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av專題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之2020年都市宣教陪伴方案事工研討會,於7月8至10日在台南富信大飯店舉行。談論都市原住民教會的困境與展望,並提出各族群中區會的都原宣教陪伴方案評估報告。都宣陪伴計畫為總會助理總幹事、原宣傳道幹事’Eleng Tjaljimaraw(高天惠)主責推動,由2016年簽訂都宣陪伴方案的教會與夥伴教會報告方案執行過程與階段性成果。

原宣主委Fuyan Suda(張培理)以「廣傳福音」為題證道,從馬太福音28章中耶穌差遣門徒「使萬國萬民都作我的門徒」,勉勵眾同工拓展宣教事工的廣度與深度,亦要有彈性與創意來因應都市環境,使福音能確實深耕都市族人心靈,讓信仰落地生根、遍地開花。他也指出,都原教會要牧養的族人相較於原鄉部落更為複雜,甚至教會中並非只有單一族群的會友。因此,都原事工往往必須關心多元的聲音與跨族群宣教,配合社區的需要做福音的事工,矢志成為族人的祝福。他也期許都原教會能自許為「福音的廣場」,讓人們能夠在一週忙碌的工作之後,來到教會,在上帝的話語與弟兄姊妹的愛中得享安息,使身心靈重新得力。

(攝影/Umav)

‘Eleng Tjaljimaraw回應,教會對於族人就如同是「家」一樣的地方,無論在原鄉或都市,永遠點上一盞燈(十字架的燈),溫暖地守候族人。

Payuan(排灣)中會Nanyuan(南原)教會牧師Zulepaw Tjarupelan(盧玉香)分享到,Nanyuan教會曾一度瀕臨關閉、付不出牧者謝禮等窘境。2003年,她向中會申請五年牧養事工推動計畫,開始進行短中長程的計畫,執行認同、委身與成長的目標,使教會逐漸穩定成長,更在眾會友的團結努力下,購置土地建設教堂,建立了安身立命之處。她也用心設計週報聯絡簿、牧者專欄,讓會友能夠充分理解牧師的想法,並且實地探訪工作環境,與會友建立深厚關係。積極辦理門徒訓練,透過聖經課程裝備信徒。更設計每個月一次的「文化主日」,以不同族群的母語、歌曲、衣飾呈現於禮拜中,欣賞與認識不同族群的文化,達到多元族群共榮的願景。以「重視聚會」「門徒訓練」及「持續作夢」作為總結,期許Nanyuan教會不僅有穩定的牧養品質,更願意繼續開拓與陪伴其他小型教會。

Payuan中會Vusam(福山門)教會牧師Tjuku Rupaljangan(段賽英)分享,教會前身為Kuabar(古華)教會分會。源起於80年代,一群在台南生活的古華部落族人一同尋找聚會之處,幾經遷徙後在永康建立Kuabar教會分會,並於2016年獻堂命名為Vusam教會。在排灣族語中「vusam」是「小米的種子」及「頭目家族的長子」之意,如同期許著族人靈命在此地發芽、成長茁壯。她指出,在台南市目前有四間原住民長老教會,包括Nanyuan教會、Vusam教會、Ngudradrekai(魯凱)中會Nankai(南凱)教會以及Nanpu(南布)中會的Kui-Nung(歸農)教會,常常進行聯合事工、彼此支持和關懷都市族人。


藉SWOT工具爬梳問題
助教會找出困境與機會

總會教社幹事林偉聯(攝影/Umav)

【Umav專題報導】7月10上午原宣都宣陪伴方案事工研討會中,總會教社幹事林偉聯帶領與會者運用SWOT工具分析都市原住民宣教牧養的策略,藉由各面向的分析,顯示出原鄉部落教會與都原教會的不同之處,幫助牧者與會友正視所處教會的困境與機會,提出具建設性和配合處境的宣教策略。林偉聯也以自身教會關懷外籍移工的事工的經驗為例,指出移工離鄉背井打拚,教會成為關懷和凝聚這些群體的平台。原住民族人遷徙至都市生活,也猶如亞伯拉罕離開本族本鄉,教會要陪伴族人倚靠上主帶領,走上蒙福的道路。

經過眾人集思廣益,有了以下看法:都原教會相較於部落中的教會,優勢(Strenth)在於資訊較容易取得、社福資源相對完善;劣勢(Weakness)是會友流動率大、缺乏母語環境;機會(Opportunity)是就學、就業、就醫相對山上方便,以及位在都市社區中,可藉由文化特色辦理活動吸引群眾、進行跨族群宣教;而潛在威脅(Threat)則包括環境複雜、鄰里噪音問題、文化衝突和歧視問題等。林偉聯強調,各教會當然各有不同的影響因素和課題,SWOT分析是提供一種爬梳問題方式,讓教會能夠正視自己所處的環境。過去在部落的牧會方式,必然無法因應截然不同的都市環境,SWOT分析法幫助教會對應問題,並且看見宣教的機會並強化優勢。

綜合回應時間,由各族群中區會議長分享都宣方案的評估報告。泰雅爾(Tayal)中會議長Hola Yumin(江瑞乾)分享到,中會正在推動大手牽小手計畫,鼓勵大型教會支持小型教會的宣教事工。總會助理總幹事、原宣傳道幹事’Eleng Tjaljimaraw(高天惠)於座談尾聲總結回應,宣教依然是教會的重要使命,除了回應不同處境、不同族人需求而提出牧養策略,教會更要不停成長,願意繼續去陪伴更多有需要之處。


排灣中會彰鳳教會×彰化中會彰山教會度難關 彰山攜手彰鳳

Payuan(排灣)中會Cevung(彰鳳)教會傳道師Ljuzem Tjulaulauzan(魯真‧都勞勞贊)(相片提供/Ljuzem Tjulaulauzan)

【Umav台南報導/攝影】Payuan(排灣)中會Cevung(彰鳳)教會傳道師Ljuzem Tjulaulauzan(魯真‧都勞勞贊)報告總會原宣都市宣教陪伴方案的計畫執行與階段性成果。她以SWOT分析教會內部與外部的優劣勢、威脅與機會,並提出新的展望:「『新』意謂著具備生長的可塑性與創意,猶如一顆種子。」

Payuan中會牧師Kivi(黃麗英)和Kuljelje(謝天賜)很關心在彰化生活的屏東滿州鄉八瑤部落排灣族人,逐漸招聚信徒聚會後,2016年於彰化設立Cevung教會。當年甫從神學院畢業的Ljuzem Tjulaulauzan,也從此接下開拓與牧養都市族人的服事,Cevung教會也與彰化中會彰山教會簽訂夥伴關係。

Ljuzem Tjulaulauzan分享到,起初就面臨聚會場地和經濟資源有限的難題,所幸中會致力協助,以及夥伴教會彰山教會的關懷與資助,讓Cevung教會度過難關,信徒能安定聚會。她也指出,在都市牧養族人、平日的探訪關懷與陪伴禱告、穩定的家庭禮拜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事工,能使牧者更加了解會友的生活需求,以信仰彼此勉勵成長。

Ljuzem Tjulaulauzan分析,Cevung教會的優勢在於信徒背景的同質性高(八瑤部落族人),能進一步讓信仰與文化對話,提出有創意的文化分享事工;教會有許多兒少青成員,更是未來的培育對象;教會位於生活機能佳的發展型社區,也是都市原住民聚落。而事工發展的機會,則能簽訂都原發展方案等。面對經濟劣勢與社區環境的潛在威脅,她以信心的口吻回應,相信威脅也是轉機,教會已針對現有問題繼續提出行動策略,包括鼓勵會友更加認同原民身分、推動族語,舉辦理財講座,並且持續輔導族人戒除酗酒、賭博等風氣,使教會成為都市族人心靈安定的家鄉。

Cevung教會的都宣夥伴教會是彰山教會,雖然是平地教會,但成員大多是原住民信徒。彰山教會牧師陳信良以自身經驗分享到,許多族人在都市謀生的過程相當艱辛,牧師如果只待在教會裡,就無法看見信徒在哪裡,也看不見他們的需要。因此他實地探訪會友後,不僅創辦原住民關懷協會,還成立一間照顧原住民生計的環保公司。彰山教會成立初期,曾經連傳道人謝禮都無法支付,如今已成為宣教結合產業、用關懷活出信仰的都原教會。彰山教會以自身見證鼓舞著Cevung教會,也以實際行動支持。陳信良表示,身為平地牧者,牧養原住民族的過程中有許多反省,也認識原民文化的美好。

彰山教會牧師陳信良。(攝影/Umav)

陳信良表示,都原教會所推動的是多元的宣教工作,肯定Ljuzem Tjulaulauzan服事的用心。他也期許以「都市部落化/部落都市化」的精神來牧養原住民教會,使族人就算處在都市中,依然能保有原住民族身分認同,讓福音有多元發展與對話的空間,並保存和傳遞原住民族的文化。


魯凱中會屏南教會×屏東中會麟洛教會  有盼望 屏南恩典相隨

屏南教會牧師Pelenge(陳松得)。(攝影/Umav)

【Umav專題報導/攝影】Ngudradrekai(魯凱)中會屏南教會於2016年設立,並與屏東中會麟洛教會簽訂宣教夥伴關係。「感謝上帝讓我們有機會搭上這班列車!」屏南教會牧師Pelenge(陳松得)感謝總會原宣傳道幹事’Eleng Tjaljimaraw(高天惠)積極牽線,以及Payuan(排灣)中會總幹事Ljegean Tudalimaw(樂歌安‧督達里茂)的協助,使屏南教會設立之初便透過都市宣教陪伴方案與麟洛教會建立宣教夥伴關係。

Pelenge指出,原本Ngudradrekai中會是想在高雄岡山設立教會,然而在實地走訪後,發覺屏東南區有都市族人的需要,因此在上帝奇妙的帶領下,開設屏南教會。回想當初,他表示,屏南教會的成長過程比較特別,2016年9月18日先在永達技術學院內咖啡館成立教會、牧者就任,再開始招聚會友。接著10月8日舉行屏南教會首次的主日禮拜。後來該學院停辦,教會幾經遷徙,最後於2018年1月1日移至內埔鄉黎明村的現址,同年10月Pelenge牧師盡程退休,但仍持續關心教會的發展。他說,對於教會的成長一直抱持著「未來不是夢」的態度,中會也一直扶持著屏南教會。

Ngudradrekai中會總幹事Palri Aruladenge(盧天武)(攝影/Umav)

Ngudradrekai中會總幹事Palri Aruladenge(盧天武)回應,中會都市宣教策略,主要由三股力量推動,其一是早從1980年代便開始推動都市宣教,在都市設立教會,回應族人需要;其二是2010年起Ngudradrekai族群區會升格為中會,並決議回應2010年總會所提出的「一領一‧新倍加」事工,促成推動支會升格堂會以及設立新教會;其三便是總會原宣的都市陪伴方案。

屏南教會設立初期,Pelenge便做過實地環境調查和SWOT分析,與總會原宣同工和中會同共議牧養策略,提出宣教事工與產發事工,包括2017年,Ngudradrekai中會在永達技術學院開設產銷班示範農場等。1989年10月21日,魯凱族教會從Payuan中會獨立成為「Ngudradrekai區會」,2010年6月Ngudradrekai中會成立,當年已有Alrisapesape(磐石)、Acilai(活水)、Berai(活泉)、Niake(永生)等,6間位在都市區的教會。

Ngudradrekai中會議長Ripunu Palriuma(王明忠)(攝影/Umav)

Ngudradrekai中會議長Ripunu Palriuma(王明忠)肯定都宣陪伴方案帶來不同族群彼此扶持的果效,「平地的教會跟原住民不是脫節的,我們都是上帝的教會。相信上帝一定會加倍賜福。」他也以自身牧會經驗指出,小型教會不要妄自菲薄,依然可以為他人服事,成為有能力的教會。

‘Eleng Tjaljimaraw指出,目前原宣正積極推動的「都會區宣教合作陪伴方案」透過原宣的實質調查和資源牽線,陪伴各原住民中會、區會推動都市宣教工作,也努力連結與非原住民教會成立夥伴宣教團隊,共同尋求可及性、可變性及可行性高的都會原宣教事工計畫。為改善都原流失情況與強化養關懷事工,總會原宣也藉由該方案,鼓勵原住民中區會與平地教會合作,一同來開拓或關懷都原教會。2016年就有4個中會配合此方案在都會區設立教會。自2017年起,Tayal(泰雅爾)中會、Truku(太魯閣)中會、Cou(鄒)區會、Pinuyumayan族群區會都有意開拓都原教會,並參與此方案。


中布中會麥寮恩惠教會×中布中會東埔教會  做特色 麥寮恩惠滿滿

傳道師 Ngian Takiludun(王建華)(攝影/黃政凱)

【實習記者黃政凱專題報導/攝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主辦「2020年原住民都市宣教陪伴方案事工研討會」第二日,Bunun Ciubu(中布)中會Bukzavan(麥寮恩惠)教會傳道師 Ngian Takiludun(王建華)透過SWOT分析方法論報告這四年陪伴方案的執行經驗。內容包含分析教會內外部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探討;教會與座落地區之關係;會友多元族群的了解,與這四年實際執行方案情況。一路搭配的夥伴教會是Bunun Ciubu中會Tumpu(東埔)教會,該教會長期透過事工的連結、經費、修繕與立即性需要額外補助等,不遺餘力的陪伴Bukzavan教會。

Ngian Takiludun指出此陪伴方案有它的難度與可行性,如何在這交叉點中,找到教會扎根於本地的方法,是很重要的。他首先初步了解教會內原住民族群也有多元族群的現象,進而分析教會的優勢,發現教會座落地理位置較靠近六輕工業區,且外移至此工作者占大量的比例。而針對原住民於六輕工業區工作的數據分析中,他評估原住民在六輕工作約有兩、三千人。但這也相對劣勢,原因是外移至此工作者大多是短期寄居。以一對年輕夫婦為例,在來到這裡有很好的穩定聚會和奉獻的狀況,但兩個月後就離開,因為工作負擔太大,而轉換跑道。

Ngian Takiludun在分析過程裡與教會長執同工討論,發展出五個異象行動發展策略:「門徒訓練,信仰靈命扎根;恩賜培育,信仰世代傳承;傳播福音,資源整合社區;關係連結,探訪關懷事工;建堂負擔,小錢運動委身。」其中分享提到青年培育,藉由發展青少年音樂養成計畫,與社區結合,費用約要10萬元,起初沒有這麼多的錢,但從3月至今已經募款快一半,可以看見教會資源連結的重要。從3月開始啟動計畫,最後舉辦成果展,這四個月除了看見小孩的成長,更強化教會間彼此扶持的力量。也與Tumpu教會的兒童主日學夏令營結合,體驗都市教會與部落的不同,促進雙方的文化交流。

Tumpu教會牧師Supina Nakaisulan(蘇畢娜‧那凱蘇蘭)(攝影/林宜瑩)

Tumpu教會牧師Supina Nakaisulan(蘇畢娜‧那凱蘇蘭)回應表示,這四年有看見這方案很棒的成果,但也會產生四年到期後續的影響。第一,每年都會撥20萬事工費補助Bukzavan教會事工與修繕教會的硬體建築臨時款項,這些補助都將因為合作到期而停止,沒有延續。而會友的收入還無法去支持整間教會財務上的需要,教會財務屆時將面臨缺口,會是個考驗。第二,因Tumpu和Bukzavan教會距離太遠,所以很難有密集性的互動與幫助,距離會產生方案的侷限性,期待找到可陪伴之鄰近教會。第三,在關係上有認定錯誤的概念。因Tumpu教會好像會被定位成母會的概念,但其實是夥伴教會的概念。以上的影響讓Bukzavan教會有成為孤兒的感受。她期待回歸中會管理時,能考慮陪伴的延續性及發展,來幫助被陪伴的都市教會財力穩定至經濟可獨立時,讓以上情形被解決,也成為此方案在實際執行的重要經驗,未來可以進一步的思考和解決。


布中新香農教會×新農教會×竹中新竹教會  相扶持 新香農有信心

Bunun(布農)Sin-siangnung(新香農)教會駐堂牧師Pima Tansikian(畢瑪˙坦西給安)(攝影/孫少汶)

【實習記者孫少汶台南報導/攝影】2020年都市宣教陪伴方案事工研討會中,由Bunun(布農)Sin-siangnung(新香農)教會駐堂牧師Pima Tansikian(畢瑪˙坦西給安)於研習會第二日「方案執行評估與意象行動策略」的會議中,代表中會分享Sin-siangnung教會從2016年起參與總會都宣陪伴事工的心路歷程。

Pima Tansikian介紹Sin-siangnung教會的起源有如「馬其頓的呼召」。2012年3月,Bunun中會Sin-nung(新農)教會牧師Langus Takisvilainan(邱蘭美)前往新竹參與總會事工研習會,恰巧與一位原住民姊妹相遇,得知她雖然定居於新竹,卻尚未有教會生活。於是Langus Takisvilainan透過電話的關心,加上教會全力的支持,便在同年4月14日於新竹地區開始首次家庭禮拜,並成立「新香農小組」。她表示,當初命名的心態十分單純,因為是設立在新竹香山地區,又擁有布農族的身分,便稱新香農。

Bunun中會Sin-nung(新農)教會牧師Langus Takisvilainan(邱蘭美)(攝影/孫少汶)


小組初期的聚會地點在各兄姊家中,2013年開始尋找固定的聚會場地。Bunun中會得知消息後,便積極尋找資源,最終在新竹中會新竹教會牧師鄭文仁的歡迎下,借用新竹教會五樓場地聚會,也因此與新竹教會建立美好的關係。三年後,新香農小組與新竹教會共同參與總會「都市宣教陪伴方案」,並於2016年10月23日感恩禮拜中,締結宣教夥伴教會。同日,也正式設立Sin-siangnung教會。

Pima Tansikian透過SWOT分析,認為Sin-siangnung教會有三大優勢與機會。第一、有母會Sin-nung教會與夥伴新竹教會的支持,在場地、經費、事工上有所連結,使教會有足夠的資源運作;第二、有機會發展多元族群教會,除了布農族人以外,教會願意接納不同族群的家人加入;第三、教會兄姊的關係緊密,熱心陪伴彼此。

Pima Tansikian另分析出三大劣勢與威脅。第一、教會經濟拮据,目前仍倚靠原宣都陪方案之經費,無法經濟自立;第二、會友多為建築業,工作時常調動,造成流動性大,主日聚會也被迫於晚間進行,整體時間被壓縮,無法進行門訓與其他事工;三、無法使用母語為禮拜語言,對於文化傳承不利。縱使Sin-siangnung教會仍有許多困境,牧師仍有足夠的信心,相信耶和華以勒,祂必會供應。Pima Tansikian最後呼籲,期待中會可以成立「專案開拓小組」,有專員針對都原教會給予實質幫助,使事工發展更有資源與效率。

新竹中會新竹教會牧師鄭文仁。(攝影/孫少汶)

鄭文仁表示,不能將上帝賜予新竹教會的許多資源占為己有,反倒要成為其他教會的墊腳石,幫助他們自立。他也期待都原教會能與平地教會有更多連結,成為彼此的祝福與幫助。會議最後,由Bunun中會總幹事Pitilu Tansikian(劉彼得)牧師做總回應,Bunun中會過往都是各教會自己開拓,需20至30年才能成立堂會,但藉由目前都陪方案,可幫助都原教會有足夠的資源快速進展,有利於都宣的推動。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