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拿起鋤頭去宣教(上)──讓台灣農業成為世界的祝福

|台灣農業關懷使命團契|
台灣農業關懷使命團契簡稱「農使團」,成立於2000年,由一群農牧專業背景基督徒組成。他們深入資源匱乏的偏遠之境,提供專業知識技術,透過現代農業改善當地人民生活,並傳揚福音,進行農業宣教。2008年申請成立社團法人,具有生物背景的馮騰永為2019年新上任的理事長。更多資訊請見官網:www.amf.org.tw
相片提供/馮騰永、曉陽
農使團理事長馮騰永    口述◎馮騰永 整理◎林曉盈

毋須憂慮,我的好處不在上帝以外。

神學生、牧師往往立志走進教會,願意進入田野的人少之又少。我認為農使團過去派專家出去技術指導,比較像是蜻蜓點水,但農業是耕耘作物和生命,不可能一個禮拜、一個月就把問題解決,而是需要長時間關注……

我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年代,因為母親認為脫離貧窮最好的辦法就是讀書,所以小時候她就鼓勵我挑水、看牛、割草之餘不要忘記念書。因為時間有限,別人在玩,我是抓緊空檔就讀書,這讓我讀書很有效率,造就我後來上大學,甚至拿獎學金出國留學。

白白得到的恩典,白白捨去

1977年赴芝加哥大學研究所求學期間,我經歷什麼叫真正的愛。我的系主任知道我生活有困難,每個月無條件提供我300美元生活費;學校主動聯繫台灣相關單位,協助我的太太和小孩到美國和我一起生活,並幫太太找工作……蒙受這麼多恩典,我心中回饋社會的念頭開始萌芽,覺得自己白白得到也應該白白捨去。而本來不信耶穌的太太,後來也加入信主的行列。

1982年回台灣後,我在中研院忙於生物基礎研究,也在團契忙於介紹耶穌、為有需要的人禱告,並開放宿舍,讓大家來聚會。30幾年過去,現在回想,我的研究做得再好、為國際組織貢獻再多,影響力都比不上助人信耶穌、讓對方生命得到改變。

農使團同工會,左五為馮騰永。

抗病抗蟲,一腳踏進農業

後來我加入農使團。原本我的研究工作與農業無關,但1995年聯合國公布了「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草案,我想到,如果人類可以既少用農藥,又解決病蟲害問題,不就同時達成八項目標中的「消弭貧窮飢餓」及「確保環境永續」嗎?那之後,我轉而投入植物抗病、抗蟲及產量提高的研究,結果十分成功。

2004年是我人生重大的轉捩點,也是我退休前最後一次安息年。那一年我可以不工作,做自己想做的事,於是我按著信仰,去認識最小的弟兄,為窮人服務。後來申請進入位在台南善化的「亞蔬──世界蔬菜中心」(The World Vegetable Center–WorldVeg)做抗病規劃。那時候剛好有聯合國系統的學者來訪,他跟我說非洲東岸的香蕉正大量生病,我的基因改良研究可以派上用場,隨後我就受邀到肯亞演講。那之後,我以顧問身分協助他們做十幾年計畫,解決非洲作物病害問題。

2020年全球被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武漢肺炎)疫情籠罩,但農使團農宣訪視工作沒有受阻。

引進活水,找立志宣教的人

退休時,我跟上帝說,過去在海外做的事,現在不做了,接下來要專心在台灣。這使得我更積極去問:台灣農業怎麼樣成為世界的祝福?

2019年我被選為農使團理事長,所謂理事長其實就是校長兼撞鐘,什麼都自己來。不過我本來就是做事的人,這點難不倒我,難的是後繼無人。2000年農使團成立時50來歲的成員,現在都已經年過70了,但是接棒的人在哪裡?我一直在找。

神學生、牧師立志走進教會,願意進入田野的人少之又少。我認為,農使團過去派專家出去技術指導,比較像是蜻蜓點水,但農業是耕耘作物和生命,不可能一個禮拜、一個月就把問題解決,而是需要長時間關注,就像小山和曉陽夫妻倆長期在海外駐點。所以我認為潛在的接班人是那些立志成為宣教師的人,不論年紀,只要願意跟當地人一起生活就已足夠。

那麼,怎麼樣才能培養宣教師的專業知識技術,以便面對當地農業的需要?目前在屏東、高雄、台南、花蓮都有農場願意跟農使團合作,成為培訓農業人才的基地,像是去年我們在屏東六堆雅歌園有機教育農場舉辦「農宣戰將論壇」與「青年農業宣教種子營」,前者的對象是資深農民,後者是針對年輕人。另外,我自己在桃園有一塊地「那地」(Nat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terface,NADI),可以做訓練中心。與台灣國際飢餓對策組織、光鹽文教基金會結盟,集結有志之士,這些匯聚眾人之力與資源的事情都一步一腳印進行。

身為農民,為農民服務

執行任務,最難的是錢跟人,眼前雖然看似有很多困難,但我不憂慮,因為我有上帝同行。聖經老早就說,我的好處不在上帝以外,所以我每天禱告,請上帝讓我看見可能的資源。

服事同時,我依然快樂過日子。我桃園的家既沒有床也沒有櫃子,幾乎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晚上我睡地板,衣服也隨便晾一晾,生活簡單,卻很快樂。純粹當個農民,農民為農民服務,人生這樣就夠了。

 

異鄉助農近十載的小山和曉陽    採訪◎林曉盈 

如果沒有上帝,我們就是瘋子。

小山(化名)和曉陽(化名)是一對長期駐點海外偏遠地區的夫妻,他們倆和其他農使團成員一樣,具有專業的畜牧背景,付出幫助農民改善生活的實際行動。他倆在海外生活前後加起來約九年時間,農使團之於他們,不僅是經濟上的支持(他們也接受其他教會及個人的支持),還包括農業技術的支援。山區的農民,除了飼養牲畜,也會種植多樣作物供自家食用,遇到超出畜牧範圍的農業問題,農使團的專家群是他們強而有力的後盾。雖然多數時候他們只能透過社群軟體遠距教學,不過一到暑假,就會看到農使團老師帶學生上山的身影。

小山和曉陽所屬機構捐贈給當地農民的溫室大棚。當地平均氣溫較低,溫室可種植田地無法生產的作物。

曉陽2008年就到異鄉的山上工作,今年41歲了。她從一開始的一個人,後來變成兩個人,而今已經是五口之家,年紀最小的還坐在嬰兒車裡咿咿呀呀,聽媽媽說話。

怎麼會選擇到異鄉工作?台灣不好嗎?「上帝對每個人有不同的帶領,我只是不知不覺就走到那裡了。」曉陽解釋,台灣政府做得很好,農民有很多資源,而且放眼東南亞或第三世界國家,台灣農業有很大的優勢。「台灣因為地理環境使然,發展出小型農業的農機及技術,這種模式正好適合勞力密集國家,他們有人力過剩的問題要解決。」她說。

建立信任關係,帶來改變

曉陽回想初到山區時,身為來自台灣的陌生人,縱使有一身專業,還是不被當地農民信任,「我剛去的時候告訴他們豬不能這樣養,他們跟我說這裡的豬又不是台灣豬!」這些話讓曉陽覺得又好氣又好笑。豬就是豬,吃得多就長得快,雖然會有環境的差異,但道理都一樣,「繼續照他們傳統『看天養』的方式,很慘的!」可如果她太過強勢,彼此將無法溝通。

幸而,信任關係一旦建立,即使對方只願領受一分,但帶來的改變真真切切,已讓農民受用無窮。曉陽說,他們曾在一個村子教當地人種牧草,為了讓成效比較明顯,第一年發一年生的草種,讓草可以長得又快又高。到了冬天,羊有乾草吃,生病的少了、餓死的少了,連剛出生的羊羔死的數量也少了,當地人很感激。「到了第二年,他們就知道要種草了。」

曉陽說,看到一個人因為學到東西、改變觀念而得到幫助,而且那幫助是永續的,是她覺得最有成就的時候。「現在回想起來有成就感,但是當下其實有點挫折。那兩年我們其實教了很多,比如還有閹割,但他們只學到了種草跟驅蟲。」說完曉陽哈哈大笑。

從一切看天養到凡事都得學,農民只能慢慢來,不過一旦全數消化吸收,內力肯定大增。曉陽說有次下鄉,遇到一位曾上過她課的農民,興奮地跑來對她說:「養羊真是一件特別好的事!」此話怎講?曉陽摸不著頭緒。農民繼續說,以前自己一頭羊也沒有,現在居然養到二、三十頭,靠著那些牲畜,足以讓家裡五個孩子全部都上學。「他很得意!他找到能做的事情,而且覺得這是一條可以走下去的路。」農民說話時臉上發光的神情,此時此刻也在曉陽臉上重現。

小山和曉陽所屬機構捐贈給當地農民的溫室大棚。當地平均氣溫較低,溫室可種植田地無法生產的作物。

宣教,不能說的祕密

在山上怎麼做農業宣教?這是極敏感的話題,因為當地政府對基督教極不友善,禁止外國人傳教。所以,多數時候小山和曉陽都是從事專業相關的技術教導,避免觸犯法律。至於宣教,其實他們相信宣教師也各有分工,他們能做的是友誼式佈道,為福音預備土壤。

小山說,根據創世記,人之所以要汗流滿面工作、地沒有好的收成,是因為人跟上帝的關係出了問題,所以咒詛降臨到人身上,「跟當地人合作農業時,我們抱持的信念就是:我們藉著幫助他們提升產量、技術,跟上帝的關係和好。等到雙方可以互相信任,我們會找機會告訴他們,是上帝祝福你,使你的產量增加,如果跟上帝和好的話,上帝會繼續賜福。」小山說,建立人、土地跟上帝和好的關係,是他們追求的全人服事。

當地農民所養的牲畜。

以農業陪伴,長出力量

農業宣教是漫長的陪伴過程,怎麼樣可以做到一待就是好幾年?曉陽說,曾聽到人對她說:「妳的愛心怎麼可以這麼大?台灣人都很有錢,當然可以到我們這種地方來幫忙!」「兩年我們就覺得很夠了,再住下去會受不了!」說這些話的人是一些從沿海到山上來支援的研究生,他們都很優秀,但頂多一、二年就回去過自己的人生。「如果不是信仰、不是上帝,我們也做不到,這就是我們見證上帝的方式。」曉陽堅定地說。

農業好處多,但社會對農民誤解很深。談到農業的好處,曉陽說,農業雖然不可能讓人一夕致富,但也絕對不會讓人餓死。小山則說,相對其他領域,農業的進入門檻不高,必須深入了解當地水文、氣候及生長作物等,所以在地性非常強,影響力很深遠。

只可惜社會的主流價值並非如此。「我在自己的教會,看到有年輕人嘗試要走農業,爸媽馬上就說:『幹嘛那麼辛苦!』」這讓曉陽忍不住感嘆,工作沒有不辛苦的,端看從什麼角度看待,「其實辛苦只是第一個月,第二個月肌肉長出來,身體變強壯,就不覺得辛苦了!」曉陽自曝,養豬一年後,整個人瘦到49公斤,精壯得很。不過她也坦承,就算年輕人後來真的從事農業,仍要面對動物被施打瘦肉精、荷爾蒙等新聞,經常被誤解,在媒體又處於弱勢,「有口難言的孤立感,對農民來說傷害很大。」

農業宣教,需要年輕人加入

怎麼做才能讓大家看見農業的價值?讓有能力的年輕人願意選擇農業?曉陽說,農使團過去比較低調,以致大家不知道有這個資源。馮騰永因為退休了,時間上比較充裕,去年剛接任理事長,但現在最大的問題仍是人才斷層,而馮騰永現在的方向就是尋找方法、契機,讓更多人認識農使團,然後願意投身其中。

不久前,小山和曉陽才剛到桃園觀音拜訪馮騰永,「他搭建一個平台,讓年輕人想要學習農業的時候,可以到農使團實習,就算沒有農業背景,也可以來學點東西。他在觀音有個農場,一直思考怎麼樣在這塊土地做些事,一方面創造一點收益,同時又可以讓人持續進來……」小山和曉陽異口同聲說,希望台灣的年輕人,即使是國、高中生,選擇未來方向的時候可以考慮農業,被上帝使用。

「我們真的很佩服馮老師,到了這個年紀,依然退而不休,可以咚咚咚想出這麼多計畫,而且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很投入。」按照曉陽的說法,馮騰永目標、計畫都很明確,而且對新事物敞開心胸學習,把人生過得活潑有力。馮騰永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從曉陽透露的一件不為人知的事可見端倪。「我們跟他說9月要去一個訓練中心上課,他問我們那裡有沒有年齡限制?他說他也想去上課!」曉陽一邊大笑一邊說:「我不得不說:有!40歲!」小山附和曉陽說:「看到前輩如此,我們心裡都非常佩服!」

溫室裡種的大球蓋菇。小山及曉陽捐贈貧困農家溫室,在溫室裡種菇,讓農家的收入增加了四倍。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