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回應】當語言用來評估牧師的心智

◎盧成發

相關文章:【窗口無遮欄】當語言用來檢核牧師資格

這回應文題目,是借用《台灣教會公報》3573期「窗口無遮欄」作者鄭睦群〈當語言用來檢核牧師資格〉一文,我用「評估」代替「檢核」,用「心智」替代「資格」,這母語是不具學分的要求,我認為是心智,即心態與智力的問題。試想從小學到大學,甚至國家考試、高普考、特考,幾乎都必考華文,甚至文言文、詩詞古文、論文等,母語認證何能相比?

從前在鄉下崁頂牧會,陳長老分享他當兵時,因華文教育不多,所以與太太信件往來都用白話字(台語羅馬字拼音),下部隊不久,有一次輔導官和政戰官緊張兮兮的找他問話,因信件檢查看不懂他太太寫來的白話字信件,經解釋並朗讀後才釋然,但仍半信半疑的不可信置。可見白話字在以前鄉下,對信徒的信仰(讀聖經唱聖詩)與生活有大的助益,也是不可或缺的支柱。(早期《教會公報》也以白話字刊登。)

小時在夏季主日學,常有一週或兩週每天2~3小時的白話字初階課程,有禮物也有證書;因與英文26個字母幾乎相同,又有華文與白話字聖經與聖詩可對照自習,所以不久就可以無師自通。但神學院畢業,被分派到屏東水底寮牧會,第一次講道完,長執與會友就說:「盧傳道,你講道我們都聽不太懂。」真是汗顏,原來從小學到大學慣用華語,所以講道有華語腔調,又似客家腔,我就對照台、華聖經努力練習台語,一段時間後回台北,父母說:「你怎麼說話都是南部腔?」可見母語不難,只要有心。

關於鄭老師文中三點,我的回應:一、比例原則。100多個學分,甚至希臘文、希伯來文都是必修,且是強化課程,又澀又難都必須通過,但台語(或其他母語)太平常,是否以致有輕忽或低看不耐的心態?為避免個人偏見,我特意去電總會傳道委員會同工,確定其檢定要求簡單如下:1.從聖經中指定七、八十篇,四年期間範圍不會更改,加上祈禱文、使徒信經和長老教會信仰告白,考試時當場指定一篇或半章朗讀即可。2.以母語作短講,五題中抽一題,且事先給題。3.與考試委員對話寒暄些許,即可通過。可見檢定應不會太難。

二、論到牧師的角色與責任,即傳道、教導與關懷,用母語豈不是更親切動人?使長者喜悅、易接受與吸收,讓青少年人有榜樣與見習,母語的認證只會提升牧者溝通傳達的能力,不是要求用能開班授課、揚名立萬的甲級或乙級證照,若能力足夠開立簡易母語課程也是無礙,為的是能讀母語聖經、能唱聖詩。我退休前,也是請資深長老開白話字班造就信徒。

三、畢業後三年的檢定。我想立意良善,因在學時課業繁重,又要靈修、教會實習、帶團契等。只是剛畢業,牧會新手難免忙亂。這點建議改為入學後到牧師資格取得前,約五、六年的時程,都能報名檢定,甚至入學前就可自習自修來檢定,從神學院或傳委會網站可得知範疇,快慢早晚自主,豈不皆大歡喜?

勿像一些政客,選舉時才學幾句台語來討喜拉票,今世注重母語與本土文化,牧者當為表率,以免讓人看輕。筆者兩次出國進修,語言是第一關,需有托福等基本等級認證才能出國,若太差,不只學習困難,且會被師生看輕,也有失本國本宗的面子與裡子。

把母語學好、說好甚至說得美,豈不悅人心耳。牧會忙?誰不忙?所以我認為能通過母語檢定,是蒙召作牧者當有的心智、心志或心態,更能榮神益人,建造教會,見證社會。 (作者為退休牧師)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