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合照。(相片提供/台南大專)

【張原境專題報導】台南大專中心主辦、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大專事工委員會協辦的「亞洲學生基督徒運動(ASCM)2020青年培力營──孤島青年‧搭橋計畫」於7月9至14日舉辦,盼能在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武漢肺炎)席捲全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面臨考驗之際,幫助處在內心孤島與國際孤立處境的台灣青年,重新與人、社群及信仰連結,培養覺察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過程除了分組討論外,還有暖身活動及學員提問,展現青年的活力。

 

學員參與暖身遊戲。(相片提供/台南大專)

ASCM的核心「青年草根培力課程」包含價值、觀看、行動、模型及校正等五個循環,源於台南大專自2015年以來每年寒、暑假舉辦之「小草培力營」,為台南大專落實學生基督徒運動(SCM)之方法論,盼能藉此培力學生成為新知的探究者、真理的追求者、社會的批判者及社群的服事者。2019年暑假台南大專嘗試將此系列課程與亞洲各國青年分享,舉辦首屆ASCM「Power of the Powerless」(無能為力的力量),總會大專委員會亦派員參與。

 

營會首日的合照。(攝影/張原境)

 

學員針對自身疑惑,提出問題。(攝影/張原境)

台南大專傳道師高柏恩表示,唯有理解彼此的「價值」難以一致,才會願意努力靠近彼此,而「觀看」如同生命系統裡的感受能力與雷達,當它被打開時才會意識到自己的有限性,並思索超越的可能。因此,「行動」即是拒絕被困境包圍,並且往展望的方向靠近,「沒有上帝的愛,我們看不到盼望與擁有信心。」而「模型」則為多次刻意行動後的堆疊,「生活本身即存在,只是我們是否意識到它的存在並重新檢視。」「校正」則是避免己身陷入僵化的一種思考,藉由回顧自身行動所累積之模型,進行修正與改善,「唯有開放的心態並對自己誠實,校正才有可能發生。」

 

為幫助學員將理論與實踐結合,今年營會加入三階段式情感、習慣、閱讀及健康等主題工作坊,台南大專牧師吳明漢表示,ASCM的課程不止於知識的傳授,而是活在課程當中,因為授課的人即是如此實踐,營會的結束才是課程的開始。

歷史檔案館合照。(攝影/張原境)

  │健康工作坊│  
別讓腦霧影響日常生活

牧師吳明漢示範健身器材之使用。(相片提供/台南大專)

【張原境專題報導】健康工作坊聚焦於睡眠、飲食及運動三個面向的知識學習及實踐,「健康是整個世代的問題,我們研究如何長大,卻不知如何老去。」台南大專牧師吳明漢表示,台灣人平均壽命目前已達80歲左右,將面臨一個全新的世代,然而大多數人卻不知如何維繫壯年甚至成年後的生活。

 

在工作坊的第一講,吳明漢先讓學員分享自己在意的健康議題,讓彼此價值靠近,並繪製心智地圖,「讓大家有辦法把要學的知識跟自己連結起來。」他指出,學員們對於健康的偏見其實非常寬廣,例如有人覺得沒有生病就是健康,也有人覺得自己雖然生病,但相較其他人,自己算是健康的,「健康變得像是比較,而非追求。」吳明漢認為,台灣人難教好騙,用恐懼感驅使就好,學習卻是必須幫助這個人意識到自己需要學習。

第二講則聚焦於資訊的判讀,吳明漢教導學員如何蒐集到正確資訊,釐清自身對於事物的把握能力,進一步建立自身的知識地圖,知道如何往前而不僅只陷入與他者的比較,並且對如何生活擁有主張卻不形成偏見。他也再次提醒學員:「不能什麼都相信,也不能什麼都不信。」

隨著事工的增加、孩子的陸續出生,家庭及工作型態的改變也讓吳明漢的身體達到極限,各種病痛陸續出現,於是開始對於健康的議題有所省思及關注,逐步進行生活的調整,廣泛地閱讀各樣知識,「小時候就喜歡讀書,長大後卻發現自己理解的知識越來越不足。」

吳明漢牧師分享如何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維持健康生活。(攝影/張原境)

談到睡眠,吳明漢指出人不是因為累了才需要睡,而是為了維繫身體良好的運轉,「然而現在我們會將各種3C用品帶到床上,卻延遲了睡眠。」他以自身小孩為例指出,嬰幼兒對於睡眠的需求其實不下於飲食,吃與睡是兩大重要的循環,然而孩童天生就有很強的向外探索能量,很會運動,反倒是大人在飲食與睡眠上日漸失序。「我大概從大學開始,睡眠品質就很糟。」吳明漢提出「腦霧」的觀念,「睡眠債的累積讓你的腦就像一團迷霧,有辦法生活,但無法學習且容易悲傷。」而飲食習慣的改變,則是從不再以大量的醣類食物作為主食開始,並逐漸以大量的蔬菜及優質蛋白質取代。

「以前我會一次報復性地跑步跑很遠,但那不叫運動。」吳明漢認為應當思考「該在什麼時間做什麼樣的運動」,而不是「需不需要運動」,也就是所謂的「高效能運動」,透過正視並理解自身的需要,分配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的時間,刻意改造自身的生活空間與習慣,持續且規律地進行自主身體鍛鍊。「每個人都不應該活在孤島上,應該在情感、生活、閱讀以及健康上,與現實搭橋,彼此連結團契。」


  │情感工作坊│  
正視情緒有助修復創傷

台南大專助理蔡宛真分享自己的心智地圖。(攝影/張原境)

【張原境專題報導】談到情感這個複雜的議題,台南大專助理蔡宛真表示自身非諮商或心理專業背景,工作坊時間也有限,因此僅能儘量就自身過往參加課程或閱讀所學進行分享,「至少陪彼此走一小段路。」

(相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局)

「只有先認識自己,我們才能真正認識神;只有先認識神,我們才能真正認識自己。」蔡宛真引用宗教改革家加爾文的話指出認識自我的重要性,並以「情緒三角形」作為第一講的開始,「當外在刺激引發生理反應而產生想法與感受時,個體就會產生行為動作回應。」她指出,生態系統(家庭/學校)、成長歷程、特殊人事物(例如重要他人)及教育職業等童年往事形成的外在環境干擾,均會對個人產生深遠的影響,而《深井效應》的作者認為童年創傷經驗(ACE)就會對大腦造成毒害,以長期活在焦慮中的孩童為例,會變得警戒敏感、難以信任他人甚至性格扭曲,「然而每個人的創傷經驗都是獨特的,無須比較。」

 

接著蔡宛真分享繪本《彩色怪獸》,邀請學員們透過畫筆、雜誌等各樣媒材,創作描繪出自身的情緒狀態,「一開始先從幫助學員覺察自我情緒,提升觀看能力。」

蔡宛真分享繪本《彩色怪獸》。(攝影/張原境)

第二講更深入地探討創傷,引用《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一書的內容指出,人類在遇到危險時內在會自動產生戰、逃、僵、討好等四大反應,而當這些反應無法幫助當事者脫離困境時,人類的自我防禦系統就會變得混亂,甚至嚴重到衝擊事件過後也無法關閉反應,就形成了創傷。蔡宛真表示,正視自身情緒、練習表達與書寫、尋求精神科或諮商等專業資源,均有助於修復創傷,「最重要的是我們是否足夠了解自己,並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最後她帶領學員繪製心智地圖,盼望營會結束後真能將規畫實踐於生活中帶來改變。

蔡宛真認為,在華人文化當中成長的孩子,常對情緒有錯誤理解,鮮少被允許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男生就要勇敢不能哭呀!」進而放棄了感受、理解情緒,甚至用許多外在刺激麻痺自己的感受;有些人則因為長久的壓抑與受挫,失卻為人生奮鬥的動力,掉入抑鬱黑洞中無法自拔。

「重建自我價值,並與原生家庭重拾良好關係,也許有助於修復創傷、穩定情緒,但過程絕非一蹴可幾。」蔡宛真認為,唯有學會放下他人的眼光、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當自我健康起來後才有能力拓展甚或恢復關係,並藉由刻意練習累積正向溝通循環,在相同價值與信念的夥伴彼此校正扶持下,才有可能在關係中帶來醫治與改變。「期盼學員們都能越來越認識自己的情緒、了解每個行動背後的想法與感受,以溫柔的方式對待自己與他人。」


  │習慣工作坊│  
改習慣從身分認同開始

沉靜自己寫出「心理盤點清單」。(攝影/張原境)

【張原境專題報導】台南大專傳道師高柏恩引用《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指出「習慣迴路」的存在,當個體遇到提示,執行習慣動作,得到外在獎勵後就會刺激個體下次遇到相同提示時,繼續執行習慣動作,而人類在進入迴路時其實是無意識的,「習慣其實是人類的優勢,幫助化繁為簡,困難的事情做一百遍就會變簡單。」在《大腦喜歡這樣學》當中稱呼這樣的迴路為「殭屍模式」,他認為習慣猶如雙面刃,確實會回應內在的渴望,但不一定反映真實的想要,因此如何調整習慣就非常重要。

第一講,高柏恩邀請學員寫下自己的「心理盤點清單」,檢視目前生活中的習慣及空白時間的運用,再寫下自己覺得應該要做、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最後寫下期盼自我實現、但尚未完成的事情。透過三個面向的書寫,學員將可檢視自己如何運用時間,思考是否做了應該要做的事情,或是很多不該做的事情,從中發現自己想要建立或戒掉的習慣,「我們必須正視那些不斷阻礙我們自我實現的習慣。」

第二講,高柏恩將焦點放在習慣的建構與改造,「檢視為何這些習慣會成為阻礙,梳理背後的情緒將產生極大的幫助。」他表示,《原子習慣》的作者詹姆斯‧克萊爾(James Clear)認為《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一書提出的「習慣迴路」過於看重外在刺激,對於人類內心狀態缺乏同理,因此加入渴望,形成「回應─獎勵─提示─渴望」。他表示,兩書的作者均提出改善習慣的方法,詹姆斯‧克萊爾提出建立習慣的四個法則:讓提示顯而易見、讓習慣有吸引力、讓行動輕而易舉及讓獎賞令人滿足,專注於「想成為怎樣的人」而非「要達成什麼」,「改變習慣的第一步,是要改變身分認同。」

最末講高柏恩引述《拖延心理學》的內容指出,拖延是人類面對恐懼的保護機制,大多源於自我價值感低落,認為自我價值等同於能力與表現,因此當有可能被否定時,便會想要拖延與逃避。他列出害怕失敗型、害怕成功型、反抗權威型、拖延依附型及害怕親近型等五種拖延型態,認為唯有從受挫經驗中慢慢自我梳理,認同自身有能力,才比較有可能從固定心態轉化為成長心態,相信心智將隨著生命的累積不斷成長,脫離矛盾的現狀,邁向一致的生活。

高柏恩表示,習慣起初僅是一個「選擇」,透過有意識地檢視自己的生活(觀看),相信永遠有調整眼前問題的機會(行動),並參考他人的經驗從做中學、從學中做(模型),不斷地確認自己想過什麼生活(價值/校正),將可讓每一天都成為自我實現的一天(觀看/行動)。


  │閱讀工作坊│  
創造儀式感對閱讀有益

主持閱讀工作坊的台南大專助理李明翰。(攝影/張原境)

【張原境專題報導】「我們先從釐清學員在閱讀上面臨的困境開始。」主持閱讀工作坊的台南大專助理李明翰表示,學員提出了諸如內容太難讀不懂、閱讀速度太慢、缺乏專注力、不會作筆記或是誤解作者表達的核心理念等問題,「接著我們就閱讀的態度以及相關技巧進一步討論。」李明翰認為,探討閱讀的價值,理解自己閱讀的動機,從被動閱讀的狀態轉化到主動閱讀,是閱讀的另一關鍵,「理解這本書跟自己的連結,才不會失去閱讀的熱情與動力。」

學員檢視閱讀練習。(攝影/李明翰)

針對主動閱讀的基礎培養,李明翰提出了摘要、分析、評論及反思等四個階段的提問:「此書在談什麼?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此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此書跟你有什麼關係?」他指出,大部分人從小學到大學經歷的教育多停留於基礎閱讀的層次,淪於背誦,卻缺乏分析評論或思考連結的能力。然而,若要讀懂一本書,必須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及主題閱讀」的層次邁進。先有系統地略讀、整握整體架構,再找出書本的架構與方向、詮釋或評論其細部內容,最後能針對自己欲研究的主題,讓不同文本互相對話,整合並分析。解說之後,學員各自練習以檢視閱讀選書並互相介紹,接著嘗試用分析閱讀分析一篇文章,寫出關鍵字、摘要重點、列出大綱並嘗試評論,「透過閱讀能力練習,可以學習辨別資訊跟知識差異,攝取真正有用的資訊轉化成知識。」

談到閱讀習慣的建立,往往牽涉許多細節層面,工作坊的最後一講,李明翰與成功大學SCM學生曾俊崴從自身經驗出發,提出了數點建議,分享各自在閱讀上建立的習慣及模型。李明翰指出,運動能增加的大腦衍生神經滋養因子(BDNF),將可幫助自己在閱讀時產生更強的連結,而運動的過程中大腦也會無意識地重整再創造已吸收的知識,「有時問題不是注意力不足或理解能力不好,而是外在環境影響。」他認為空間的改造,整理書桌與房間,創造閱讀的儀式感,將有助於建立閱讀習慣,當情緒處於冷靜狀態時方能吸收新知。而針對缺乏閱讀習慣者,李明翰提出了「兩分鐘法則」,可以從一天讀一頁開始,讓閱讀變成一種習慣,漸漸地感受到不足時,便會主動地增加閱讀的量,「就像伏地挺身可以越做越多下一樣。」

 

李務分享,檢視閱讀練習。(攝影/李明翰)

李明翰總結時表示,應當先釐清價值,理解彼此對閱讀的看法,夠認識自己,具備足夠的觀看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為何而讀,方能理解作者想傳達的意義。透過各種行動幫助自己閱讀的過程更加順利,即可逐漸摸索並建立合適的閱讀模型,而後在與他人交談的過程中,理解自己的不足並從對方身上學習,藉以吸收、校正。

 

 

 

 


│學員心得分享│

李 務/成功大學SCM團契

李務。(攝影/張原境)

若從我所學的專業資工來解釋ASCM的草根培力課程,就像是寫程式的過程中,我們了解應該取用哪些Value的能力(價值)、收集大數據測試自己程式的收集能力(觀看)、怎麼設計迴圈可以有比較好的能力(行動),透過時間軸的堆疊,output的良率(模型)、抓到bug(錯誤)並想到怎麼改的效率(校正)都會越來越好。

 

參加ASCM前我剛休學,某方面的原因是我認為讀資工很糟糕,科技發展根本在加速毀滅世界。但仔細想想,我逐漸能理解這次ASCM的課程內容,不也很大部分歸功於我所學的資工嗎?我對神最大的讚嘆,就是祂總能將人的錯誤轉化為成就祂旨意的媒介。

林海鉦/台南大學SCM團契

林海鉦。(攝影/張原境)

大家有沒有類似的經驗?當理念跟對方不合的時候,就會不停地表達,期待說服對方,以為保持清晰、用邏輯對話,就能讓對方心服口服,可是卻常形成雙方各持己見,沒有人要退讓的窘境。面子、優越感,大概就是所謂的自尊吧!當自尊被懷疑時,就築起一道牆,隨著牆蓋得越來越高,彼此的心也越來越遠。

試著從自尊層的「對話空間」進入到關係層的「談話空間」吧!不同於對話空間的說服,談話空間以增進彼此的理解為目標,過程中以開放的心態來陪伴、等待。然而關係的衝突從以前累積到現在,其實雙方常常都已遍體鱗傷,光是要留在原地聽對方說話,就已用盡所有力氣。若沒有餘力,可以休息改天再說;若有餘力,深呼吸,慢慢說,把感覺跟想法真摯地傳達給對方。

我們多是以自尊為主的個體,能為了關係而主動、傾聽、不急著把話講完,已誠屬不易!祝福每個人,能在自己所在意的關係中,從自尊層進入關係層溝通,讓彼此的心更靠近。(整理/張原境)


│書籍介紹│

(相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局)

書 名│深井效應:治療童年逆境傷害的長期影響
作 者│Nadine Burke Harris(娜汀‧哈里斯)
出版社│究竟

作者從自身臨床經驗出發,發現人體在應付壓力時產生的「皮質醇」會影響孩童發育,在進行嚴謹的數據蒐集及驗證,分析童年逆境經驗(ACE)及惡性壓力反應之間的關聯後,將研究結果出版成此書,提醒社會大眾童年創傷會對生理健康造成巨大影響。

(相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局)

書 名│超級大腦飲食計畫
作 者│Max Lugavere, Paul Grewal(麥克斯‧盧加維爾、保羅‧葛雷沃)
出版社│如果出版

作者將營養、保護心臟、修復荷爾蒙、修復腸道、睡眠、運動等六大領域結合,列出10種超級大腦食物,教導讀者如何吃、何時吃,最能讓大腦健康,並提出幫助6種與大腦運作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最佳化的方式,而食用碳水化合物、油脂時該注意什麼?心臟與腸道健康為何與大腦健康有關?又該如何藉由適切的運動、睡眠與壓力幫助大腦保持活躍?本書將一一說明。(整理/張原境)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