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的心理特質

Image by Annalise Batista from Pixabay
◎陳喬琪

台灣是經濟繁榮、民主化、社會多元化與宗教自由的國家。據中央研究院2015年的調查,台灣的總人口裡基督徒約4.5%、天主教徒約1.5%。如此低比例的基督徒給一般人什麼印象呢?

筆者有一次的主日擔任接待人員,那天恰好前總統李登輝的夫人曾文惠來參加禮拜,所以循往例在門口派了便衣維安人員跟我站在一起,我就好奇地詢問他說:「看了這麼多人,您覺得來教會做禮拜的會友是怎麼樣的人?」他回答說:「都穿得很端莊,看起來有教養、很親切。」這是基督徒給人的印象嗎?

然而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基督徒應該有謙卑、正直與自信心的特質。謙卑的基礎是認罪與重生,基督徒的外觀給人的印象是親切善良,乃是因為經過內心掙扎,認罪悔改接受耶穌是救主之後,呈現出這樣的生活態度。謙卑是認清自己的才華和能力都是神的恩賜,常常心懷感激地承認:我們需要仰賴主耶穌基督。因為,「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自己,而是基督在我生命裡活著。我現在活著,是藉著信上帝的兒子而活;祂愛我,為我捨命。」(加拉太書2章20節,現代中文譯本)

所以,謙卑是一種心理特質,是一種從內心延伸出來的外顯態度與行為,是情緒的流露,不是作態,也無法表演。

然而,謙卑不是軟弱、膽怯或害怕,而是知道自己真正的能力。在謙卑的心理基礎上,基督徒呈現的另一種特質是正直,亦即無懼與勇敢。從信仰前輩如使徒彼得、保羅,乃至於馬雅各、馬偕、謝緯和李登輝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心理特質,亦即無畏無懼的面對壓力與挑戰。

基督徒的另外一種特質是保有自信心。「那麼信心是什麼呢?信心是對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對不能看見的事能肯定。」(希伯來書11章1節)不論是國家大事或日常生活的小事,經過思慮與利弊分析之後,就勇敢往前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許多台灣人在生活艱苦的時候,接觸了福音,追求信仰真理,徹底領悟認罪與復活的道理而成為基督徒。可以看到在這樣的家庭,是結合基督教信仰,融入台灣與日本文化,因此,謙卑、正直與有自信心的心理特質與行為表現,自然的成為基督徒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宗教信仰讓人有自省、有依靠,有積極的生活態度,又從內心流露一種持續的、有建設性的、正向的幫助他人的素質。宗教信仰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心理健康指標之一。(作者為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資深主治醫師)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