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屏東報導】Payuan(排灣)中會Kazazaljan(萬安)教會青年團契主辦的「做光做鹽:基督徒青年社會參與工作坊」,首場於95日在教會禮拜堂舉行,上午邀請台南神學院牧師鄭世璋談「我們與社會的距離:愛人如己是最政治性的宣言」,下午邀請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王昭文談「行動代號耶穌基督:公義的行為實踐」,及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Si’ong Balay(方喜恩)談「群聚基督徒:組織工作培力」。

延伸閱讀:做光做鹽工作坊 歡迎基督徒青年談政治與媒體

(攝影/林婉婷)

王昭文首先回顧在2016年、總統蔡英文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時,曾帶來的期待與引來的不滿,例如原住民族獨立音樂人Panai Kusui(巴奈・庫穗)等人在凱道抗議政府誠意不足;王昭文也簡述道歉文承諾內容,包含設置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原轉會)、定期召開《原住民族基本法》推動會、調查蘭嶼存放核廢決策過程、平埔族得到應有身份與權利、劃設和公告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等等;其中多項確實執行,雖然成效並未得到全部人的認同。

王昭文接著說明「轉型正義」定義與國際案例,點出轉型正義是讓社會認識威權統治時代對人權侵害的事實;台灣設有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與原轉會,其中原轉會分土地、歷史、語言、文化、和解小組以處理原住民族轉型正義議題。不過王昭文也提醒,原住民族議題由於脈絡龐雜、深遠,難以透過單一立法在短期時間內解決,必須透過許多討論、建立社會共識。

帶領學員們重新回首這段歷史後,王昭文邀請學員們來思想這些事件所帶來的感觸。Kazazaljan青年團契會長Ljavakaw(張劭謙)提出,雖然原住民族轉型正義議題切身相關、卻總有點距離感,或許除了向政府部門呼籲,「族群內部」也需要更多對話與交流;青年團契顧問張正和長老提問「原轉會委員們有多少代表性?他們對部落與族人的了解有多少?」亦盼有管道能夠真正傳遞部落與族人的聲音。Kazazaljan教會牧師Dremedreman(稜樂曼・導穌努克)說,原住民族最終目標是自治,但在那之前確實需要很多準備工作,如原轉會等組織成立能成為交換想法的平台;而蔡英文以國家領袖身份來道歉與承擔,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與信心,她個人有受到尊重的感覺,這也是長期以來原權運動的得到一個較正面的回應,「對於長期以來累積的不公義,很難一次就給出讓所有原住民族都滿意的結果,但這是開始,誠意也有展現出來。」

(攝影/林婉婷)

Ljavakaw請問王昭文,談到轉型正義時常會有基督徒說要「原諒」,但在問題解決、塵埃落定之前,是否要饒恕、如何去饒恕?王昭文坦言,她不能直接給出「是」或「不是」的答案,因為這關係到每個人怎麼看待議題;王昭文認為,討論必須建立在共同認知的事實上,例如原住民族的土地被侵奪是事實,但原本的土地為哪些?這些就需要更多調查;很多時候歷史的詮釋權被掌握在執政者手上,因此原住民族第一步要爭取「訴說自己觀點並令人信服」的能力;另外,原住民族作為公民,除了面對政府,還面對「其他公民」,其他人可能服從政府,也可能有自己的意見,這也考驗著原住民族的發聲能力。

「政府能夠做出改變,但改變必須得到足夠支持。」王昭文說,然因為「民粹」的存在,政府在處理議題時必須留意、謹慎;很多時候政府願意行動,但其他族群可能會有反對的聲音,將對原住民的轉型正義補償視為「特權」;王昭文延伸解釋為何爭取「自治」不易,需要取得政府與整體社會極大的信任與支持才可能,也因此類似「原轉小教室」這類活動更顯重要,發揮社會教育與維持議題熱度的功能。

王昭文。(攝影/林婉婷)

王昭文分享《新使者雜誌》155期的「原住民族與轉型正義議題」研討會專文,也引用當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幹事Omi Wilang(歐蜜・偉浪)牧師的發言來談教會與原住民族關係。事實上,早期許多牧者們和神學生們,秉持要為族群爭取權益的使命感,因此走上街頭抗爭,也因為有他們的努力,正名運動、還我土地等一場、一場的社會運動,讓原住民族權益一步、一步地前進。

「教會為何要關心公共事務?」王昭文分析,長老教會在制度方面是代議政治,鼓勵民主參與;在威權時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積極發聲,例如發表三大宣言。教會作為耶穌的跟隨者,以愛心說誠實話,故監督與推動政府進行改革;而作為原住民族,最渴望爭取與改變的究竟是什麼,這需要大家去思想。

最後王昭文也與學員們討論平埔族議題,論及有些原住民族懷有平埔族納入原住民身份後可能會稀釋政策保障資源的擔憂,Payuan中會青年幹事Qelen(額冷・璟拉)認為,由於多數人意識裡「自己需要資源」的心態尚未轉換,所以有些人多少會感到焦慮;Dremedreman表示應先釐清想要「資源」還是需要「身份」之別,也直言在過去原住民族被歧視的時代,很多族人其實不敢、不願承認自己是原住民,但當政府政策改變,很多人又開始追溯、回歸原住民身份。王昭文解說,有學者提出台灣的原住民族政策其實需要全盤重來,雖然目前看來不太可能實踐,這平埔族議題確實是個充滿挑戰、需要重視的議題。

Si’ong Balay。(攝影/林婉婷)

Si’ong Balay首先播放公共電視拍攝的《獨立特派員》第297集、以達悟族居家護理師張淑蘭投入蘭嶼高齡關懷事工的故事為開場。Si’ong Balay2007年時因為參加菲律賓「科地埃拉日」學習之旅得到的感動,重新聆聽長老講述部落故事,了解水源被國家侵佔的歷史,並開始相關抗爭;後來也反思能多做些什麼,於是同年10月,在一場颱風雨中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們成立「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後來加上母親因參與台灣世界展望會計畫有居家照顧經驗,並以婦女舞蹈班成員為基礎人力,2010年開始居家關懷及清潔服務,就此開始原住民族長照服務道路;過程中亦逐漸尋回以前族人互相幫助、互相照顧的精神。

Si’ong Balay依序提點重要參與及倡議歷程:2014年舉行台灣原住民族長期照顧聯盟(原照盟)首次會議;2016年行政院長照2.0計畫首度納入「原住民族長期照顧服務專章」;2018年台灣原住民族長期照顧服務權益促進會(原照會)成立,並辦理「還我照顧自主權」記者會;每年定期透過多場記者會,進行該年度的長照政策與執行情形總體檢。今年辦理《HONGU UTUX・勒巴彥回顧微型展》與成立部落青年會,更推「原民長照另設專法,落實健康自主權」記者會。最後,他鼓勵在地組織應承接政府的長照任務,因為「在地單位才最了解在地需求」。

Si’ong Balay邀請與會者們以紙筆記下自己可以「實踐」什麼,大事或小事都可以,但必須以禱告的心書寫,「就像跟上帝說話。」分享環節中,有人觀察到原住民學生們對未來的想像僵化,盼望自己能透過課程、活動幫助他們豐富經驗、拓展視野;也有學校族語老師想要和其他基督徒老師們合作、建立職場祭壇,為孩子們守望禱告,並到學生家辦理家庭族語教育,透過親子共學,讓年輕一代的家長一起學習母語,也藉此了解每個家庭的情形與需要,並為他們代禱。

912日的工作坊將談「基督徒與媒體」,邀請國立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管中祥、臉書粉絲專頁「神學生Tulbus的歷險記」創辦人Tulbus與台灣教會公報社副總編輯陳逸凡主講,歡迎現場報名、參加。

(攝影/林婉婷)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