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拿起鋤頭去宣教(下)——讓台灣農業成為世界的祝福

農使團在緬甸進行農業宣教。
相片提供/蔡志峰、張山蔚

台灣農業關懷使命團契

台灣農業關懷使命團契簡稱「農使團」,成立於2000年,由一群農牧專業背景基督徒組成。他們深入資源匱乏的偏遠之境,提供專業知識技術,透過現代農業改善當地人民生活,並傳揚福音,進行農業宣教。

 

農使團成員|蔡志峰  口述◎蔡志峰 整理◎林曉盈 

砂地變良田,合乎神心意的路會越走越寬。

座落在花蓮奇萊山下、木瓜溪附近,有座農場名叫「奇萊美地」,足足60公頃的土地,原本是立川漁場為了擴大黃金蜆產量而進行的大面積圈地。怎知地圈了,正打算開挖水池時,業主接到通知:這塊地是有機農業預定地,只能種植不能養殖!台語有句俗語:「頭都洗落去矣,無剃袂使得。」面對這個難題,身為立川漁場總經理的蔡志峰只好硬著頭皮面對……。

十年前,我一頭栽進有機農業這個領域,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大學時念的是畜牧,家族事業是水產,我從來沒有種過菜,而且一下子要做有機,真的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首先,我們去了解什麼是有機。不是不用農藥、不用化學肥料就可以了,而是尊重生命。有機是來自生命,也回歸生命,所以必須注重生態。了解之後,才發現這是未來的趨勢,不僅對土地好、對環境好,對消費者的健康也好,既然這麼好,那就勇敢去做吧!

土壤、設備、市場,關關難過關關過  

奇萊山下那塊地是砂礫地,剛開始種不出任何東西。我們請教專家,專家給我們的建議是先種綠肥,比如油菜花、波斯菊,結果連綠肥都種不起來!我們只能去外面買有機土和有機質來鋪在地上,鋪了以後總算長出點東西,但是長得不怎麼樣,因為我們是一包包買來鋪,那個量實在太少了。之後我們改用大型搬運車一卡車、一卡車去載回來,結果光是鋪地養地就花了好幾千萬。

沒多久作物長出來了,但還要跟蟲鳥對分,好慘!所以我們開始蓋溫室、網室,隔開牠們與作物,才保住了收成。我們的溫、網室跟一般不同,是強化再強化的設施,因為颱風來時,花蓮常首當其衝,風特別強,所以溫、網室要特別堅固,針對17級以上強風設計,必須颱風過境後還站得住。到西部的溫、網室參觀時,我抓著他們的柱子搖搖看,整個溫室都在動;我們自己的則是用地錨固定,搖了也文風不動,這筆又花了不少錢。

好不容易菜種出來,要賣去哪裡?這是另一個讓人頭痛的問題。花蓮人口少、市場小,有機蔬菜必須賣到外縣市,撇開運費不說,當地的產銷體系早已形成,我們進場勢必受排擠。比如一開始我們沒辦法銷進全聯,去年因為南部颱風造成水災,原來的菜商受到影響,才向我們調貨。後來據全聯的店長轉述,消費者看到我們的菜包裝上寫來自花蓮,他們的眼睛就亮了起來。我們的品質本來就很不錯,消費者也願意給我們機會,加上自然環境的優勢,所以現在變成設有小農有機專櫃的全聯旗艦店及很多賣場的固定供應商。

農場內的溫、網室設施必須扺抗得了17級強風。

齊來美地,重返天地人和諧  

奇萊美地從一開始投入到五、六年後收成,這段期間一直燒錢,有時候甚至入不敷出。今年邁入第十年,應該可以轉虧為盈了。說真的,如果沒有信仰支撐,我大概沒有辦法走過來。

其實起初我就知道這條路不好走,但還是傻傻一直往前行,因為我知道我走在一條對的路上。要圈一塊10公頃的地不容易,20公頃連在一起更困難,更何況這個農場有60公頃,必須好幾十個人願意讓我們承租,從這當中我感受到上帝的心意。我相信,合乎上帝心意的路會越走越寬,做上帝喜悅的事,遲早都會成功。

農場取名「奇萊美地」,一方面是因為位在奇萊山下,一方面是音譯自日語「kirei」,意思是美麗,所以「奇萊」就是「美地」,就是伊甸園。「奇萊美地」的諧音是「齊來美地」,就是呼喚人重返伊甸園,回到創造起初的美好,恢復自然有機,回歸造物主的心意──與天和好、與人和睦、與地和善的天地人和諧關係。

人家說一回生、兩回熟,雖然我不是農業科班出身,但植物很單純,只要給需要的養分,依照節氣按部就班關心,就會得到豐碩的回報。像今年山苦瓜比往年都要豐收,就是我們用心學習、不斷改善的結果。

最近,我們著手進行另一個重點計畫有機農場──零廢棄。除了使用農場的樹枝、葉菜、稻梗,更運用環保局提供的廚餘製作堆肥。我們使用油水分離技術,經過破碎、擠壓後做液態發酵,變成液態肥。固體的渣一部分進入快速發酵的堆肥系統,約12小時就能完成,另一部分走氣化分解,變成一氧化碳和氫氣,然後進入儲氣槽。氣體燃燒後產生的熱度,可以直接用來烘山苦瓜與果乾之類,也可以拿來發電,電力可以用在農場的照明與冷藏設備,如果還有多出來的電,還可以賣給台電。過程中,會產生生物碳、木醋液,都是農場需要的防治資材。另外有一些廚餘,我們拿來養黑水虻,牠們的幼蟲可以餵魚,排泄物也是很好的有機肥。透過規劃,整個農場充分循環利用,奇萊美地成為循環經濟的實證農場,也是目前台灣有機認證面積排名很前面的地方。除此之外,我們也著手環境教育,透過口耳相傳,已經有很多學校來這邊進行戶外教學。

「奇萊美地」已成為東部有機生態的戶外教學場域。

為主得人,教導外籍學生農業技術  

身為農使團會員,我希望以農業幫助偏遠地區人們改善生活。目前農場約有十多位來自印尼、東非等地的外籍工讀生,是附近東華大學的學生,有的經農使團介紹,有的來自教會。他們不僅學土壤、養分、病蟲害防治等相關知識,二級產業加工處理也跟著做,因為未來我們會發展酒、酢、酵素,因此安排他們在不同場域輪調。

除了教導農務,有機會的話,我更希望能帶領他們認識造物主,為主得人,就像16歲那年我從宣教師身上聞到屬靈的香氣,進而認識上帝。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都是短暫的過客,我擁有的一切都是上帝委託我管理,我只是盡力利用它們創造最高的價值。這些都不是我的,我只是一個代管的僕人,時間到了就要走,但是走之前,我希望這個平台因著我變得更好,為主多得一些人。

農場內採收蔬菜的情形。

農使團成員|張山蔚  口述◎張山蔚 整理◎林曉盈

貢獻農藝專長,追隨農業宣教再投身食農教育。

張山蔚於就讀嘉義農專(今嘉義大學)時受洗為基督徒,兩年前從嘉義大學農藝系退休,在他的人生長河裡,42年的美好歲月都奉獻給農藝。1985年,在鄧澄欣博士邀請下,張山蔚和朋友利用暑假到盛產罌粟花的佤邦(位於泰國、緬甸、寮國邊界的金三角),教導當地居民種植一般作物,遠離毒品製作源頭的萬惡淵藪。因為這段經歷,開啟了他與農使團的相遇……。

年輕時,我會利用暑假赴海外進行農業宣教。在海外進行農業宣教時,農使團對農民進行農業的技術指導,宣教工作則由當地的宣教師負責,各有分工。農使團成員也分成動物和植物兩大技術領域,譬如我和屏東科技大學動物科學與畜產系的謝來安副教授一起出去宣教時,他負責養豬、養雞方面的教導,我負責作物的病蟲害、肥料、培育等,讓植物可以長得更好。

我們曾到緬甸東北一個叫臘戌的地方進行農業宣教。那裡的華人很多,我們隨著當地一位央牧師去到各個村落。每到一處,央牧師會召集村民到聚會所或禮拜堂,我和謝老師就各自講授專精的領域,之後再實際到玉米田、豬圈,針對問題提供解決的方法。

專注有機,潛心研究自然農法  

我在大學裡教授一門課叫有機農業,就是不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使用天然的、自然的資材來從事農業,和友善農業的意思幾乎相同,這就是我的專長。

現在我退休了,主要心力都投注在嘉義社區大學的自然農法班。這個班15年前成立,那時候我以兼課方式在那裡教學。班上學員總共142位,號稱是全台社區大學規模最大的一個班。班裡每個學員都對農業有興趣,而且個個身懷絕技,因此常常衍生一些很有趣的東西,所以我就寫了「臥虎藏龍在一班,各擁技巧驚四方」的對聯貼在教室門口。

自然農法班每週二上課,地點在志航國小舊址,部分校園規劃做教室、農場、倉庫使用,甚至有專門做肥料的區域,功能非常齊全。

我們的上課方式不是死板的「老師上課、學生聽課、時間到了就下課」,在課後彼此有很多交流。每期開班後,所有學員會按照自己的興趣分組,有的是育苗組,有的是液肥組、果樹組、環保酵素組……。每一組會分配到一塊地,學員們跟著組長學習,老學員帶新學員,這學期他們就一起在這塊地上耕種,有點像參加課外活動一樣。這個班最大的特色,就是除了在教室裡上課,還可以到教室旁的田地種植,這應該是其他社大很難做到的。

自然農法班成員搭建菜架。

在這裡,大家有共同栽培的作物,也種植自己偏好的植栽,一方面可以在課堂裡學到技巧,一方面可以累積實作經驗,讓理論與實作兼得。也許是這個原因,這個班的內聚力很高,到目前為止,連續上課15年的學員就有兩位,十年的起碼有20位,老、中、青三代都有。

除了班級本身,我們還洐生出「好農市集」。上課當天,學員可以把自己種的青菜、水果或養雞下的蛋帶來,有興趣的人就跟他買,有點像以物易物。因為我們是無毒栽培,連附近居民也聞風而來,慢慢地演變成週二的市集,把這個班的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老師的部分,我和另一位授課的胡安慶老師對外也參加很多活動,例如7月初我們就到新竹縣尖石鄉推廣有機農業。其他團體也會透過網路找到我們,邀請我們去做農業方面的教學或技術交流。

世代傳承,與學校合作食農教育  

漸漸地,我們累積出口碑,開始有點名氣,成立了「好自然農業團」處理對外工作,而興安國小是第一個找上我們教食農教育的學校。他們的衛生組長跟我們說明需求後,我們就去勘查場地,確認土質、日照、水源等條件俱足,接下來便請會開耕耘機的學員到學校整地,把田裡的土打鬆、石頭撿乾淨、畦跟溝都做好,之後就開始安排小朋友來種菜了。

學校會指派學生跟我們一起舉辦一個像是開業典禮的儀式,由校長主持。各班學生分配完位置後,我們的學員就會到各組指導,幫助他們把菜苗種下去。後續就由學生們負責澆水、栽培、採收,最後成為學校營養午餐的盤中飧。

我們跟學校互動,除了面對面的形式,也在LINE成立群組,裡頭的成員包括他們的校長、組長、社大兩位老師以及學員。什麼時候該整地?什麼時候要施肥?要買什麼肥料?菜被蟲咬了該怎麼解決?諸如此類的問題,都可以透過這個管道溝通、解決。

雙方合作上,校方需要負擔我們學員的工資,包括機械的消耗及人工鐘點費,並購買菜苗和肥料。等於我們出人力與技術,學校則支付資材和費用,整體上不會花太多錢,這樣才能夠長久經營。對學校來說,能夠開闢一塊菜園,從小苗照顧到成為桌上佳餚,大部分校長都很樂意推動。

我們從起初與興安國小配合至今大概五年了,由於每個學校的衛生組長彼此會聯繫,這個學校的衛生組長介紹給另外一個學校的衛生組長,就這樣一個傳一個,其他學校大概都是循這個模式主動找上了我們。

食農教育,亦是生命教育  

最近幾年,食農教育在中小學之間盛行,原因是什麼?我認為,整個大環境的改變,讓大家認知到安全食物的必要性。而學校,特別是國小,他們把食農教育融入生命教育,也就是尊重我們所吃的蔬菜,把蔬菜當成生命體來看待,讓小朋友親眼看見種子變菜苗、菜苗變青菜,之後又變成我們的營養來源,而且整個過程中沒有任何汙染。這麼一來,小朋友就不會覺得那些蔬菜只不過是農民種的東西,買來吃了,吃完就沒事,跟他們沒有生命上的連結。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