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無遮欄】雙語國家,大學講師也許能幫忙

Image by OpenClipart-Vectors from Pixabay
◎張睿銓(音樂藝術家)

教育部長日前於全國教育局處長記者會說明,推動雙語國家的師資來源主要有四:一、師培生職前培育;二、現有教師在職進修;三、聘用外師;四、透過外館覓才。換言之,未來擔任中小學雙語教師的資格有兩種:修中小學教育學程並領有教師證的教師,以及以英語為母語、有教育學位的外國人。

試想,當我們在說某一個人有雙語或多語能力時,我們對他的想像是什麼?我個人的期待是,對於某一個主題或事件,這個人能夠用不同的語言做相同程度的理解、陳述和意見表達。也就是說,他對於不同語言之間的符號和訊息對應是十分熟悉、清晰和迅速的。然而,語言也不只是語言符號,它還和文化、歷史、與時事息息相關。因此,當談到雙語或多語能力時,其實也是在談多文化的能力。

有中小學教師證的教師,和以英語為母語、有教育學位的外國人,是否具有上述的雙語和多文化能力?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但我確信有一個類別的人有這樣的能力,但不知為何主事者沒有想過尋求他們的奧援?他們是大學英文系的講師或教授,曾在英語系國家取得語言教學相關碩、博士學位,返國後也在英文系任教多年,若有意願,是立即可運用的雙語師資。有些教師或許因為回國後全職高教機會一位難求,所以只好兼課於各校,但他們除了擁有高度英語教學專業,其實部分教師在留學期間已在當地學校獲有教學經驗,能全英語授課,對外國和本國語言文化(如不同的族群母語)有長年的親身體驗與學習,這是大部分外師和師培生所欠缺的雙向文化養成。我以為他們會是目前國家雙語政策中最適當、最需要的雙語教學現成師資人力。

有些人說,可請這些大學教師先取得中小學教師證後,再來爭取成為雙語教師。但是,這種為了符應現有師資培育規定、卻把已有多年專業養成和教學經驗的大學教師當作一般大學生看待的思維,不僅浪費教育資源和人才,也緩不濟急。而且,那為何不要求外師先取得我們的中小學教師證呢?

主事者或許是將外師定位為「專業人士」聘用,但其實上述領域的大學講師又何嘗不是專業人士呢?相信我們的任用機制是可以將大學講師納入「專業人士」的。事實上,已有中小學校表示沒有雙語師資,也有在職英語教師抗拒再進修,而我們卻可能有足夠能力的大學講師拒於門外。這是一種機會的不均等,也是一種不正義,更是社會的損失。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