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原境台南報導】在台灣,社會大眾較少認識何謂臨終關顧和安寧療護陪伴,而不論宗教信仰,死亡多為許多人避諱談論的議題,於台灣民間習俗的「鬼月」時更是如此;台灣教會公報社「聚珍講堂」特別於9月5日在台南書房舉辦安寧療護講座,邀請具20多年安寧療護經驗的安寧緩和醫學專科醫師許禮安主講「農曆7月談安寧療護生存美學」,並由前馬偕醫院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院牧陳明麗擔與談,現場座無虛席。

延伸閱讀:生存美學 不可避免的終點

(攝影/張原境)

目前擔任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的許禮安引用安寧界的名言「凡是希望有最好的結果,但別忘做最壞的打算」,提醒眾人「預立意願書」的重要性,「家屬會聯合醫護人員折磨末期病人,醫護人員不知不覺成為多數暴力和霸凌的共犯。」許禮安強調每個人的死亡率都是百分之百,意即終將面臨死亡,卻從不演習,「人只有2種死法,一種是有準備,一種是沒準備。」

許禮安指出,安寧療護重點不僅是求善終,更重要的是善生與善別;若沒有進行健康促進,長照就會是無底洞;唯有好好活著、好好道別,方有可能善終。許禮安認為,恐怖電影中最恐怖的不是看得見的怪物,而是那一直不出現、看不見的東西,死亡亦然,「當我們都聽而不聞、視而不見、避而不談,死亡就成為集體潛意識裡最深沉可怕、持續纏繞的陰影;應當要讓它見光死。」

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出版多本與死亡議題相關之繪本。(攝影/張原境)

「安寧療護是一種人生哲學與生命態度。」 許禮安認為,目前的病人家屬普遍對於病情告知與病程溝通的認知不足,多會對病人隱瞞病情,然而這樣無助於彼此面對死亡;為此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將戰線往前推進,透過繪本於國小學齡階段推動生死教育,至今已出版7本作品,並舉辦「全國安寧療護繪畫比賽」,藉藝術引發對生命與死亡的思考,進行不著痕跡的生命教育。許禮安說明,安寧療護不是強迫病人面對死亡,而是陪伴病人繼續接受死亡,雖然觀念與行為的改變曠日廢時,未來仍會持續努力宣講。

(攝影/張原境)

陳明麗牧師回應時表示,過往於真理大學授課時曾讓學生練習寫遺書,許多學生在寫作時感到害怕,然而臨終照顧是需要提前佈署的,因為死亡不分年紀;陳明麗以在安寧病房服務時的經驗回顧,也曾陪伴過小孩與大學生。

提問時,有身為安寧病房照護人員的民眾詢問,「死不瞑目」是否即代表個案尚未準備好即離世?許禮安點出,就醫學角度來看,於清醒狀態過世者眼皮無法闔起乃是正常現象,若死能瞑目則可能是早已昏迷或後來加工處理。另有從事長照工作的民眾提問,「面對末期病人,自己應該扮演什麼角色?」許禮安表示,醫生專長是疼痛控制,護理負責舒適護理,而長照人員與志工的角色則是「陪伴」,「我不喜歡稱自己為助人專業,會有上對下的自我膨脹感。」許禮安說,彼此應是「以生命陪伴生命」,末期病人其實是生命導師,教會人許多事情,「善終是良好的生命教育,讓親人對於死亡不再害怕。」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