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原境台南報導】今年2月台灣教會公報社出版《獅子山下的反抗手札》,內容集結作者——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榮譽副研究員陳文珊於去年反送中運動正熾時,透過文字與相片記錄身處香港的觀察,提供獨特的神學與台灣的雙重視角。原訂4月於台南舉辦的新書座談會因防疫而延期,於9月5日晚上復辦,由台灣教會公報社、台灣人權促進會南部辦公室與國際特赦組織台南小組合辦,邀請陳文珊主講、台灣人權促進會執委邱毓斌與談。
延伸閱讀:
陳文珊表示,若回首來看,因著港版《國安法》通過,此書內容也許已難以回應現況,且此書出版當時過於冒進,內容恐觸怒部分人士;然而期盼藉此表達對香港議題的關心,因此仍不後悔。陳文珊認為,直到反送中運動前,台灣人普遍較不關心香港局勢,多認為其是光鮮亮麗的觀光城市,對於香港的階級壓迫、學生面臨升學壓力及諸多歷史脈絡多不熟悉,然而真實的社會處境卻是:香港的南亞移工在生活中多受到不平等待遇,讓反送中運動過程中一度擔心擦槍走火、形成種族對立;而參與反送中運動的年輕人有一定比例者家庭經濟狀況不佳,形成「窮忙」的階級剝削;此外,「死刑」議題在香港也陷入拉鋸。
接著陳文珊以社會學的角度談到,自2014年的雨傘運動、2017年的中梵建交至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許多基督徒逐漸以信仰的精神站上社會運動前線;而在《國安法》通過之後,林鄭月娥雖曾保證香港是有宗教自由的地方,神職人員卻開始因「被嫖妓」「被漏稅」「被煽動」等原因騷擾、迫害,促使香港教會更進一步站上前線,例如〈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之所以成為抗爭歌曲,即是當時基督徒站在民眾與警察中間奮力歌唱、因而傳揚。
而香港教會舉辦的民主苦路活動,將香港基督教的儀式放入社運當中,行經許多曾經發生事件的地點;陳文珊說,將基督教的受苦普世化別具意義;而台灣的七星中會濟南教會後來亦跟隨發起民主苦路的活動,形成一種港台教會自草根運動逐步推進的特別連結。陳文珊指出,港台二地目前陷入某種痛苦難言的狀態,彼此想互助卻又都害怕被抓捕,然而基督信仰變成共同語言及心靈依靠,死而復活的盼望使人可以面對受苦的處境。
「香港人的DNA即是抗爭。」邱毓斌認為,此次中國對待香港的態度將不得善終,並說明:從19世紀的小漁村變成都市的香港,人口多為希望生活變好的移民,因此感到生活受威脅時,便會對抗、拼命;他也列舉香港19世紀以降多起的罷工、暴動與抗爭事件。邱毓斌說,全世界歷史上的經驗均顯示,當一個強權想要完全控制時,必定產生對抗的連鎖反應、而後垮台,並以蘇聯為例,點出在蘇聯垮台前1個月的會議時,他們完全未預料到那是最後一次開會。
談到台灣《難民法》修法,邱毓斌認為民進黨政府對於難民法的推動可更積極,唯有制度化方可給予更全面的支持與保證;當「接納難民」缺乏法制化時,各部會官員也會缺乏經驗,因此立法的推動既是幫助香港,也是幫助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