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學歷 vs 學力

高雄市長補選進入最後階段,國民黨籍市長候選人李眉蓁卻在此時陷入論文抄襲風暴。想積極為黨內同志辯護的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黃子哲,在政論節目上一句「如果要抄襲,應該是整本,不會只有那四頁」,意外成為先機妙算,媒體前往國家圖書館調閱李眉蓁的論文後,證實高達96%是抄襲而來的。

古諺有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表達古代中國文人將各行各業都視為下等工作,認為只有讀書才能出人頭地的偏見。這個觀念在行行出狀元的現代社會,本應被時代淘汰,然而不可諱言,台灣仍有許多人陷在這樣的迷思中無法自拔。

古代中國文人讀書,期盼的是「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狂喜,透過科舉考試一試定江山,求得功名利祿才是讀書人的終極目標。若以當代西式教育的眼光來看,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讀書學習的目的,難道不該適性發展?並非人人都一定要讀碩博士,成為研究型的人才,若是專業技能有所發揮,同樣能夠贏得敬重與優渥的薪資。

最明顯的例子,微軟公司的創辦人比爾‧蓋茲,以及臉書的創辦人馬克‧祖克柏,兩人做的雖是掌握未來脈動科技產業,卻連大學的學歷都未完成。當他們深知自己的志趣之所在,也知道學業將成為限制而非幫助時,便毅然休學走上創業之路。背後重要的關鍵是,他們不因離開學校而停止學習,反而因為自身有清楚規劃,而能夠在專業領域持續精進。

說穿了,這就是追求「學歷」與「學力」的差別。擁有學歷,只是擁有一張薄紙,證明自己過去的學習歷程曾經通過某種程度的考核,僅此而已。擁有學力,則是對未知的事物永遠充滿熱情,願意不斷嘗試尋找答案,並且不以挖掘更多問題為苦,反而在過程中充滿熱情與喜樂。

如果一個學校只是為了頒發學歷而非培養學力而存在,不免讓人感到悲哀,這代表所培養出來的人才,將無法以熱情來領導人類社會的進程。台灣的大專院校廣設在職碩士專班,立意原是鼓勵社會人士對求知保持熱情,想不到如今變成政商名流「洗學歷」的巧門,校方若為賺取學費也跟著放水,實在讓人不勝唏噓。

這一點同樣值得教會的高等教育機構引以為戒,如果僅是追求徒具形式並且符合政府審核與承認的學歷,恐怕無法成為社會上的鹽和光,也無法成為呼召神僕獻身的誘因。願主憐憫,讓我們在摸索信仰的道路上能夠永遠保持渴慕的心。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