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昌從馬偕日記出版 談教會史研究與典藏

(攝影/張原境)

【張原境台南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會歷史委員會、歷史檔案館及台南神學院合辦「攏是為主基督——從馬偕傳記/日記的出版看教會史的研究典藏現況」,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武漢肺炎)延至7月31日上午舉行,邀請真理大學校牧室主任王榮昌牧師至南神分享,由歷史檔案館主任盧啟明傳道師主持。

教會歷史委員會幹事李佳民牧師表示,長老教會150多年的歷史充滿人物、故事與活力,有許多宣教成果與見證。南神道學碩士班組長鄭世璋牧師則表示,翻閱馬偕日記時發現,原來他曾踏足台南,「上帝讓我們有機會思考如何閱讀及理解歷史,這是很珍貴的恩典。」

(攝影/張原境)

王榮昌談到主責的國家數位典藏計畫「真理大學典藏數位化計畫——馬偕與牛津學堂」時表示,許多資料陸續完成掃描及資料庫規劃,未來除將典藏數位化,盼望進一步加值,如結合地理資訊系統(GIS)畫出「馬偕北台灣宣教地圖」。「歷史典藏的過程不只是翻找歷史資料,而是思考如何連結各種可能性。」他以論文《數位人文與歷史研究:《淡新檔案》中的教士、教民與教堂》為例指出,以GIS方式呈現教堂與數位人文研究、宣教師人際網絡的視覺化,透過非歷史、非宗教專業的研究觀點,拓展視野也增加趣味。

談到《馬偕日記》的翻譯工作,王榮昌表示,馬偕書寫日記時使用的是書寫體英文,並夾雜羅馬拼音的人名或地名,因為年代久遠、墨水褪色或拼音錯誤等因素,增加了辨識的難度。研究《馬偕日記》,除了可以了解馬偕個人的心路歷程,亦能從他陳述的內容認識當時的歷史背景與文化情境,「對於19世紀台灣史的探索,馬偕牧師具有特定的貢獻價值與意義。」

(攝影/張原境)

王榮昌表示,日記作為集體回憶的依據,可幫助世人看見宗教團體如何在不同時代找到存活下來的力量,「長老教會在困境當中一直找到新的可能性。」然而,不論是北部真理大學的典藏數位化計畫,或是南部的歷史檔案館,目前均面臨類似困境:部分檔案如所屬機構的董事會議紀錄,並非所有董事會都願意提交保存,「雖曾發函北部大會,可惜至今未曾收到紀錄。」若各中會均有整合資料的習慣與制度,歷史檔案館的工作也許會更加輕省。

盧啟明以「馬偕研究三倍『卷』」為題回應,打趣地說,馬偕研究是方興未艾的顯學,2019至2020年陸續有許多著作出版。馬偕代表19世紀概念史和踏查史的觀點令人玩味,2022年即將迎來馬偕來台150週年,他豐富的故事值得持續深化研究、典藏。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