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原民青少年談少年新眼光

Image by Clker-Free-Vector-Images from Pixabay

◎Umav Ispalakan

Nanpu(南布)中會邁入第26年,許多會友居住於Namasia(那瑪夏)和Ngani(桃源)山區,歷經風災和水患,也倚靠信仰度過創傷,留下許多感人的生命見證。身為布農族人,我抱著特別感恩與謙卑的心情,參與Nanpu中會青年部門徒訓練會,分享《少年新眼光》文字事工和處境化讀經的運用。

《新眼光讀經》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推動許久的運動,是一種關注底層人民和受苦者的釋經方式。處境化(contextualization)的精神,則是牧師黃彰輝所提倡,在自身處境中做出回應基督信仰的詮釋。營會中,我以台灣的真實歷史做為開場,向原住民青少年舉了1988年玉神師生、城鄉宣教協會(URM)成員「拉倒吳鳳銅像」的事件,以及當時還是神學生的布農族人Kavas Takistaulan堅持以母語布農語應訊,迫使法院聘請布農語翻譯,促成台灣法院首次使用台灣原住民應訊的紀錄。

推倒殖民神話、堅持使用母語,這是一群基督徒在讀經、祈禱中領受新眼光,看見族人受苦的處境,因而勇敢回應信仰的行動。這是在處境中詮釋信仰的見證,也是屬於台灣的故事。「但是這些重要的故事,我們知道嗎?聽過嗎?」我望著青少年,他們似乎感到被激勵,卻也露出漠然、見外的表情。對這些歷史陌生,並不是他們的錯。而是提醒這一代的我們,要繼續努力訴說這片土地上的見證,這也是文字事工的使命,也是《少年新眼光》的立場。

當然,有多少種處境,可能就會有多少種詮釋,這並不是壞事。看見自己與他人的差異,才有更多交流與對話的空間,而不流於一言堂。我也提醒青少年,每個人都有意識型態,完全的客觀中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承認自己戴著有色眼鏡,因此別忘了謙卑留出空間給他者,出發點、過程和目標,都必須聚焦在基督的愛與和解中。

基督徒曾經犯過許多錯,以宗教名義剝削他者的問題層出不窮,包括過去殖民國家的傳教師打著上帝名號,汙衊原住民族的文化、實施種族清洗;倫敦曾出版《奴隸聖經》,篩選聖經經文以合理化白人對非裔美國人的奴役等;台灣亦有教會打壓原民傳統文化的事件。正視而非忽略這些歷史,將幫助現在的我們建立議題意識,不讓過往的壓迫重蹈覆轍。一如神學家崔菲莉(Phyllis Trible)所提醒的「我們必須摔跤」,和霸權摔跤,和陋習摔跤。從台灣的處境回應聖經,傾聽受苦者的聲音,願青少年勇敢思辨和詮釋信仰。 (作者為《少年新眼光》執行編輯)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