終沒有落在兒子身上,兒子則拉著玩偶在遠方玩耍著。在這裡,作者透過精心設計的構圖,讓讀者在視覺上將兩人連成了一線。

爸爸思索了很久,想到了……「於是,他用盒子做了很多好玩的東西,送給兒子。」爸爸有一雙巧手,他會蓋城堡、做飛機,還能在兒子的朋友來玩耍時,不停地變出箱子。整個故事中,爸爸和兒子彼此都沒有對話,只會做盒子給兒子的爸爸也因此遭受鄰居的嘲笑和不解。但從「大家,都覺得這個男人很古怪。」這一頁開始,爸爸和兒子不再各自埋首自己的世界,兩個人開始一起玩耍、一起玩爸爸做給兒子的紙滑板車……。看到這裡,我們知道,這位沉默寡言的爸爸,已經找到了自己的特殊方式對兒子說:「我愛你。」

愛的表達不只有一種方式。有人把人際之間常見的「愛的語言」分為五種:肯定的言語、精心的時刻、接受或贈與禮物、服務的行動、身體的接觸,這些語言常常可以多元表達。例如,有些家庭重視吃飯,外出念書的孩子回家時,便會煮一大桌孩子愛吃的美食,這就是在精心的時刻以服務的行動表達愛。有些家庭則是重視肢體的接觸,相互牽手、擁抱是他們表達愛的方式。繪本中的爸爸不擅言詞,卻擅長做東西,他做的東西為孩子和孩子的朋友帶來樂趣,是服務的行動。

你知道每位家人最喜歡哪一種愛的語言嗎?現在是暑假,不如可以好好觀察,想想如何對家人訴說各種愛的語言。(文/布瓜)

 ●親子Think Think
1.在故事中,這位爸爸就像紙箱設計師,為孩子打造各式紙箱。有些人的爸爸則像哆啦A夢的口袋,不管何時都能變出孩子需要的東西。爸爸對你而言,像什麼呢?試一試,使用形容詞或人物代表,一起討論看看。(有些家庭可能因故沒有父親角色,可以用身邊最親近的成年男性角色代替。)
2.你怎麼表達對家人的愛呢?家人喜歡你的方式嗎?你知道每一位家人喜歡哪一種「愛的語言」嗎?
3.「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像金蘋果鑲在銀的器物上。」(箴言25章11節)我們生活中是否較少出現肯定的言語呢?在父親節這一週,試著練習這種「愛的語言」?我們能對爸爸或其他家人表達哪些肯定或讚美的句子呢?
4.聖經中,上帝如何以父親的形象表達對我們的愛?找一找,舉出幾個例子。
 ●悄悄話便利貼 
我們對天父的感受與認識的形像,大多受到生活環境中常見的男性角色影響。若我們身邊的男性角色較多是權威型,就容易認識上帝的威嚴,而較缺乏恩典、慈愛的一面。當我們說神愛世人,有時會誤把上帝表達成是縱容孩子胡作非為的父親;當我們說神恨惡罪,有時也不免將上帝描述為極嚴厲的長者,這些都與我們在生活周遭其他男性的互動有關。然而,公義與愛,兩者皆是上帝的屬性,缺一不可。帶著孩子一起禱告,別讓我們對神的認識侷限在自己的過往經驗、家庭背景中,而是透過讀經、禱告、肢體討論,一起真正認識祂。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